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2019 九年级化学二模试卷九年级教学情况调研测试2019.5化学试题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试卷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为100 分钟。
考试时不得使用任何型号的计算器。
2.请将第Ⅰ卷和第Ⅱ卷的答案全部填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3.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Ar(H)=1 Ar()=12 Ar(N)=14 Ar()=16Ar(Na)=23 Ar(S)=32 Ar(l)=35.5 Ar(g)=24 Ar(Al)=27Ar(Zn) =65第Ⅰ卷(选择题共 4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 小题,共 40 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序号按对应的题号填涂在答题卡上)1.在制碱工业上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是A.屠呦呦 B.侯德榜.拉瓦锡D.张青。
下列方法或要求存在错误的是A.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时,要先挤瘪橡胶头,再将滴管伸入到液体中吸取B.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慢慢地注入浓硫酸中,并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实验室进行模拟炼铁时,应先通一段时间的气体,然后再加热D.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时,点燃红磷后要迅速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并塞紧橡皮塞9.利用所提供的实验器材(规格和数量不限),能完成相应实验的一项是实验器材(省略夹持装置)相应实验A.烧杯、玻璃棒、蒸发皿提纯含少量泥沙的NalB.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用稀盐酸除去氯化钠溶液中少量的氢氧化钠.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对Nal溶液蒸发浓缩D.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用固体氯化钠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10.《流浪地球》的热播让普通人了解到“人造空气”帮助人类实现了太空漫步的梦想,它含有70%的氮气(体积分数)、20%以上的氧气、还有2等。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人造空气”比空气中的氮气含量高B.在“人造空气”中,燃着的蜡烛不会迅速熄灭.利用灼热的铜粉,可粗略测定“人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D.在太空中呼吸“人造空气”时,氧气消失但氧原子并未消失11.“辣条”等劣质食品中常添加过量的“甜蜜素”,有害人体健康。
工业上由环己胺(化学式是6H11NH2)与氢氧化钠反应合成“甜蜜素” 。
下列对环己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从类别上看:环己胺属于有机化合物B.从性质上看:环己胺可以与碱反应.从组成上看:环己胺中碳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为36∶7D.从结构上看:环已胺由 6 个碳原子、 13 个氢原子、 1个氮原子构成12.下列排序正确的是A.地壳中元素含量: B .金属材料的熔点:.金属活动性顺序:D.氯元素质量分数:13.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红肉含有血红素铁,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并恢复体内的铁,人体缺铁会引起佝偻病B.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其主要目的是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聚氯乙烯薄膜可用于包装食物,废弃塑料随意丢弃会造成白色污染D.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观察到火焰呈黄或橙色时,需将灶具的空气进风口调大14.小轩做硫燃烧实验时,进行了如下操作:①在铺有细沙的燃烧匙里放入少量硫;②将燃烧匙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直至硫燃烧;③将燃烧匙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与结论不正确的是A.对比①和②可说明硫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B.对比②和③中硫的燃烧现象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在②中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D.在③中观察到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并有大量白烟15.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中,错误的是A.微粒观:氯酸钾是由钾离子、氯离子和氧离子构成的B.转化观:金属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氧化镁.元素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D.结构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质不同是因为两者的分子构成不同16.如图是由传感器采集实验相关信息描绘出的曲线,其中物质X 表示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某液体,纵坐标y 表示烧杯中的某个量。
下列对物质X 与纵坐标y 的分析正确是17.河道两旁甲乙两厂,它们排放的工业废水中共含H+、Na+、Ba2+、l- 、S42- 、 32- 六种离子。
两厂废水中各含三种离子,其中甲厂的废水明显呈酸性,甲厂废水中的离子是A.H+、Na+、Ba2+ B. H+、 Ba2+、 l- .Na+、 S42- 、 32-D. H+、S42- 、 32-18.如图是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信息中,正确的是A.图中阴影部分表明A、B 两溶液都是饱和溶液B.t1 ℃时,等质量的A、B 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t2 ℃时, A 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55%D.t2 ℃时,等质量的 A、B 两饱和溶液降温到 t1 ℃时析出溶质的质量相同19.图中A、 B、、 D、E、 F分别表示六种物质,B、、 D、F 分别属于酸、碱、盐、氧化物四种类别中的一种, A 是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 B 是可溶性银盐, D 与 E 发生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图中用“﹣”或“︵”表示两种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用“→”或“”表示一种物质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图中各部分反应需在溶液中进行)。