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下人自然社会教学计划

一下人自然社会教学计划

一下人自然社会教学计划一、班级情况分析一年级现有51名学生,大部分学生通过上一学期的学习,已得到了一些知识,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从学习习惯、兴趣、方法看,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都较好,对人自然社会学习兴趣较浓厚,能按正确学习方法去学。

他们上课遵守课堂常规,专心投入,认真完成作业,对不懂问题能及时大胆提问;接受新知识的主动性强,好奇心大,具体形象思维活跃。

由于年纪较小,学生的个性显得不稳定,对事物的认识和个人的情感不能客观的分析,意志力尚不定型,自控力不强,对人对事热情度高,但持久性差,注意力易分散,失败面前易灰心,这些对实施课堂教学有一定难度。

为了尽量发挥每个孩子的聪明才智,尽量让每个学生有所收获、有所发展,上课时尽可能的采用各种形式给每个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

二、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浙江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一年级是依据浙江省教育厅颁布的《浙江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通用内容)标准(1—9年级)》编写的,本册教材共设计了26课课文,主要涉及《浙江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通用内容)标准(1—9年级)》内容纲要中的“浙江沿革、浙江环境、浙江文化、浙江经济、和谐浙江。

”共5大主题内容。

本册教材设计突出活动、体验等学习方式,以图为主呈现内容,以主题活动组织内容。

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动手做的形式,逐步形成新的认识。

三、具体措施:1、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研读课本,弄清课本上的重难点。

能透彻地了解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从纵向、横向看透教材。

活用教材,能灵活、合理、科学地使用好每个板快,注重早渗透,不断积累。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用好教材。

2、教师认真研读课标,学习新课改。

3、教师认真备课,找准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认真研究每堂课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

4、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不能千篇一律。

5、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做好培优辅差工作认真进行教研教改,搞好校本教研。

6、教师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更新观念。

7、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教学进度表和谐浙江16我的家住家的地理位置(县级、镇级)知道自己学校所属的市县名称,在浙江省地图上识别所属市、县的大致位置。

(知道自己学校所属的市县名称)浙江沿革17我是浙江人浙江地理位置11个地市风光优美知道浙江省的地理位置。

(简单介绍)知道浙江省行政区划的现状,浙江省11个设区城市的名称。

(知道11个设区城市的名称)在全国地图上识别浙江省的位置。

(大致相对位置)知道浙江是一个历史悠久、自然风光优美的旅游大省,知道大力发展旅游资源的意义。

(风光优美)浙江环境18杭州和西湖省会城市、西湖风光知道省会杭州的基本概况、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和经济情况等。

(知道省会杭州)在地图上识别西湖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简述其主要特色。

(西湖风光)浙江沿革19乘车去杭州乘车路线乘车安全知道乘坐交通工具时应注意的安全事项。

知道人群和人流对自身安全的威胁和应急的一些方法。

说明不乘坐超载车船的道理。

知道日常生活需要空间,需要自然资源和能源。

和谐浙江20我国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的含义知道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

知道这些传统节日的时间、内容和意义。

21清明节的活动传统节日活动和礼仪知道并学会待人接物的礼节。

(渗透在相关内容和主题中)节日活动22、过端午[教学目标]1.使学生对端午节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特别是端午节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息息相关。

2.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以及组员之间的组织合作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一、话说节日、导入主题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底蕴的传统文化,而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再过10来天将是我们中国传统节日——五月端阳师:对、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一个月前我们一起走近了五月端阳,通过每一小组自主确定活动小主题到制定小组活动方案,课外活动探究,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我相信我们对五月端阳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这节课我们将这一个来月的活动成果与大家一起分享吧!师: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许多种说法,下面请第一小组的同学给我们汇报“端午探源”的成果。

二、小组成果汇报★第一小组汇报“端午探源”生:纪念伍子胥生:孝女曹娥说师:刚才两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了端午来源的几种说法,听了他们的汇报你们有什么感受?师:看来端午节来源各有说法,而且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

其实端午来源还有很多种说法,但是我相信在坐的每一个人当我们提起端午就会想起一个人——屈原,对,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纪念屈原说师:深入人心,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的还是纪念屈原之说,我想这跟屈原本人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等等方面是分不开的。

下面请第二小组的代表跟我们一起分享“走进屈原,再探来源”的成果汇报。

★第二小组汇报《走进屈原,再探来源》,他们以详实的资料清晰的整理思路向大家介绍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及有关屈原的情况。

1、学生出示课件介绍屈原简介及生平生: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杰出政治家,他曾写了很多的诗篇被后人流传其中有《离骚》《九章》《天问》《招魂》等作品最著名的悲壮诗是《离骚》……2、请学生上台简述端午节与屈原的故事3、引导大家一起学习屈原的作品师:像《离骚》中的许多诗词都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很值得我们推敲学习。

屈原是一位忧国忧民,为民族献身的人。

我们的端午节从形式上看虽为划龙舟,食粽子,其实质上也就是将屈原的这种民族精神一脉相传。

师:那你们都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生:A、划龙舟B、食粽子吃鸡蛋C、悬艾叶、菖蒲、蒜头D、系五彩丝E、佩香囊F、饮雄黄酒等师:是的,端午节的习俗可真不少。

