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沉锚”效应理论融入高校计算机教学

“沉锚”效应理论融入高校计算机教学

“沉锚”效应理论融入高校计算机教学
摘要:心理学对高等教育教学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文章提出将思维定势心理学中的“沉锚”效应灵活融入高校计算机教学中。

指出将“沉锚”效应与高等教育教学相融合的重要意义,高校计算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沉锚”效应积极的第一信息效用,达到教学目的,避免其消极影响,同时高校教师应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更有助于“沉锚”效应的灵活应用。

关键词:沉锚效应;心理效应;心理学;高等教育教学;计算机教学
Sinking-anchor effect theory’s appli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Xing Hui-li,Hu Xihou,Lei Guohua
(Department of Medical Information,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Yantai 264003, China)
Abstract:Psychology has important directive significanceto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This paper proposed sinking-anchor effect’s application in higher computer teaching. It explained the application’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Computer teachers in higher college should utilize the positive function of the effect and avoid the negative. And it indicate the consistency of studying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with sinking-anchor effect’s application.
Keywords:sinking-anchor effect;psychological effect; psychology;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computer teaching
1沉锚效应
有两家粥店,每天的顾客相差不多。

然而,晚上结算的时候,左边店总是比右边店多出百十来元,天天如此。

细心的人发现每有顾客进右边店时,服务小姐都微笑着迎上去,盛一碗粥,问道:“加不加鸡蛋”,有说加的,也有说不加的,各占一半。

走进左边粥店,服务小姐也总微笑着迎上前,盛上一碗粥,问道:“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爱吃鸡蛋的说加两个,不爱吃的有说加一个,也有不加的。

一天下来,左边这个小店总比右边那个多卖出很多个鸡蛋。

这是经商法中非常经典的一个故事。

左边店给顾客的思维定势是:“加”与“不加”,右边店给顾客的思维定势是:加“一个”或“两个”。

显然第二种问法更有利于促销。

这在思维定势心理学中称为“沉锚”效应。

定势又叫心向,它是由先前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一种准备状态,决定着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

定势理论认为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着同类后继的心理活动的趋势( 即人的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是由预先的准备状
态所决定的)。

“沉锚”效应是指,在人们做决策时,思维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第一信息会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第一信息不同,你的决策也不同。

擅用第一信息的“沉锚”效应会达到极佳的效果。

是人际交往、谈判与经商不可缺少的课程。

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少的要求,这就是第一信息的“沉锚”妙用。

2将“沉锚”效应应用于高校计算机教学
2.1将“沉锚”效应应用于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意义
教育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在学校里,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采取一定的措施去影响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也要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主动地获得知识与技能,成为社会所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活动只有符合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与心理学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心理学对教育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提供方法上的支持。

教师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将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和效果[1]。

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大学生一方面具有了较高的文化层次,有着较强的独特性,但又未形成成熟的心理,处于可塑性极强的敏感时期。

高校教育者的教育方法必须考虑学生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竞争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沉锚”效应的第一信息妙用的特点正可以较好地配合完成这一教育目标。

积极的第一信息“沉锚”有效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健康的心理活动趋势,从而充分调动学生自身潜质。

高校计算机课程有其枯燥深奥的一面,会让初学者产生畏惧厌烦的情绪。

大学生对计算机课既好奇又有畏难情绪,总觉得自己也许只能粗浅的掌握,让学生树立信心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非常重要,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教师,教是天职,让学生能学更是必须完成的职责。

2.2如何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应用“沉锚”效应
心理学是描述规律的科学,教育自然要遵循科学,但应用科学规律则是艺术,有赖于教师们根据自己的特定情境去创造。

心理学的实验和调查属于科学,生活中、家庭里,课堂上的故事和案例则属于科学的艺术。

教育是科学的,也是艺术
的。

藉由理解、模仿和反复实践而不断创新。

同任何事物一样,“沉锚”效应也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作用。

应正确地了解、认识、掌握并利用“沉锚”效应,在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其第一信息“沉锚”的积极妙用。

善用其好的一面,禁止其不好的一面。

2.2.1擅用积极作用
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灵活聪明地应用“沉锚”效应的积极作用,牢牢抓住学生的思维定势,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

右店老板套牢顾客的爱面子心理,让顾客只好选择掏钱。

同样道理,教师要让学生学习,必须有技巧地、慎重地发出自己的教育教学信息,要让学生感觉学习是自己的事,学习不是要不要学的问题,而是学多学少的事情,真正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比如第一堂计算机程序设计课,可以给学生举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的例子,然后对学生提出程序设计课程的要求:你的学习目标是要成为中国的比尔·盖茨,还是仅作一个熟练的程序员,是从大目标到小目标的选择,而不是要不要好好学习的思维定势,我想大部分同学将下意识地选择小目标。

教师应通过多方激励学生,缩短心理距离;融洽师生关系,维护心理平衡;尊重理解学生,促进心灵沟通,为“沉锚”效应发挥作用创造肥沃的土壤。

同时借助较高的人格素养魅力、高超的教育教学技巧,运用准确、鲜明和艺术的第一声音使“沉锚”效应获得成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