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卷: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卷-最新学习文档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卷: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卷-最新学习文档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卷
1.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所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鲁国季氏采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非常生气;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

材料表明孔子的立场是
A.行仁政,反对刑罚和战争
B.法先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变
C.重礼乐,以礼乐教化百姓
D.正其名,端正宗法等级秩序
2.《孔子家语·致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孔子认为对饥民实施救助的做法值得商榷
②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
③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
3.荀子不仅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传统天命论,还把“天”还原给自然,把人还原给社会。

这说明荀子
A.清除了儒学中的迷信思想
B.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
C.接受了法家“人治”主张
D.完善了儒家“德政”思想
4.春秋战国时期某显学学派提出:“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这一学派
A.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B.为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开拓做出重大贡献
C.代表作《道德经》为后世道教提供理论
D.备受秦王嬴政赏识成为治国的思想
5.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有学者认为:“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然则崇此害亦何哉?以不相爱生。

”为此他提出的解决方法是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既以非之,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C.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
D.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6.韩非子认为,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

这些思想“铸造了韩非子管理(治世)思想的独到价值”。

体现其这一价值的思想是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B.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C.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D.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7.韩非子在实践基础上将其理论加以完善,提出要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大一统集权国家。

下列主张与该思想理论相符的是
A.“一家二贵,事乃无功”
B.“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C.“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D.“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8.肖云儒在《秦文明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一文中认为,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因此有天下、九州的称呼。

孟子说天下一家;在韩非子的著作中,强天下、治天下、取天下的用法很多。

这种天下观
A.起源于宗法制分封制的实施
B.使古代中国没有民族的观念
C.是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基础
D.塑造出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
9.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只表明它对现实社会深怀绝望而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灭。

这反映了道家
A.对国家统一安定的强烈渴望
B.对“无为而治”政治的向往
C.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悲观态度
D.对“小国寡民”社会的追求
10.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

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这反映了诸子百家
A.在理论上求同存异
B.最终达到殊途同归
C.均为稳定统治服务
D.有相互融合的特点
11.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

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
A.法家、儒家、道家
B.法家、墨家、道家
C.法家、墨家、儒家
D.道家、儒家、墨家
1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13.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其说始于《管子》。

三代(夏、商、周)之时,民之秀者乃收之乡序,升之司徒,而谓之士。

——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二然战国者,攻伐最剧烈之时代也,不但不能废武事,其慷慨赴死之精神且有甚于春秋。

故士之好武者正复不少。

彼辈自成一集团,不与文士混。

以两集团之对立而有新名词出焉:文者谓之“儒”,武者谓之“侠”,儒重名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变化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D
2.【答案】C
3.【答案】B
4.【答案】B
5.【答案】B
6.【答案】B
7.【答案】A
8.【答案】D
9.【答案】A
10.【答案】D
11.【答案】A
12.【答案】A
13.【答案】B
14.【答案】变化状况:士人地位不断上升,成为四民之首;士人分化为文士与武士,社会性格相应变化,武士的社会作用相对突出。

原因:社会剧烈变动,分封制走向崩溃,礼乐制度遭受冲击;私学教育发展,“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新兴地主掌权倚重士人,推行军功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