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儒家思想案例
• • • • • • •
二、核心思想 1、 “天人感应”论 2、三纲五常 3、性三品说 4、历史循环论 三、历史地位 儒学的社会化以及儒学的神学化
第三节 宋明理学
一、北宋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承接五代十国的乱世 (二)宋代开国,对知识分子很尊重
(三)内忧外患
——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
——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
二、经学的三种模式
• 1、今文经学 • 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 •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立五经博 士,使儒学独尊,从而使今文经学特别是《春秋 公羊传》学盛极一时。 • 今文经学注重和现实结合阐发经书,认为经书是 微言大义。 • ——流于荒诞空疏
• • • •
2、古文经学 用战国时候的六国文字写成。 古文经书出于孔子壁中。 古文经学在汉代没有立入学官,他们注重 训诂和文字解释,把经传当做历史来研究。 • ——流于繁琐枯燥。
第二讲:儒学思想
儒学思想发展的三个重要时期
• 一、先秦儒家的创立 • 二、两汉的经学化 • 三、宋明理学
第一节 先秦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
• 一、儒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东周社 会的变化 • (一)政治、经济 • 1、周室衰微:礼崩乐坏 • 2、分封制——郡县制 • 3、井田制——私有制
• 春秋时代,是一个社会极为混乱的时代。 旧的秩序已经被破坏,新的秩序还未建立 起来。面对这样的局面,有识之士的志向 就是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秩序。
——不墨守陈规,重视创新
(四)三教融合:佛、道、儒——合于儒
• 二、理学的特点 • 1、以不同方式为儒家思想提供宇宙论、本 体论的论证 • 2、建立儒家的心性论 • 3、提出一系列实现理想人格的“为学工夫” • 4、以儒家的圣人为理想人格,以实现圣人 的精神境界为终极目标
三、宋代理学的发展脉络
四、思想体系的构筑
• 随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汉武帝采纳 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儒家官方哲学的地位。 • 这种哲学是以经学的模式呈现 • ——两汉经学
• • • • • • •
经典的形成——对儒家经典的阐发和训解。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乐经》已佚) 解释经典的方式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谶纬经学
• 杂家:吕不韦 • 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 “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 而得名。
• 小说家:《汉书· 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 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 农家:许行 (xing) • “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 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 (yong_xiang:早饭、晚饭)
•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 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 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 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 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 议。”
•
孔子:“世道清明,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 的权力都出自天子。世道混乱,那么制作礼乐和 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诸侯。出 自诸侯,大约传 至十代很少有不失去的;出自大夫,传至五代很 少有不失去的;大夫的家臣操纵了国家的政令, 传至三代很少有’ 不失去的。世道清明,那么政 令就不会出自大夫。世道清明,] • 谶是隐语或预言。一种用模棱两可的文字 假托神的预言。 • “谶者,验也。”又名“符谶”、“图 谶”。
三、今文经学的代表——董仲舒
• 一、董仲舒(约前179-前104年) • 河北景县人。自幼勤奋好学,博通儒家经 典,以研究《春秋公羊传》著称,西汉今 文经学家,秦汉之际新儒家思潮的集大成 者。继承和改造了孔孟的天命思想,以阴 阳五行为主,又糅合道、法、名等各家, 精心构制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形上学体系。
• 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 • 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 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 • 阴阳家:邹衍 • 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 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 文历数的统治阶层。
• 纵横家:苏秦、张仪 • 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 交活动的谋士。
• 3、荀子(战国后期) • 荀子发挥了孔子的"礼学"思想,以儒家为 主,融合了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的思 想。荀子的思想出现融合的特点。 • 核心思想:“性恶论”、“礼治”
第二节 两汉经学
• 一、经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 秦汉结束战乱,进入统一时期。秦用法家 思想治国,王朝存时短暂。汉初记取秦亡 教训,缓和矛盾,休养生息,黄老之学盛 极一时。
•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 邹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曾游 历于宋、滕、魏、齐等国,还曾在齐为卿。 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他 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 孟子师承子思,继承、发挥了孔子的"仁学 "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 宋代,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 “孔孟”。 • 核心思想:“性善论”、“仁政”
• • • • • • • •
(二)士阶层的崛起 1、士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 文士——礼乐 武士——护卫 2、士的来源 没落贵族的子弟 王室流落民间的官员 农工商上升而来
• (三)诸子百家(中国思想的黄金时期) • 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士”站在不 同的角度寻找解决的方法。——形成 • 儒家 • 道家 • 墨家 • 法家
• 二、先秦儒家的创立和发展 • 1、孔子(春秋时期):儒家的创立者是孔子。 • 作为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六艺为 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 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 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 • 核心思想:“仁”、“礼”。
• 2、孟子(战国中期) • 孔子去世后儒分八家: • 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 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 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 儒。——《韩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