记得我们第三小组“粽缘小队”研究的课题是《端午食粽》,下面就请第三小组的代表为我们汇报他们的成果,端午习俗之一——食棕子★第三小组研究的课题是《端午食粽》这个小队亲临龙霞某粽子作坊长,采访了工厂主任,参观了粽子的生产过程,向工作人员学习了怎样包粽子。

1、学生图文并茂地向大家介绍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主要是源以纪念屈原的传说;2、播放录象介绍泽雅粽子的总体特色:品质上乘、品味独特、品种多样;糯而不烂、肥而不腻、肉嫩味香、咸甜适中。

3、经验介绍粽子的做法。

4、请代表畅谈这次活动的感受。

师:粽子的确是一大美食呢!从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发现包粽子其实也挺讲究的,要包得有棱有角、又结实,还需下点工夫好好学学。

那么这几天我们就在我们梧田周围听到锣鼓声声、吆喝声声,那就是我们五月端午的划龙舟,接下来请第四小组汇报“端午龙舟知多少”在汇报之前,先来欣赏研究“端午诗词歌谣”小组代表给我们带来歌曲《赛船》★第四小组汇报《端午龙舟知多少》。

1、划龙舟的由来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起源于古时楚国人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人们都争先恐后地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追到洞庭湖时却不见踪迹,但是仍然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后来每年五月五日,人们都以划龙舟来纪念屈原。

2、展示小组课外访问龙舟制作负责人的纪实4、介绍划龙舟的意义及活动感受师: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会打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饮雄黄酒来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下面请第五小组的同学为我们汇报“挂香囊、做蛋袋”★第五小组研究的课题是“挂香囊、做蛋袋”1、香囊作品欣赏:2、小组代表指导大家制作蛋袋师:同学们从这小小的蛋袋中我们感受到了端午的气息,就让我们携带自己亲手制作的蛋袋一起走进快乐的五月端阳。

三、谈感受总结师:同学们,刚刚每一小组将自己的活动成果一一展示,我们看到了一个来月每小组的点滴收获,在这收获之余,我想通过汇报之后,每个人对这次活动会有更深刻的感受或某些疑问,下面我们再相互交流一下吧。

★同学之间纷纷谈感受或提出某些疑问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这堂课将要结束了,但我们的端午探究活动并没有结束,我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将继续下去,我们将继续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去感受、养成传统节日铸造的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反思:23、牛郎织女的传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这篇民间故事的两条线索,掌握主要情节。

2.认识牛郎织女的传说在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过程与方法:1.绘声绘色地向别人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2.认识牛郎形象的特点,分析牛郎哥嫂、王母娘娘在传说中的作用与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以牛郎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2.理解作者在叙述中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

教学重点:1、掌握主要情节。

2、认识牛郎形象的特点,分析牛郎哥嫂、王母娘娘在传说中的作用与意义。

教学难点:1.牛郎哥嫂、王母娘娘在传说中的作用与意义。

2、体会以牛郎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材分析:牛郎织女故事在汉代以前产生和形成,有它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表现了当时小农生产者和小手工业者要求改善生活、争取婚姻自由和人身解放的理想和愿望。

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一段流传久远的民间故事,它以完整曲折的情节、朴素自然的语言、奇幻的神话色彩、积极进步的主题,深深赢得人民群众的喜爱。

本文语言朴素、简洁、清新自然,读来琅琅上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夜空群星闪烁图。

师问学生看了此图想到了什么?引导: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分别是“牛郎星”和“织女星”,从而引出本节课题。

二、背景介绍:牛郎织女故事在汉代以前产生和形成。

当时,由于织布机的发明、应用和耕牛、铁犁的推广,农业、手工业获得空前的发展,小农生产者要求摆脱农奴性,在经济上获得较多的自由,生活上向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但是由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剥削,小农经济的这种理想是不能实现的,牛郎织女这个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阶级关系,表现了小农生产者在封建束缚下没有自由的苦闷情绪。

三、阅读课文,感知牛郎织女的故事四、说故事比赛。

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讲讲牛郎织女的传说。

五、评比1、小组讨论,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

2、全班集体评比。

六、活动小结今天你高兴吗?你想说些什么?教学反思:24、张乐平和三毛的故事[教学目标]1.知道张乐平的生平,感受他的主要艺术成就。

2.了解张乐平创作的“三毛”漫画故事中所反映的新旧社会时代变迁的原因,增强对弱者的同情和对现在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背景知识]1、漫画大师张乐平。

张乐平出生于1910年,原名张升,浙江海盐人。

父亲是位乡村教师,母亲擅长刺绣、剪纸,是他最早的美术启蒙者。

1923年,少年张乐平创作了平生第一张漫画《一豕负五千元》,讽刺军阀曹锟贿选,在当地名噪一时。

30年代初期,经常在《时代漫画》等刊物上发表漫画作品。

1935年,张乐平笔下的三毛漫画形象在上海诞生,立即引起广大读者的注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