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边城》(2012级教师版) -

《边城》(2012级教师版) -

《边城》学案【课题】《中国现当代小说》第4单元【课型】新授课【学案序号】8 【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感受边城原始淳朴和乐的风情,体会风俗美。

2.通过对翠翠和祖父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探究,体会边城人民身上的人性美。

3.《边城》字字浸润着作家的温爱,处处蕴涵着浓郁的诗情,品悟本文独特的“乡土抒情诗”的语言风格,体会语言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语言: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对话描写、心理刻画。

【课时安排】1课时【学法指导】1.“初读”文本,大致了解情节脉络,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回顾局部精彩内容,对小说进行初步鉴赏。

2.“再读”文本,找出人物描写的精彩语段,仔细体味,并结合这些语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三读”文本,重点赏读文本语言,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摘录批注,感受小说清新典雅、意味隽永的语言特色。

【定标自学】一、相关资料1.了解作者: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

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有70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

主要代表作为:中长篇小说《边城》、《长河》等,散文《湘行散记》《湘西》等。

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

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

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融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

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词语注音检测:喁.喁.(yú)黑黝黝.(yǒu )焖.菜(mèn )规矩.(jǔ)竹篁.(huáng )碧溪岨.(jū)傩.送(nuó)涎.皮(xián )甬.道(yǒng )莞.尔(wǎn )蒿.艾(hāo )角隅.(yú)胡诌.(zhōu )嗤.笑(chī)茨.滩(cí)碾.坊(niǎn )茶峒.(dòng )俨.然(yǎn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1.读注释①,整体把握小说全文内容。

2.学生提前预习节选部分,概括课文各节的具体内容明确:第一节写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纯洁美丽少女翠翠情窦初开,听爷爷讲父母年轻时恋爱的故事。

第二节写翠翠夜晚听歌,暗中爱上二老的情形,暗中也交代了大老天保和二老傩送以唱歌进行爱情“决斗”的情景。

第三节写大老天保为成全弟弟和翠翠的爱情而外出闯滩,翠翠与爷爷畅谈与二老傩送未来的爱情生活。

【合作探究】一、欣赏品味语言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

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

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象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汪曾祺语言赏读重点:A情景交融的美句B人物对话语句语言赏读步骤:1.朗读自己选出的句子。

2.揣摩,品味所选语句之美并写点评。

3.交流展示。

(1)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

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

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

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为什么翠翠心里感到“薄薄的凄凉”?)(各种生命生机勃勃,自己在成熟的生命中,好像缺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

她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不能象雀子、草木那样热烈勃发。

这段文字,从气味、声音、色彩等方面生动细腻地描绘出一幅湘西乡村所独具的古朴色调的黄昏图景。

以景烘托情,以情渲染景,即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孤独与惆怅,也使景物带有忧郁的情调。

景物描写衬托了人物的内心。

)(2)翠翠坐在溪边,望着溪面为暮色所笼罩的一切,且望到那只渡船上一群过渡人,其中有个吸旱烟的打着火镰吸烟,把烟杆在船边剥剥地敲着烟灰,就忽然哭起来了。

(翠翠为什么忽然哭了?)(翠翠满腔心事,却无人能理解。

看着船上人悠闲安逸的神态,更使翠翠感到孤独寂寞,因此哭了起来。

景物描写恰当的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3)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心里却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

久之,对溪除了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以外,别无所有。

翠翠走回家里去,在房门边摸着了那个芦管,拿出来在月光下自己吹着。

觉吹得不好,又递给祖父要祖父吹。

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翠翠的心为什么“被吹柔软了”?)(“对溪除了草虫的轻音复奏以外,别无所有。

”说明翠翠等待的人没有来,翠翠对爱情的期待,已经变成了悲剧。

不善表达的翠翠,拿出芦管去吹,而爷爷那抒情的曲调,使翠翠的心变的安静起来。

景物描写含蓄的写出了人物内心世界复杂的变化。

)(4)老船夫打量着自己被死亡抓走以后的情形,痴痴地看望天南角上一颗星子,心想:“七月八月天上方有流星,人也会在七月八月死去吧?”又想起白日在河街上同大老谈话的经过,想起中寨人陪嫁的那座碾坊,想起二老!想起一大堆过去事情,心中不免有点儿乱。

(爷爷痴痴地看天上的星,并由此想到死,为什么?“一大堆过去”的事情指什么?爷爷心里为什么有点乱?)学生思考后明确:1.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

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气息。

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

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

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

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3.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

