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_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教学设计【课标要求及分析】课程标准(2017年版):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必修1);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选择性必修1);课标解读:2017年修订的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地理课堂要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进行设计。

必修1课程中提到:“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本节课可以在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能力上发挥作用。

学习内容上,课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物质循环过程,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所以,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示意图说出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并理解其划分的依据。

另外,本节课的重点是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目的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首先,了解岩石的分类,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学生要理解三大岩石的成因,建立起成因与特点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中第一和第二目的内容,第一目,教材通过示意图和概括性的文字从宏观上展示了地球内部圈层及岩石圈的结构,为学习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做好知识的铺垫。

第二目,教材分别介绍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形成、特征,进而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岩石圈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其中,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本节课的重点;教材中给了一些岩石的图片和物质循环示意图来辅助学生的理解。

第二目的最后设置了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第二个是举例说明岩石圈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材中的文字和图片重点非常突出,对于三大岩石的成因和例子都有简单的介绍,但是不够详细和具体,对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部分,简单的文字配上示意图,理解起来依然比较抽象。

所以,本节课打算运用岩石标本和动画、视频,并提供更多的材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学情分析】✧知识储备:对于地球的内部圈层,学生初中时就简单学习过,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这部分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对于三大类岩石,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如花岗岩、大理岩这种常见的岩石,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将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感受地理对于生活的价值;对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学生了解不多,需要重点讲解。

✧学习能力:学生在第一单元学习了地球的运动,其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得到了很大的锻炼提升,观察和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也基本具备,可以分析一些示意图和岩石标本。

✧学生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喜欢动手,乐于探究,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设计了探究任务单,给学生提供岩石标本和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读图,说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划分依据,明确岩石圈的范围和位置。

2.通过小组探究,了解三大岩石的成因,说出三大岩石的典型特点和代表性岩石。

3.根据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观察岩石,掌握观察和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岩石对于人类的价值,懂得合理利用资源,处理好人类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情,设定如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难点:三大岩石的成因;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课前准备】布置预习任务:学生根据探究任务单和教材,预习第一部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准备岩石标本。

【教学过程】预习反馈【预习展示】请学生上台展示预习成果。

阅读教材 P26,结合材料和“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波,B表示波。

在图中虚线标出的两个深度处,地震波速分别发生怎样的变化,,这说明两处出现了面。

(2)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地球内部圈层由内到外:G FC ,在图中虚线框中写出内部圈层分界名称。

(4)图中E、F代表软流层的是,其由塑性物质组成,是的发源地。

(5)地球的岩石圈是由和构成,用图中字母和表示。

本部分内容简单,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分钟过渡顾名思义,岩石圈主要由多种多样的岩石构成的,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根据成因将岩石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一下三大类岩石。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II】——“通灵宝玉的身世之谜”播放视频:《通灵宝玉的身世之谜》探究任务:1.请同学们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在学案对应的图中记录下宝玉这一段人生中发生的岩石(三大类型)转化过程。

(用文字和箭头画出流程图,例如:A→B→C)2.根据“通灵宝玉的身世之谜”找出三大岩石和岩浆之间的物质循环关系,画出示意图。

(教师讲解,引导学生归纳规律)通过视频,在情境中思考归纳。

15分钟学以致用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请根据物质循环规律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空白处填上对应的物质名称。

(2)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转化过程。

①;②;③;④。

当堂练习5分钟意义1.介绍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2.展示人类不合理采矿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该如何处理好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引出人地协调观。

培养“人地协调观”2分钟课堂小结以一首打油诗总结本节课内容,请学生朗读:地球有个岩石圈,圈里分成三大岩。

岩浆冷凝岩浆岩,花岗侵入喷出玄。

外力作用沉积岩,层理构造化石现。

变质作用变质岩,石灰变成大理岩。

圈里物质能循环,合理利用谋长远。

趣味总结1分钟实践作业展示学校不同岩石景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课下去探究这些岩石的类型和特点。

