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培优题经典一、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1._____________①南怀瑾,1918年出生于浙江温州的农村,自幼年起就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他是中国文化的积极传播者,是著名的学者和诗人。
②南怀瑾先生年轻时曾拜一位姓商的先生为师,学习古文。
一天,他写了一篇文章,自觉字字珠玉,很是得意,就拿去给先生看。
商先生看了后满口称赞。
南怀瑾就问:“老师,()我在从前参加科举考试,()能考上吗?”“没问题,没问题,”商先生说,“凭你的水平,考个举人、进士不在话下。
”南怀瑾听得心花怒放....。
③后来,南怀瑾又拜大名鼎鼎....的袁焕仙先生为师。
一天,他拿了一篇得意之作兴冲冲地请教袁先生。
先生接过,略扫一眼,就搁在一旁,全然不理。
南怀瑾纳闷:老师怎么这种态度啊?过了几天,他又拿了一篇文章去请教。
先生接过,仍旧往旁边一放。
南怀瑾恭恭敬敬请教,袁先生这才冷冷地说:“就你这水平,还配写文章?”南怀瑾不服气:“老师,别的老师还夸我的文章写得好呢!”袁焕仙把胡子一抹,瞪了他一眼,说:“这事我听说了,你还真拿他的客套当真?我问你,《史记》里的《伯夷叔齐列传》你读过没有?”南怀瑾回答:“读过不止一次,我还能背呢!”袁焕仙说:“你以为能背就真正懂了吗?”南怀瑾低下头:“不敢,还请老师指教。
”袁焕仙发话:“回去,给我读100遍,读完了来见我,再告诉你!”④南怀瑾从没有遇过这样粗暴的老师,()心里非常不痛快,()师道尊严,他只能忍了。
回家拿起《伯夷叔齐列传》,读了三五遍,突然发现有好多新问题,以前都没有注意过。
越读,觉得理解越深,感受越多。
他按先生的要求,认真地读了100遍,觉得理解得差不多了,就高高兴兴地再去见袁焕仙:“老师,我读出道理来了,想讲给你听。
”袁焕仙笑着说:“不需要再讲了,我相信你懂了。
只有像这样读书,你才能掌握文章的精髓,写出的文章才会独具慧眼。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心花怒放:(2)大名鼎鼎:2.“扫一眼”表示大致快速地看,照样子再写两个表示“看”的词。
________一眼_________一眼3.读第①自然段,完成下面的人物档案。
人物:_________ 出生年份:_________ 出生地:_________身份及主要贡献:4.短文写了南怀瑾先后拜________和________两人为师。
这两位老师对待南怀瑾的得意之作态度截然不同,第一位老师读后________;第二位老师读后________,他对南怀瑾的指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以为能背就真正懂了吗?”这句话的意思是()A.能背就真正懂了。
B.能背还不是真正懂了。
6.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到文中括号内。
不但……而且……虽然……但是……假如……就……因为……所以……7.“只有像这样读书,你才能掌握文章的精髓,写出的文章才会独具慧眼。
”这句话中“像这样读书”是指怎样读书?8.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南怀瑾的文章很差,姓商的先生对他的评价不正确。
()(2)南怀瑾的文章很好,袁焕仙先生是鸡蛋里挑骨头,有意刁难。
()(3)南怀瑾的文章不错,但袁焕仙先生要求很严格,想让他明白真正的读书方法和写作方法。
()9.下列适合作短文题目的是()A.读书破万卷B.书读百遍10.短文写了两件事,一略一详,第一件事能去掉吗?为什么?1.(1)心里高兴得像花儿盛开一样,形容极其高兴。
(2)形容名气很大。
2.瞥瞅3.南怀瑾 1918年浙江温州学者,诗人;积极传播中国文化4.商先生袁焕仙满口称赞全然不理读100遍《伯夷叔齐列传》5.B6.假如……就……虽然……但是……7.读书要认认真真地多读几遍,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掌握文章的精髓。
8.(1)×(2)×(3)√9.B10.不能,第一件事描写较简略,是为了与第二件事作比较而存在的,是为了突出袁焕仙先生的要求严格,所以不能去掉。
2.母亲的味道钟秀华①从记事起,母亲的味道便与厨房息息相关。
她常常穿着陈旧的粗布衣服,一日三餐不厌其烦地摆弄着锅碗瓢盆,将油烟味悉数纳入衣服、毛发的每一条缝隙里。
走到哪里,她的身上都散发着招脾般的气味,仿佛永远都脱不了家庭主妇的标签。
于我而言,母亲的味道已是楔入心灵几十年的最温暖的味道了。
②每天清晨,母亲必是第一个起床,拿了一把笤帚扫去灶台上的杂垢,然后开启锅灶。
接着,她挑着一担大木桶,去河边担水,将厨房里的大缸小瓮全都填满了才肯放下扁担。
米饭煮至半热,母亲便把一双儿女喊醒。
她眼疾手快,盛一碗刚捞起来的米饭,左三圈右三圈,三五下就捏成了一个大饭团。
饭团香喷喷的,由于捏挤得紧实,咬在嘴里很有韧劲,那是小时候我和哥哥每天清晨的第一道美味。
偶尔,母亲还会奢侈地给饭团挖一个小窝窝,再放上一小勺白糖,这又增加了我们兄妹的期待。
③父亲喜欢吃本地的特色小吃,诸如红薯叶米粿、饭包肉圆、薯圆、艾米粿等都百吃不厌。
母亲自外地嫁过来,原本对这些小吃的做法一窍不通,但母亲天生有着好学好胜的本领,每当别人家做这些小吃时,母亲经常自告奋勇去打下手。
一来二去,就让她给全盘掌握了。
于是,当红薯叶长势旺盛的季节,母亲的厨房里时常飘散着红薯叶米粿的清香味。
逢年过节,母亲总不忘蒸好一屉一屉的饭包肉圆,父亲常常吃得赞不绝口。
父亲是个放映员,经常走村串户地放电影,百家饭、百家味都尝过,却还是觉得家里的饭最合胃口。
在家的时候,他常常坐在灶堂里帮母亲烧火,一边比对着村里哪个媳妇做的饭如何:“张家的太咸了,李家的半生不熟,还是老婆做的好吃啊!”此时的母亲抿嘴一笑,自是满心的得意,对于手上的功夫,又多了几分用心。
④母亲的厨房里,做的永远都是家里人需要的食物。
嫂子娶进门时,很快怀孕了,于是厨房里又长期飘荡着煲汤的香味。
母亲买来新鲜的猪肚,买来活楞楞的小母鸡,一天一天变着花样地做给嫂子吃,直到嫂子诞下一个七八斤重的小男婴。
再后来,母亲又将安排一日三餐的重心转向了孙儿辈。
红枣、莲子、排骨轮番上阵,将侄儿养得白白胖胖的。
最难忘的,还是我患胃病的那几年。
母亲到处打听了偏方,什么猪心煨食盐、猪肚炖胡椒、老母鸡炖仙人掌等等凡是相信有用无害的食物,都让我吃了个遍。
最终我的胃疼病好了,但我却不知到底是吃哪种偏方好的。
这中间母亲付出了多少的辛劳,早已是无法计数了。
⑤直到今天,已经成家的我,还赖在母亲的厨房里蹭饭吃。
母亲总是冲着我们的喜好备菜,可是当我扪心自问,母亲最喜欢吃的是什么时,却发现自己真的没有能力回答。
母亲是天下最好的母亲,而我,却是天下最不懂事的女儿。
⑥我望着站在厨房里的母亲,她的背已经因为长年的劳碌而佝偻了。