“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不好了。

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4.第一问意在说明爷爷活着的动力来自翠翠,他想到自己年龄已高,要让孙女有个托靠;一大堆过去的事说明爷爷想起了翠翠妈的往事;大老已走了,二老未见到来唱歌,又听人说中寨人给二老家送的陪嫁,爷爷怕翠翠所爱的人被人抢走,所以心里有点儿乱。

(解说:设计四个小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环境描写把握人物的心理活动)总结:景物描写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不仅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场所,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而且衬托了人物美好的精神世界。

景美、人性美,这是相得益彰,相互表现的,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

B人物对话语句在小说中,作者描写的对话,表面上说的是“这一个”意思,实则表明的是“另外一个”意思,即言在此而意在彼,从而显现出语言含蓄有致。

找出对话语段,分角色朗读,体会总结人物性格美。

(1)朗读。

(2)分析,总结。

例1:“爷爷你真是个……”翠翠说着走出去了。

(这是翠翠的爷爷当明白昨夜唱歌的是二老的情况之后和孙女儿的一段对话。

一个虚虚实实,似暗实明,要套出孙女深藏于内心的真话;一个扭扭捏捏,似吐还吞,竭力掩藏自己还没被看破的真情:整个语言显得含蓄有味。

)例2:“爷爷,爷爷,你把船拉回来呀!”…………“你不拉回来了吗?”…………“爷爷,为什么不上来?我要你!”(从这些语句来看,似乎是翠翠强烈地要她的爷爷上岸回家来。

联系上下文来看,十四五岁的翠翠此时情窦初开,孤独寂寞,内心骚动不安;自己父母早死,依傍爷爷过活,内心话无从诉说,同时又渴望得到安抚问慰,可是爷爷只顾拉着自己的船,不管自己,是以再三要求爷爷拉回来:这才是她的真实意图。

)例3:翠翠忽然说:“爷爷,你唱个歌给我听听,好不好?”(从表面上看,这是翠翠在要求爷爷唱歌。

从语境上来看,爷爷已经似真非真地告诉了翠翠夜晚唱歌的情况;翠翠夜晚睡觉时,在梦里随着歌声爬上高崖去摘虎耳草,并且心里本也喜欢二老,只可惜当时没有听到二老唱歌。

她要求爷爷唱歌,实际上是想听听二老究竟唱的是什么歌,借助于爷爷的口拐弯抹角地来知道更多一些二老唱歌的情况。

总结:从这两段文字来看,翠翠这个淳朴善良的山野孩子,感情是多么地浓烈,将自己的内心掩藏得是多么地幽深,所说的话又是多么地含蓄。

二、分析人物形象依据课文内容,概括翠翠形象明确:翠翠是一个天真善良,聪明乖巧,温柔清纯的少女。

她和祖父相依为命,对祖父关心备至。

因为祖父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祖父去寻她,可是想到祖父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祖父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

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少女的羞涩,善良的心地又使她难以付诸行动。

正当青春期的她,面对爷爷不失时机的委婉引导,面对爷爷旁敲侧击的询问,虽心知肚明,却时不时闪烁其词地表明态度。

总之,翠翠是一个善良聪慧、温婉多情的少女。

在她身上,对祖父深沉的依恋与对爱情的真挚期盼,外表的温婉腼腆与内心的炽热多情,异乎寻常地融合于一体。

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光辉的极富审美意义的少女形象。

三、拓展写作宁静的田园像一幅湘西人物风情画,也如同一曲清丽婉约的诗歌在耳边荡漾。

请根据课文第一自然段,把环境描写的文字改写成诗歌,有感情诵读交流,体味文本的音乐美。

【补充材料】一、关于《边城》的评语摘编1.著名作家汪曾祺对沈从文有过一句评语:“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呢?”2.沈从文小说独具地方特色。

他的题材、人物、自然景色、风土人情、语言,无不涂上“湘西”的标记。

题材是湘西社会日常生活中摄取的;人物是湘西农村的“愚夫俗子”,一批土生土生的“乡下人”;景色更是湘西山山水水迷人的美景。

沈从文更是描绘风土人情的高手,他画出一幅幅风俗长卷,婚嫁、习俗、服饰、神话、传说、信仰、礼节……无所不有,无所不奇,使他成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

他特别善于揭示这些一代一代流传的古风习俗人情世态所包含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令人神往,令人惊叹。

加上沈从文运用泥味土香十足的方言土语,这更使他的小说充满浓郁的湘西地方特色。

(王嘉良、李标晶《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编》)3.《边城》的诗意首先来自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

作家通过翠翠和傩送、天保之间的爱情故事。

将茶峒的自然景物和生活风习错综有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而不加浓涂艳沫。

(潘旭澜《重读〈边城〉》)4.“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出走”是个极富文化含义的意象,是非常“现代”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