继续激发学生课后探究的兴趣1分钟【板书设计】《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学情分析✧知识储备:对于地球的内部圈层,学生初中时就简单学习过,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这部分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对于三大类岩石,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如花岗岩、大理岩这种常见的岩石,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将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感受地理对于生活的价值;对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学生了解不多,需要重点讲解。

✧学习能力:学生在第一单元学习了地球的运动,其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得到了很大的锻炼提升,观察和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也基本具备,可以分析一些示意图和岩石标本。

✧学生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喜欢动手,乐于探究,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设计了探究任务单,给学生提供岩石标本和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效果分析通过回顾课堂实录和课后的检测情况,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了,效果分析如下:第一,从知识的角度,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和岩石圈的范围,学生自主预习完成,通过学生的展示来看,基本掌握,原因主要是提供了充足的背景材料来辅助学生的理解。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通过当堂练习结果来看,也能够准确地判断出岩石和转化过程。

第二,从学习过程来看,整堂课达到了“和谐”、“有趣”的效果,从导入就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合作探究的氛围也非常浓厚;学生对岩石标本的观察非常细致,对比分析后得出的差异也很准确,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得到了展现。

第三,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看,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得到了激发,到了课下还有学生问学校的某块岩石是哪一类的;在展示人类开采矿产破坏环境的图片时,学生也认识到要合理开发,注意保护环境。

总体上看,学生在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这两个核心素养上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材分析本节课为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中第一和第二目的内容,第一目,教材通过示意图和概括性的文字从宏观上展示了地球内部圈层及岩石圈的结构,为学习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做好知识的铺垫。

第二目,教材分别介绍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形成、特征,进而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岩石圈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其中,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本节课的重点;教材中给了一些岩石的图片和物质循环示意图来辅助学生的理解。

第二目的最后设置了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第二个是举例说明岩石圈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材中的文字和图片重点非常突出,对于三大岩石的成因和例子都有简单的介绍,但是不够详细和具体,对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部分,简单的文字配上示意图,理解起来依然比较抽象。

所以,本节课打算运用岩石标本和动画、视频,并提供更多的材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评测练习1.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结构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内部圈层由内向外依次为:地壳、地幔、地核。

B.紧邻地壳的地幔顶部由塑性物质组成,它是岩浆的发源地。

C.划分内部圈层的依据是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在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明显增大,它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在古登堡界面,横波速度消失为零,纵波速度突然下降,它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

2.读图(图3为某地地质剖面,图4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回答下列问题。

图3 图4(1)A处为______岩,判断依据是______,除此特征外,该类岩石还可能有______,能起到记录地球历史的作用。

(2)B处为______岩,它是由______活动经过形成的,此类岩石常见有两种类型,其中C 处的岩石为______岩,D处为______岩。

(3)E处可能会形成______岩,它是已生成岩石在__ __ __条件下形成的。

(4)如果图3中E类岩石对应右图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甲是变质岩,乙是沉积岩,丁是岩浆岩。

B.①是冷却凝固作用,④是外力作用。

C.乙的代表性岩石是石灰岩和大理岩,大理岩可以作为建筑和装修材料。

D.丁的代表性岩石是花岗岩和玄武岩,它们分别属于侵入岩和喷出岩。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课后反思从对课标、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到进行教学设计和准备素材,再到教学过程和课后的效果分析,这个过程中还是有很多的收获和思考。

首先,课堂目标的制定一定要依据课程标准,努力在课堂内容中寻找地理核心素养的影子,这样的地理课才能最终实现地理课程的目标和地理学科对学生的培养价值。

本节课在分析课标时就想着如何培养地理核心素养,所以,在教学设计和课堂中就有了这个意识,最终达到了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效果。

其次,激发学习兴趣很重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当学生有兴趣,去主动学习时,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升。

本堂课,从导入到课堂活动,都努力在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学生学得开心,学习效果就好,一些重难点的内容很容易解决了。

如何激发兴趣呢?可以多联系生活实际,也可以联系其他学科,这样的联系可以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旧知识,从而产生共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