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The Ecological Awarenes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大家好,我想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问题表达一下我的个人看法。

当我们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时,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包含有一种强烈的生态意识,这种生态意识和当今世界的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的观念是相通的。

Good morning, I’d like to express/share some personal ideas on ecological awarenes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中国传统哲学是“生”的哲学。

生,就是草木生长,就是创造生命。

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学的意识。

和这种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学的意识相关联,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一种生态美学的意识。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大自然(包括人类)是一个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和生意,这种生命和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

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

清代大画家郑板桥的一封家书充分地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意识。

郑板桥在信中说,天地生物,一蚁一虫,都心心爱念,这就是天之心。

人应该“体天之心以为心”。

所以他说他最反对“笼中养鸟”。

我们可以说,郑板桥的这封家书,不仅包含了生态伦理学的观念,而且包含了生态美学的观念。

这种对天地万物“心心爱念”和观天地万物“生意”的生态意识,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作品中有鲜明的体现。

中国古代文学也是如此。

清代大文学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就是贯穿着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意识的文学作品。

《聊斋志异》的美,就是人与万物一体之美。

让我简单归纳一下:第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生”(创造生命)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因此,生就是“仁”,生就是善。

第二,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人与万物一体,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

因此,人与万物是同类,是平等的。

人没有权利把自己当做万物的主宰,“屈物之性以适吾性”,而应该对天地万物心心爱念,使万物都能按照它们的自然本性得到生存和发展,这就叫“各适其天”。

第三,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类在内),都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和生意,这是最值得观赏的。

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

这就是“仁者”的“乐”。

第四,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学艺术作品,充满了对天地间一切生命的爱,表明人与万物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生死与共,休戚相关。

这就是“生态美”,也就是“人与万物一体”之美。

以上四点,大致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其中包含了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和生态美学的内容。

这些内容,体现了当今全人类的普遍价值观念,极富现代意蕴。

这些内容,既是民族的,又是全人类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这样的内容,世界上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同样也有这种体现当今全人类普遍价值的内容。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这方面的内容,把它们发掘出来,加以新的阐释,并把它们放在显眼的位置,使它们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和交流,这将大大有助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的沟通和互相认同,大大有助于构建多元文明之间的和谐和共同繁荣的格局,对于实现人类的世界大同的美好理想,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谢谢大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