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教材分析..

四年级教材分析..

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内容与结构全册共分8组。

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

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1.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

例如第一组的导语:风起去涌,潮涨潮落,奇花异木,高山深谷……大自然像一位魔术师,它的杰作,常常令人惊叹与震撼。

本组课文再一次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

让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还可以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资料,以丰富我们的见闻。

导语的作用点明了本组内容学习的专题是自然奇观。

提示了本组学习乃至本学期学习的两个重点:一是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二是搜集有关的资料。

2.课文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

每组课例由3—5篇课文组成,按专题编选课文。

全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

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

如《观潮》后面的练习题:让我们一起来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再交流读后的感受。

题目不仅提示了课文内容的重点,而且还提示了阅读方法和学习途径,要读文想象,要有感受,要与别人交流、对话。

虽然只有一道题,但却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连接语与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

如略读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前面的一段话:读了《观潮》,我们仿佛亲眼看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下面这篇课文写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它又将给我们展现怎样的画面呢?认真默读课文,想象描写的景象,再用自己的话向别人介绍你所知道的雅鲁藏布大峡谷。

连接语的作用首先把学生的视线自然而然地由精读课文《观潮》转移到略读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其次是提示学习方法的运用,就是把学习《观潮》时那种读课文想画面的方法在学习新课文时进行运用;再次是提出了新的学习要求——口语交际的训练,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

其作用是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

例如:在《观潮》和《雅鲁藏布大峡谷》后都各有一个资料袋。

既有文字说明,又有图片介绍,真可谓图文并茂。

“词语盘点”每组课文后面安排“词语盘点”这一栏目。

分“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栏。

“读读写写”中列的是本组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记记”中列的是由要求认识的字组成的词语,略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也列在“读读记记”中。

选读课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

可根据课文内容分别插入相关单元,也可在期末集中安排,作为综合复习材料。

以学生自己课外阅读、自我检测为主。

3.每个语文园地由五个栏目组成。

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机动栏目:“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 ,分别在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

口语交际八个口语交际的话题中,有四个是与习作题目结合在一起的,园地一:交流各自了解的自然奇观;园地三:讲童话故事;园地四:说自己最想说的动物;园地七: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了《乌塔》以后想到什么?其余四个是独立话题,园地二:我看到了……看图,交流从图上发现了什么。

园地五:保护文物。

了解文物古迹的情况,说说能为保护文物做些什么。

园地六:感谢和安慰。

向帮助过自己的人表示感谢,向需要安慰的人说些安慰的话。

园地八:我们的奇思妙想。

说话练习结合课文学习安排了四次说话练习,《猫》任凭……也;非……不可;无论……也。

(说句子)《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也要好好想想“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读了课文我很受启发,我想和大家交流写作文和改作文的体会。

习作八次习作的题目有四个与口语交际结合在一起。

其余的四个题目是,园地二:写观察日记。

园地五: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

景点风光、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参观游览注意事项。

园地六:看图作文《胜似亲人》。

或者写生活中真实故事,亲身经历的、听到的、见到的,写清经过,写出感受。

园地八:想象作文。

写自己的奇思妙想,也可以写受别从启发想到的内容,还可以写科幻故事。

小练笔结合阅读教学安排了五次小练笔,3《鸟的天堂》“鸟的天堂”现在已成为一处游览胜地。

我想根据课文内容和搜集到的资料,写一篇导游词。

11《去年的树》我有很多话要对鸟儿说。

我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18《颐和园》我要学习《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

21《搭石》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对我很有启发。

我也想写一写平凡事物中的“美”。

29《呼风唤雨的世纪》我要把这篇课文读给爸爸、妈妈或别的长辈听,请他们说说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再把他们说的写下来。

“我的发现”安排了4个关于读写方法和习惯方面的发现,分别是:一是读文章时要想象画面,二是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表达清楚,六是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七是边读边想提出问题。

其他:三是读书受到的启示;四是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五是说明的方法;八是乱改成语、滥用成语的不良现象。

