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高一语文5.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学习内容1.了解邓小平同志在外交斗争中坚定的原则性与充分的灵活性完美结合的特点,体会小平同志高度的语言艺术。

2.了解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和一国两制的政策。

学习指导一、关于香港地区和香港问题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总面积为1076平方公里,其中香港岛面积79.77平方公里,九龙面积11.7平方公里,新界面积984.53平方公里。

据1992年底统计,香港总人口为590万。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

1898年英国又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是:香港是中国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个不中等条约,主张在适当时机通过谈判解决这一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祖国统一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三大任务而奋斗。

邓小平同志提出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的构想。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来访的撒切尔夫人,谈了“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二、阅读课文,把握全文整体结构,了解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体会邓小平同志高度的语言艺术。

全文可分成三个部分,图示如下:(2、3)关于主权问题(1)香港问题包括三个问(4、5)关于管理方式问题(7)建议达成双方同意磋商的协议(6)关于平稳过渡问题三、赏试评点邓小平同志的讲话,对照下面的评点,看看自己理解得怎么样。

(一)关于主权问题(课文2、3段)(1)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

(2)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3)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

(4)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

(5)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

(6)如果中国在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

(7)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8)我们等待了三十三年,再加上十五年,就是四十八年,我们是在人民充分信赖的基础上才能如此长期等待的。

(9)如果十五年后还不收回,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自动退出政治舞台,没有别的选择。

(10)所以,现在,当然不是今天,但也不迟于一二年的时间,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这个决策。

(11)我们可以再等一二年宣布,但肯定不能拖延更长的时间了。

(12)中国宣布这个决策,从大的方面来讲,对英国也是有利的,因为这意味着届时英国将彻底地结束殖民统治时代,在世界公论面前会得到好评。

(13)所以英国政府应该赞成中国的这个决策。

(14)中英两国应该合作,共同来处理好香港问题。

(1)回旋:可进退,可商量。

“没有回旋余地”,中国政府在香港主权问题上立场十分坚定。

(2)主权问题不可讨论,香港主权毫无疑问属于中国。

(3)“收回”一词用得准确,意味着香港原先是中国领土一部分。

(4)用补充解释的方法明确香港范围,使概念毫不含糊。

请思考:“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能否换成“不仅是香港岛、九龙,而且包括新界”?不能。

因为新界是1997年到期,无疑应该收回,而香港、九龙则是所谓“永久割让”,所以要说“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

(5)以收回新界、香港岛、九龙为谈判前提,进一步表明主权问题不容谈判。

(6)中国人民强烈要求收回香港,世界人民强烈要求把香港归还中国。

(7)今天的中国决不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决不是李鸿章,中国决非软弱可欺,决不搞屈辱外交。

(8)(9)不收回香港,就失去了人民的幸赖。

(6)(7)(9)三个“如果”,从“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一直说到“下野,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言辞不怕难听,可以最充分地表明自己铁定的立场和决心。

(10)(11)突出何时收回,时间概念明确。

(12)中国决策对英国也很有利,英国不应不同意中国的决策、。

英国政府应该认识到,英国的殖民统治决不是光彩的,只有彻底结束殖民统治时代,才能彻底改变英国国际形象。

为英国设想,易于打动对方。

(13)(14)指出英国政府的应有决策,促使英国政府表态。

(二)关于管理方式问题(课文4、5段)(15)保持香港的繁荣,我们希望取得英国的合作,但这不是说,香港继续保持繁荣必须在英国的管辖之下才能实现。

(16)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

(17)香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当然,有些要加以改革。

(18)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现行的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持。

(19)我们要同香港各界人士广泛交换意见,制定我们在十五年中的方针政策以及十五年后的方针政策。

(20)这些方针政策应该不仅是香港人民可以接受的,而且在香港的其他投资者首先是英国也能够接受,因为对他们也有好处。

(21)我们希望中英两国政府就此进行友好的磋商,我们将非常高兴地听取英国政府对我们提出的建议。

(22)这些需要时间。

(23)为什么还要等一二年才正式宣布收回香港呢?(24)就是希望在这段时间里同各方面进行磋商。

(25)现在人们议论最多的是,如果香港不能继续保持繁荣,就会影响中国的四化建设。

(26)我认为,影响不能说没有,但说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建设,这个估计不正确。