我用力地呼吸着母亲身上的气味,那一缕缕浓重的厨房味,饱浸的全是母亲的爱与付出呵!(选自《中国艺术报》,略有改动)1.请根据全文内容,说说题目“母亲的味道”的具体含义。
2.品读第②段和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谈一谈你在其中体会到了什么。
第②段:第③段:3.选文第⑤段中,“母亲是天下最好的母亲,而我,却是天下最不懂事的女儿”,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深刻理解。
4.作为结尾段,第⑥自然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5.本文中,作者用朴实的文字描绘了朴实的母亲给“我”的踏踏实实的幸福。
相信你也曾经体会过这种平淡生活中的幸福,能写一写你生活中平淡的幸福吗?1.一语双关,既指母亲为家族成员所做的各种美食的味道,也指母亲对家族成员的关爱与付出的爱的味道。
2.第②段:动作描写,“盛”“左三圈右三圈”“三五下”“捏”等词语写出了母亲厨艺的娴熟,以及对子女的关爱。
第③段:语言描写,通过父亲对母亲厨艺的赞美,侧面烘托母亲对家人的关心,以及父母亲之间的恩爱。
3.母亲总是冲着我们的喜好备菜,用一辈子的付出,关爱着家里的每一个成员,所以说是“天下最好的母亲”。
母亲为了家,长年累月付出,而“我”却不知道母亲“最喜欢吃的是什么”,“我”对母亲的关心不够,所以说是“天下最不懂事的女儿”。
作者通过对母亲、母爱的赞美和自我批评,含蓄地呼吁人们多关爱父母、关心老人。
4.内容上:篇末点题,点明文章中心;结构上:照应开头,使全文结构严谨。
5.略3.母爱是一根穿针线尤天晨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袖子上的纽扣松动了。
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
儿子很年轻,却已经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
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
母亲因此而骄.傲.()——她就是作家的母亲!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
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
她在抽屉里找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唯恐打扰了儿子。
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
她把它们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
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
一个月前她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了针孔在那儿,可就是穿不进。
她不相信她视力下降得那么厉害。
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rú)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还是失败。
再试……可线仍未穿进针眼里。
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排版,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怔住了。
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
母爱的丝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孔”,可她还是不甘心放弃。
儿子的眼睛热了。
他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过感情,也没有关心过她的衣食起居了。
妈,我来帮你。
儿子离开电脑,只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
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纽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
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
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纽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
如此简单。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1)朝夕相处:(2)畅通无阻:(3)行云流水:(4)文思泉涌:2.把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词换成一个近义词填在括号里,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3.这篇文章是按______顺序写的,题目是用打比方的手法写的,作者把母爱比作______,你把母爱比作______。
4.请从表达效果上简要分析第三自然段画线句。
5.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纽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里的“美丽的梦”指什么?你如何理解这句话?6.“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你认为儿子今后会怎样做?1.(1)从早到晚都生活在一起。
(2)毫无阻碍地通行或通过。
(3)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像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
(4)思路像泉水一样涌出来,形容思路开阔敏捷。
2.自豪3.事情发展穿针线春风4.“不敢”“唯恐”“轻轻”这些词语从心理和动作上刻画了母亲怕打搅儿子工作而处处小心谨慎的心态,形象生动地勾勒出了一个一切为了儿子,对儿子充满无微不至的爱的母亲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