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D 可能是 a(H)2B.上述反应中涉及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B 与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是有白色沉淀生成D.E 转化为 F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是2NaH+H2S4═N a2S4+2H220.硫酸铜和硫酸的混合溶液中硫元素质量分数占 3.2%,现将100g 该混合溶液加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测得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 100g。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的质量为 9.8gB .氢氧化钠溶液中钠元素质量为 4.6g.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4.2gD .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60分)二、(本题包括 3 小题,共 19 分)21.( 4 分)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从以下不同物质中选择合适的物质(填序号):A.天然气; B .烧碱;.小苏打;D.熟石灰;E.硝酸钾⑴ 常用于家庭燃料的是▲;⑵ 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⑶ 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是▲;⑷可以用做复合肥的是▲。
22.( 5 分)物质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请用“>”“=”“<”“≥”“≤”填空:⑴ 含碳量:生铁▲钢;.精品文档.⑵ 质子数:氧原子▲氧离子;⑶ aL 酒精与 bL 水混合后的体积为L,则▲a+b;⑷ xg 镁与 yg 氧气充分反应,得到 zg 氧化镁,则 x+y▲z。
⑸ 相对分子质量:油脂▲淀粉23.( 10 分)分类、类比、推理都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
⑴ 化学实验的设计首先考虑实验目的,其次考虑操作的便利性、安全性和节约药品等。
AB①上述实验 A 可以与 B 归为一类,设计中均注意了实验的便利性设计, B 实验便利性是指▲, b仪器的名称▲,A实验中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②实验装置制氢气,足量锌粒与98g质量分数为的稀硫酸反应,最多生成氢气的质量是多少?。
10%⑵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有些氧化物与水反应可以生成对应的酸或碱。
如:a+H2= a(H)2 或 2+H2= H23 等。
按照此规律:① 氢氧化钾可以由水与▲(填化学式)反应得到。
②写出氧化物与水反应得到硫酸的化学方程式▲。
三、(本题包括 2 小题,共 13 分).精品文档 .24.( 5 分)已知:氨气极易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气难溶于氢氧化钠溶液。
碳酸氢铵是一种常用的氮肥,受热易分解,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为检验碳酸氢铵分解后的气体中是否存在二氧化碳,下列方案可行的是▲。
A B D为从碳酸氢铵分解出的气体中回收氨气,采用右图所示装置,瓶中的液体是▲,将图中的装置如何改进才能达到实验目的(在图中画出)。
25.( 8 分)某小组同学对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进行探究,请你参与。
探究一:探究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取少量久置的氢氧化钠在试管中,加水溶解,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用玻璃棒搅拌,有气泡产生。
结论:氢氧化钠变质。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
探究二: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作出猜想】猜想一:样品部分变质;猜想二:样品完全变质。
【实验探究】为验证猜想,同学们设计了两个方案,并进行实验。
⑴ 定性方案设计,请你将该实验设计补充完整.精品文档.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猜想一正确⑵定量方案设计:先准确称取10.0g 变质的NaH样品放入锥形瓶中,用电子秤称得锥形瓶及样品的总质量为40g,再把 100g 稀盐酸平均分成 5 等份依次加入锥形瓶中,每次充分反应后用电子秤称得锥形瓶及所盛物质的质量,实验数据记录如下:加入盐酸的次数12345锥形瓶及所盛物质总质量/g608099.6118.7137.8【实验结论】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判断猜想一正确,判断理由是▲。
【反思交流】第 3 次加入盐酸充分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有▲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四、(本题包括 3 小题,共 22 分)26.( 5 分)工厂产生的废液中含有硫酸铜、硫酸亚铁、硫酸锌、硫酸。
为节能减排,回收硫酸锌及有关金属,设计如下部分流程。
⑴步骤 I中操作名称是▲。
⑵固体 A的成分是▲;步骤II中滤液内所含溶质有▲。
⑶写出步骤III中生成铁的化学方程式是▲。
.精品文档 .27.( 7 分)研究主题:水溶液中复分解反应的实质资料:一定体积的溶液中,离子的数目越多,其浓度越大。
电导率传感器用于测量溶液的导电性强弱,能反映离子浓度大小。
相同温度下同种溶液电导率越大,离子浓度越大。
⑴方案一:恒温条件下,向一定体积一定浓度的稀Ba(H)2 溶液中滴加2﹣ 3 滴无色酚酞试液,插入电导率传感器,然后滴加稀硫酸,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图中甲曲线所示。
①写出 Ba(H)2 与 H2S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② 甲曲线点时混合液体呈▲色;③ 通过对甲曲线的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序号)。
A.点前曲线下滑的过程中,H+和H﹣结合成H2, Ba2+和 S42﹣结合成BaS4B.点时离子浓度几乎为零.点后溶液电导率逐渐增大,仅由于溶液中H+在逐渐增大⑵方案二:恒温条件下,向等量同浓度的稀Ba(H)2 溶液中滴加2﹣ 3 滴无色酚酞试液,插入电导率传感器,然后滴加稀 Na2S4溶液,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图乙曲线所示。
① 通过对乙曲线的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填序号)。
.精品文档 .A.开始至完全反应过程中,电导率减小,溶液由红色逐渐变为无色B.电导率下降到最低点时仍然较大,表明溶液中还存在较多离子.整个实验过程中,溶液中Na+数目一直增大② N 点时,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是▲(填离子符号)。
③ 通过比较分析,结合已学知识可知,溶液中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参与反应的离子,结合生成了沉淀、气体或水,导致其浓度▲(填“增大”或“减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