“我的发现”栏目的呈现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吐泡泡形式改为小林、小东两个孩子的对话。

这两个孩子,可以理解为学生自己和他的一个学习伙伴。

教材中,他们的对话一般只是提起某个话题,开了个头,为同学们交流某一方面的发现留有较大的余地。

“日积月累”“宽带网”“日积月累”:系统地安排背诵成语、对联、名言警句、诗歌等。

两个“宽带网”安排在第五组和第八组,引导搜集、了解有关我国的世界遗产和科技成就方面的资料。

“趣味语文” “展示台” “成语故事”两个“趣味语文”安排在第一组(有趣的对联和回文佳句)和第四组(有趣对联)。

两个“展示台”安排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第三组和第七组,为学生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提供舞台。

两个“成语故事”安排在第二组(胸有成竹)第六组(杏林春满)二、教材的主要理念1、全面落实语文教学的目标。

语文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

2、努力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是在课文的文前、文中或文后,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读自悟;二是在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中,安排了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题目;三是在每组课文后面安排了学生对本组所学字词进行自查自测的“词语盘点”;四是“语文园地”中设置了“我的发现”“展示台”“宽带网”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栏目。

3、密切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一是注意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二是从生活的实际需要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练习写作;三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课外阅读;四是通过综合性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三、教学的目标与建议(一)识字与写字1、目标:本册要求认识200字,会写200字。

2、建议:(1)借助拼音,自主识字。

(2)利用字典,自主识字。

(二)阅读1、目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逐步学会默读。

(2)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领悟和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一是领悟遣词造句的准确;二是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三是体会文章条理清楚的表达方法;四是体会选材的别具一格。

(4)积累语言。

有10篇精读课文提出了背诵的要求。

(5)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

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万字。

2、建议:把读书进行到底。

(1)朗读和默读。

多读少讲,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

(2)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进而理解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理清文章的条理,再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的内容等。

引导体会感情的方法,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入境入情地读书,然后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

(3)领悟表达的方法。

采用启发式:引导学生自己去比较发;先举一两个例子,再让学生找出类似的例子来读读,体会体会。

(4)积累语言。

一是背诵,二是抄写。

(5)阅读习惯。

(三)习作1、目标(1)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写一处自然景观、写观察中的发现、写自己喜欢的动物、写导游词、写成长故事,都是练习写实;写童话、看图作文、写奇思妙想,都是练习写想象。

(2)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3)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4)课内习作一学期不少于8次。

40分钟能完成400字左右的习作。

2、建议:多看多写。

写观察日记;学以致用;导——写——评结合。

(四)口语交际1、目标(1)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认真耐心听讲,能抓住要点。

(3)表达要有条理,注意语言美,稍做准备,能作简单的发言。

2、建议:充分准备创设情境示范引路真实交往(五)综合性学习1、内容第三组:读童话、讲童话、编童话、演童话的综合性学习。

搜集——读——推荐——交换——汇报。

第七组:回忆自己成长的经历,并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

可以了解伟人、名人的成长故事,也可以了解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的成长故事。

然后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四、教学重难点本册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

在识字写字,课文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达到中年级的上阶段教学目标。

五、教学措施(一)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

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放松身心,又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通过有目的学习,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册教科书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了具体的学习情境,这种学习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实现的。

(二)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表现在语文学科中,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人教版教科书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每个单元前都有“导语”,课与课之间有“链接语”,精读课文中“泡泡语”,有的导入学习活动,有的指导学习活动,有的提出学习目标,有的提示学习方式,能引导学生自己阅读。

教科书努力把对学习的指导隐含在文字背后,不是指手画脚的说教,而是和风细雨的点拨。

教科书通过自己的表述方式,指引学生应该逐步建构起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

这个学习过程的主要方式就是自主,合作,探究。

以自读课文和相互交流为基础,欣赏语言对文章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评价,同时获得审美体验。

在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基础上领悟表达。

理解内容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学会表达是语文学习的目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不断的产生问题,解决问题。

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