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原理艺术学原理概述版
4.学术杂志 《文艺争鸣》 《文艺研究》 《艺术评论》
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
人生需要艺术及艺术学 1.蒋彝的“中国之眼” 旅英中国画家蒋彝(Chiang Yee,1903~1977)20
世纪30年代伦敦“中国之眼”(Chinese Eyes)旋 风。
蒋彝的“中国之眼”
蒋彝游历了属于英国人“心 灵故乡”的湖畔地区,以 “中国之眼”和中国诗书画 合一技法,创作系列诗文画 合集《哑行者湖区画记》 (1937),形成中国艺术与 英国艺术的创作与研究结合 的比较。
蒋彝的“中国之眼”
《艺术与错觉》(1960)引用蒋彝水墨画《德 温特湖畔之牛》,把它同浪漫主义绘画《德温 特湖:面朝博罗德尔的景色》比较。
贡布里希把上述中英绘画差异的根源,解释为 中国人独一无二的“中国之眼”的作用,及其 背后的“中国传统”、“中国图式”等属于中 国艺术与美学传统的元素的支撑。
要点
一、艺术学原理课的特点和要求 二、本课教材及阅读书目 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 四、艺术学及其历史 五、艺术学的对象、属性和方法 六、当前艺术新趋势 七、当前艺术学理论的任务
一、艺术学原理课的特点和要求
是艺术理论课,而非艺术创作课或艺术实践课 艺术原理课的特点: 第一,介绍中外艺术与艺术史知识 第二,对艺术现象进行抽象思考 第三,运用特定的艺术理论模型和方法去分析艺
蒋彝的“中国之眼”
德温特湖照片
英国浪漫主义画家无名氏绘 有石版画《德温特湖:面朝 博罗德尔的景色》
蒋彝《德温特湖畔之牛》(1936)
蒋彝的“中国之眼”
蒋彝游历英国人心灵圣地湖区后,发现竟能同华 兹华斯等英国艺术家展开艺术心灵的对话和沟通 :“我无法随意在大自然中找到惊喜,不论在中 国或英伦,山壑、坚石、林木、溪流,即便是表 面形貌或有不同,却都留给我类似的印象。在湖 区的许多时刻,我以为自己回到了故乡。”
蒋彝的“中国之眼”
问题:同一视角中的湖区风景何以能让人产生不 同的艺术体验及艺术创作,且又能产生不同而又 同样愉悦的艺术鉴赏?
怎样解释这种特定的艺术现象? 光有艺术品鉴赏而缺乏必要的深入而又缜密的艺
术学思考,虽然可以产生一定的艺术感动,却无 法深入分析乃至圆满回答这类问题。 需要从艺术体验和艺术创作上升到艺术学思考
希:《艺术与错觉》,林夕、李本正、范景中 译,101 页,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
蒋彝的“中国之眼”
启示:透过蒋彝、里德、贡布里希等围绕 同一艺术创作及艺术品而产生的不同分析 和观点可知,人们对艺术现象的理解,不 仅依赖于艺术品鉴赏本身,而且终究依赖 于深入的艺术学思考。
三、人生、艺术及艺术学探索
蒋彝的“中国之眼”
他认为,“中国之眼”并非说中英两国人的眼睛 在生理上有不同,而只是意味着,它们之间存在 着由文化传统及艺术传统长期涵养或熏染出来的 差异。中国固有的文化与艺术传统塑造了中国人 独特的“中国之眼”。
“我们可以看到比较固定的中国传统语汇是怎样 像筛子一样只允许已有图式的那些特征进入画面。 艺术家会被可以用它的惯用手法去描绘的那些母 题所吸引。他审视风景时,那些能够成功地跟他 业已掌握的图式相匹配的景象就会跃然而出,成 为注意的中心。”
术现象
二、艺术学原理课的特点和要求
艺术学原理课的要求 第一,结合课程阅读指定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第二,注意阅读中外艺术理论经典著作,以及学
术期刊《文艺研究》、《文艺争鸣》 第三,学习运用特定的艺术理论模型和方法去分
析艺术现象 第四,有问题及时提问和讨论
二、本课教材及阅读书目
1.指定教材
( [英]里德《序》,见蒋彝《湖区画记》,朱凤莲 译,
21~2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蒋彝的“中国之眼”
与里德的艺术学眼光 看到中英两国艺术家 在心灵上相通而又在 创作能力上相异不同, 多年后英国艺术史家 贡布里希(sir E.H.Gombrich,1909~ 2001)由此看到文化 传统与艺术传统所制 约的艺术差异。
蒋彝的“中国之眼”
英国艺术理论家里德(Herbert Read,1893~1968)《哑行者 湖区画记》序:“英国人对风 景很敏锐,我们有自己伟大的 风景画传统,更有传世的山水 诗”,但“蒋先生这位诗人兼 画家,却大胆无畏地踏入我国 的圣殿,以他自己的方式致敬。 他手持毛笔画具,创作一本书, 画下一系列的山水画,挑战我 们的自满。”
蒋彝的“中国之眼”
与“中国之眼”相匹配的是中国人独特的“心 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使得艺术家在四周 的景色中寻找一些他能够描绘的方面。”
借助对这个有趣实例的分析,贡布里希提出了 一个影响甚广的独家见解:“绘画是一种独特 的活动,所以艺术家的倾向是看到他要画的东 西,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东西。”( [英]贡布里
蒋彝的“中国之眼”
原因:“艺术家永远不能期望画出大自然的真貌 ,只能描绘个人眼中领悟到的某一面。中国艺术 家尽力挥洒胸中山水,而非自然中的山水,因之 不以肖似为目的。然而,因为他们的作品是源于 对大自然最纯粹的印象,本质上仍是种摹拟。”
(蒋彝:《湖区画记》,朱凤莲 译,145页,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艺术学原理》
(王一川主编,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二、本课教材及阅读书目
2.参考教材
《艺术学概论》
(彭吉象主编,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 三版)
二、本课教材及阅读书目
3.经典阅读 朱光潜:《文艺心理
学》
宗白华:《美学散步》
滕固:《滕固艺术文 集》
李泽厚:《美的历程》
பைடு நூலகம்
蒋彝的“中国之眼”
蒋彝的贡献堪比华兹华斯:“蒋先生和渥尔渥斯 皆清楚表明,所有真实的感受与思维都是相通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两种永恒的关系,天地恒 在人恒在。会变的是人类表述与感知这层关系本 质的能力。”
里德从中英比较中看到不同民族心灵间的共通性。 “我的艺术观,我的技法,简而言之,即我的艺 术,并不受理地空间所束缚。那是全人类共通的, 可表现中国山水,也可诠释你们英国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