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月考训练一(含答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月考训练一(含答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月考训练(一)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一个没有英雄的历史是寂寞的无声的历史,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孱弱的民族。

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是在特定的经济生产方式和制度下的文化的凝结,而文化精华又与广大人民哺育了中国历史的和现实的杰出人物。

他们堪称民族的脊梁,国家的栋梁。

中华民族历史和现实中的人物,就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人格化,也是中国人民的杰出的儿子。

他们既是文化和人民的产儿,又是具有文化传承和民族激励力量的样板。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轴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糟粕需要批判,人民中受其影响而产生的落后的东西需要不断改进。

我们不赞美三寸金莲,不能赞美纳妾等一切与近代文明相悖的东西。

但也应该相信没有永恒不变的中国人,没有永恒不变的民族性格。

在旧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下形成的中国人的某些缺点会发生变化。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阿Q是旧式农民形象,而不是中国农民永恒的形象。

没有天性丑陋的中国人。

任何对国民性和所谓民族劣根性的抨击,最终若不指向旧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只停留在文化层面,则是难中腠里的。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世代延续的价值。

可是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先进生产力、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政治制度,传统文化是不能单独发生作用的。

中国鸦片战争以后一百多年的民族屈辱史已证明了这一点。

当时的孔子只是孔庙中的圣人,当时的经典只能是藏书楼里的典籍。

当年黑格尔十分轻视孔子的思想,说《论语》“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些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

而当今世界对孔子则是一片赞扬,与黑格尔时代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这种变化是当代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结果。

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画等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也不能画等号。

我们应该深入经典,走出经典,面对现代,放眼世界;要由我们的时代和实践来决定继承什么遗产和拒绝什么遗产,以及如何继承我们的文化遗产,而不应以当代作为传统的注脚。

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应该着重它的基本精神,通过过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使之当代化、科学化,而且要在实践中贯彻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

这样才能培育出既具有传统美德又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人,孕育出具有社会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杰出人物──社会主义时代“双百”式的英雄人物。

(摘编自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中的中国人,都是人民的儿子,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

B. 对一切与近代文明相悖的东西,我们要从文化层面进行深刻地批判,使之不断改进。

C. 中国农民不会永恒不变地保持“阿Q”式的旧式形象,因为中国人的天性是美好的。

D. 文化继承要去粗取精、面向当代、面向世界,这样才能培育出新时代的杰出人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作者紧扣文化、人以及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分析指出了民族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

B. 对中国文化的相关论述,体现了辩证、联系、发展的科学思维,有说服力和启发性。

C. 把黑格尔对《论语》的评价与当今世界对孔子的赞扬作对比,突出了黑格尔的错误。

D. 最后一段针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主要论述继承什么、如何继承以及重要意义等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粹,也有糟粕,它和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B. 如果构成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那么国民的性格形象也会发生变化。

C. 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在国际上的地位越高,这个国家的文化就越容易被世界普遍接受。

D. 对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有鉴别,有扬弃,使之成为涵养时代英雄人物的源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 题。

材料一(光明网):中国拥有3000 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400 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

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 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

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

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

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

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 毫米。

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

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

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

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

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

材料二(央视新闻客户端):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

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

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

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45 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

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

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骛、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

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材料三(新浪网):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

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

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

有专家分析认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

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

这也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

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从理念入手,从人入手。

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

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应仅仅是掌握制造技术,而且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的匠人。

但是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才严重缺失。

显然,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基因入手。

企业首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越世俗商业利益的成就动机。

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的技能培养,畅通其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二用日本制笔企业一个女工做记录的事例和中国员工的现状作对比,旨在表明中国企业的员工在工匠精神方面尚有欠缺。

B.材料一报道了中国3000 多家制笔企业曾经面临的尴尬局面,同时指出这局面已改变,这些企业已能够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

C.材料三引用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类高质量钢材仍需进口的问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

D.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还需解决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践行工匠精神。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3分)A.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在技术上,而是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B.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精度和材料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

C.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如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做到极致;专注仔细,耐心踏实,心无旁鹜;责任心强,而且能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D.我国圆珠笔制造业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要科研人员能够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努力贯彻“工匠精神”,就一定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6.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并谈一谈发展对策。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7~9 题。

画像老舍前些日子,方二哥在公园里开过“个展”,有字有画,画又分中画西画两部。

第一天到会参观的有三千多人,气晕了多一半,当时死了四五十位。

据我看,方二哥的字确是不坏,因为墨色很黑,而且缺着笔划的字也还不算多。

可是方二哥自己偏说他的画好。

在“个展”中,中画的杰作--他自己规定的--是一张人物。

松树底下坐着俩老头儿。

确是松树,因为他题的是“松声琴韵”。

他题的是松,我要是说像榆树,不是找着打架吗?所以我一看见标题就承认了那是松树:为朋友的面子有时候也得叫良心藏起一会儿去。

对于那俩老头儿,我可是没法不言语了。

方二哥的俩老头儿是一顺边坐着,大小一样,衣装一样,方向一样,活像是先画了一个,然后又照描了一个。

“这是怎么个讲究?”我问他。

“这?俩老头儿鼓琴!”他毫不迟疑的回答。

“为什么一模一样?”我问的是。

“怎么?不许一模一样吗?”他的眼里已然冒着点火。

“那么你不会画一个向左,一个向右?”“讲究画成一样!这是艺术!”他冷笑着。

我不敢再问了,他这是艺术。

又去看西画。

他还跟着我。

虽然他不很满意我刚才的质问,可究竟是老朋友,不好登时大发脾气。

再说,我已承认了他这是艺术。

西画的杰作,他指给我,是油画的几颗鸡冠花,花下有几个黑球。

不知为什么标签。

上只写了鸡冠花,而没管那些黑球。

要不是先看了标签,要命我也想不起鸡冠花来--一些红道子夹着蓝道子,我最初以为是阴丹士林布衫上洒了狗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