(27)如果中国把四化建设能否实现放在香港是否繁荣上,那末这个决策本身就是不正确的。

(28)人们还议论香港外资撤走的问题。

(29)只要我们的政策适当,走了还会回来的。

(30)所以,我们在宣布一九九七年收回香港的同时,还要宣布一九九七年后香港所实行的制度和政策。

(15)既要取得英国合作,又要结束英国管辖,表意严密、辩证。

英国曾提出用主权换治权,邓小平对此作了否定。

(16)提出香港繁荣关键在于中国管辖之下实行正确政策,进一步否定英国管辖的妄想。

(17)(18)“大部分”“有些许”“许多”这些限制词,把范围的大小表达得十分严密。

(19)(20)体现港人治港原则,维护香港人民及所有在港人士利益。

(21)磋商,听取建议,进一步表明前提是我们拥有香港主权。

(25)(26)(27)实事求是地看待香港对内地的影响,对中国四化建设充满自信。

(28)(29)轻轻一句话,就指出问题的关键,就指出事情变化的趋势,真是高瞻远瞩,洞若观火。

(30)制度和政策的宣布表明我们作好了充分准备,香港定能继续保持繁荣。

(三)关于平稳过渡问题(课文6段)(31)至于说一旦中国宣布一九九七年要收回香港,香港就可能发生波动,我的看法是小波动不可避免,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

(32)我还要告诉夫人,中国政府在做出这个决策的时候,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

(33)我们还考虑了我们不愿意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在十五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怎么办?(34)那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

(35)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

(36)希望从夫人这次访问开始,两国政府官员通过外交途径进行很好的磋商,讨论如何避免这种灾难。

(37)我相信我们会制定出收回香港后应该实行的、能为各方面所接受的政策。

(38)我不担心这一点。

(39)我担心的是今后十五年过渡时期如何过渡好,担心在这个时期中会出现很大的混乱,而且这些混乱是人为的。

(40)这当中不光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而主要的是英国人。

(41)制造混乱是很容易的。

(42)我们进行磋商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43)不单单是两国政府,而且包括政府要约束厂商及各行各业,不要做妨碍香港繁荣的事。

(44)不仅在这十五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不要发生大的波动,一九九七年中国接管以后还要管理得更好。

(31)小波动不可避免,大波动的根源只能在于英国的不合作态度。

委婉而尖锐地揭露了英方的阴谋。

(32)中国政府估计到多种可能性,不怕出现波动。

(33)(34)“另作考虑”,含义很清楚,时间可能提前,方式可能采取武力,中国政府不怕英国政府采取敌对适度,不怕英国政府制造混乱。

但言辞却很委婉。

“不愿意考虑的一个问题”“被迫不得不”,又委婉地把责任说得非常明确。

(35)“勇敢地面对灾难,做出决策”,我们英雄勇无畏,定能解决问题。

(39)(40)香港过渡时期的隐患,主要是英国人蓄意制造混乱。

告诫英国人不要玩弄阴谋。

中英两国政府应该合作,保证香港不发生大的波动。

(41)对制造混乱者无比地蔑视。

(43)向英国政府提出约束厂商及各行各业的问题,考虑全面周到。

(48)对香港的今后和未来充满信心。

可见,邓小平同志的语言艺术在于:1.表达明确,毫不含糊。

(1)(2)(3)(4)(5)(6)(7)(8)(9)(10)(11)(17)(18)2.高瞻远瞩,言辞轻松。

(16)(25)(26)(28)(29)(44)3.委婉揭露,柔中有刚。

(31)(32)(33)(34)(35)(39)(40)(41)(43)4.关心对方,代为考虑。

(12)(13)(20)5.辩证严密,无懈可击。

(15)(27)四、请同学们在上述评点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邓小平同志语言艺术的特点,反复朗读课文,记住一些关键句子,并体会邓小平同志讲话简练明快、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风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