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的发展经历四个教育阶段:a) 萌芽阶段:《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著,以学论教b) 独立形态阶段:捷克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作;夸美纽斯还第一次认证了班级授课制;英国的洛克的《教育漫谈》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法国的卢梭的小说体《爱弥儿》提出“教育要遵从人的自认本性”;瑞士的裴斯泰洛奇写了小说体《林哈德与葛笃德》;裴斯泰洛奇也是第一个将心理学融入教育学的人;德国的福禄贝尔:《人的教育》、《幼儿教育学》;德国的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科;c) 发展多样化阶段:美国的杜威是“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著作是1916 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d) 理论深化阶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财富蕴藏中》最早将“教”、“育”二字用在一起的是孟子的《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德国是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教育活动的这种目的性规定了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归宿,它是事关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对教育目的进行学科分类的最根本依据,也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1986年。
1995年《教育法》规定了我国教育方针;2003年十六大报告规定了我国教育方针。
2001年进行第八次课程改革颁布《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一直沿用至今。
三维目标主要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
11 泰勒被称为“现代教育评价之父”。
八条现代教学原则分别为:a)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b) 循序渐进原则c) 因材施教原则:国内最早提出的是孔子;国外最早提出的是苏格拉底。
d) 启发诱导原则:《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孟子:“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苏格拉底:“产婆术”;“一个平庸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e)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f) 直观性原则g) 巩固性原则h) 量力性原则一般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发现法、学导式教学法、实践法第一章1,如何理解广义教育和狭义教育的内涵?答:广义教育是以影响人的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教育是由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的明确计划周密的以影响人的发展为直接目的教育活动。
2,关于教育的本质有哪些观点?你是如何理解教育本质的?答:关于教育的本质有以下观点: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是生产力,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双重属性,教育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实践和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3,关于教育起源有哪些观点?你是如何理解教育起源的?答:关于教育的起源有: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和生物需要说。
4.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分别具有什么特点?答:古代教育的特点有:1,学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2.传授的是统治术,不是生产技能和知识;3,教育是在固定场所;4,教学采取个别方式;5,学校没有形成规范的规章制度。
现近代教育的特点有:1,学校教育的层次类别多样化;2,学校教育制度化;3,学校教育组织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
5,如何理解教育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答:教育学兼具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双重性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和教育艺术的科学。
6,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有哪些代表性的人物和著作?答:一,教育学的萌芽。
《学记》它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教育思想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
苏格拉底“启发诱导术”,柏拉图《理想国》《法律篇》,亚里斯多德《政治学》和《伦理学》,西塞罗“人道主义”,昆体良《雄辩术原理》,维多里诺“第一个新式学校的教师。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把教育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提出来,把它理解为“讲述和传授的艺术”,捷克的夸美纽斯完成的《大学论》作为教育学成文一门独立学科的标,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的学科形成的标志。
三,教育学的深化与拓展1,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实验教育学导论讲义》;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第二章1,什么事教育功能?它有哪些基本特征?答:教育功能是教育其内外环境作用时所变现出来的稳定的反应能力。
它具有以下特征:1,客观性;2,整体性;3,层次性;4,迟效性。
2,如何理解个体发展的内涵与特征?答:个体发展是指个体的正向改变,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它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3,关于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观点?答:单因素论和多因素论,内发论和外铄论,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4,遗传素质和环境在个体发展中分别起什么作用?答: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只有当人的身体发展到一定的成熟程度,才能学习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另外人的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体现在人的外表上,更加体现在感官和神经系统的机能上。
遗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变化。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来说,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
环境给人提供了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也给出了一定的限制。
环境对人的发展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人也可以改变环境。
5,为什么说学校教育是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条件是什么?答:原因是:1,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系统而且全面;3,学校教育有经过专门培训的教师指导;4,学校教育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内部条件:1,取决于学校的教育目的性、专门性、选择性、计划性的实现程度;2,取决于教育内容;3,取决于教师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取决于教师能否投入应有的工作热情和精力;4,取决于教育过程中能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
外部条件:1,取决于社会影响和学校影响的一致性;2,取决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配合协调程度。
6,试论教育的个体功能。
答: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促使智力和能力社会化,培养社会角色,传递社会规范。
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形成。
教育促进个体整体性发展:促进个体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7,关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主要有哪些理论?答:有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论,筛选假设论。
8,影响教育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它们分别对教育起什么作用?答:有以下社会因素:1,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2,政策性因素;3,社会文化;4,人口状况。
其中教育事业的发展基础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政府的发展重点,社会经济政策、教育政策都可能影响教育的方向和规模。
文化影响着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制度和管理等各个方面。
从量的角度,人口数量对教育的规模,教育结构、教育投资、人口受教程度等都有影响;从质的角度,教育者素质与受教育者素质对教育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从人口结构角度,人口的地域结构也影响着教育结构和教育分布。
9,试论教育的社会功能。
答: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一,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通过在生产劳动力和再生产科学技术两条途径。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政治服务;2,教育能够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3,教育能够形成政治舆论三,教育的文化功能:1,传承和选择文化的功能;2,吸收和融合先进文化的功能;3,创造和更新文化的功能四,教育的人口功能:1,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关键;2,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3,教育可以促进人口的迁移。
10,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哪些需求与挑战?答:当代社会的发展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如现代化、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多元化等,就这些新特点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
教育现代化得基本特征:1,教育的普及化;2,教育的终身化;3,教育的个性化;4,教育的国际化;5,教育的信息化。
教育全球化的主要表现:1,国际教育组织的出现和发展;2,国际合作加强;3,各国均在改革学制的封闭与鼓励状况,使本国与国际上的各级各类学校发展趋向一致。
知识经济需要教育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构建终身学习体现,建立学习型社会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多元文化的社会特点要求通过多元文化的教育来培养人们的跨文化理解能力。
第三章1,什么事教育目的?如何理解教育目的的性质?答: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反映人们对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要求。
教育目的的性质是主管和客观的统一,是现实性和超越性的统一,是理论抽象性和实践操作性的统一。
2,教育目的有什么作用?答:有导向作用,首先,教育目的具有引导方向的作用,其次,教育目的具有计划作用。
有选择作用,教育目的影响着教育内容、教学阶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选择。
有激励作用,还有评价作用。
3,简要评述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理论。
答:个人本位论意指在教育活动中,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在教育目的的确定上,主张应当以个人需要为本,从受教育者得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需要出发。
个人本位论排斥社会对教育的制约,排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社会本位论意指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依赖并从属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教育的一切也应当服务于社会的需要,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需求来确定。
社会本位论看到了教育目的受社会制约的一面是对的,但却完全否认了教育目的的个体制约性,因此也是不全面的。
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在处理社会和个人的关系问题上各执一端,都是不正确的。
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统一起来,才是科学的。
4,简要评述教育目的的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观点。
答:人文主义教育也被称之为“自由教育”“博雅教育”。
在教育领域,人文主义被认为是一种强调以人为中心和以人自身的完善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价值取向。
人文主义极为崇尚传统文化遗产,将古典著作视为教育内容的核心,课程中心是人文学科,而不是经验学科。
科学主义是以科学为中心的功利性教育价值取向。
科学主义重视教育的目的的社会适应性和社会功利性,在教育内容上重视科学教育。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长期以来的尖锐冲突,实质上体现了人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的矛盾,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必然趋向融合,这就是科学人文主义。
5,简要评述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
答:形式教育论也称之为训练理论,其理论基础主要是官能心理学。
德国启蒙学者提顿斯创立了心灵官能的三分法:理解、感情、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