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中市智慧城市发展规划2013-2030年

汉中市智慧城市发展规划2013-2030年


(二)差异发展
极化中部盆地地区、优化低山丘陵地区、保护南北中高山地区
汉中市域面积2.72万平方公里
6%
58%
36%
盆地 浅低山丘陵 中高山区
北部中高山地区 低山丘陵地区 中部盆地地区
南部中高山地区
汉中市“三大分区”示意图
三、发展策略
(三)优化布局
空间演化
国土开发 交通条件 山水格局
空间要素梳理
两山两水三分区 一核两翼多辐射
副中心城市 县城
中心镇 一般镇
个数 1 2 7
24
90 美丽新村
人口规模 (万人)
120 25 2—20
2—5
<2
名称
汉台区、南郑区 城固县(25)、勉县(25) 洋县(20)、西乡县(15)、略阳县(8)、宁强县(8)、镇 巴县(10)、留坝县(4)、佛坪县(2)
新集镇、黄官镇、新街子镇、老道寺镇、兴隆镇、青树镇、桔园镇、上元观镇、华阳 镇、堰口镇、青木川镇、留侯镇、大河坝镇、黎坪镇、骆家坝镇、龙亭镇、老庄镇、 谢村镇、沙河镇、何家岩镇、阳平关镇、渔渡镇、江口镇

心 汉台区、 城 南郑区
29

城固县
18
洋县
20
西乡县
18
勉县
19
宁强县
21
略阳县
18
镇巴县
21
留坝县
8
佛坪县
8
纳入县中心城区的镇
个数
名称
个数
河东店镇、铺镇、武乡镇、宗营镇、汉
15
王镇、老君镇、徐望镇、汉山镇、阳春 镇、协税镇、梁山镇、大河坎镇、胡家
3
营镇、柳林镇、崔家山镇
5
龙头镇、五郎庙镇、沙河营镇、董家营 镇、三合镇
空间发展战略
中部盆地区 中心城市
县城 小城镇 美丽乡村
中心集群
两翼培育
圈层发展
枝脉生长
串珠式城镇带 优化提质,做大做强 适度发展,外疏内解 合理撤并,特色指引
农村社区建设,人居环境改善
(四)特色凸显
1、加强城市风貌建设
(1)提高规划和建设水平。
略 阳

(2)发挥自然优势,承接山水格局。
文 化

(3)推进城市绿色、生态、智慧发展。
汉中市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图
四、城乡体系规划
(二)重点区域发展导引
1、中部盆地区
(1)发展思路——培育增长极核、打造城镇发展集群
在总体思路的指导下,中部盆地培育两种不同的增长集核——沿汉江以及依托风
景名胜区城镇群,打造八个大小不一的城镇发展集群,形成 “五福临江”,“三足鼎
立”的组团式空间格局。 (2)发展策略——成组成团、错位发展 a、成组成团 沿汉江城镇发展极核——五福临江、一脉相承
--
注:“()”内为规划人口;规划末期共120个镇,其中县城所在地镇6个,县域副中心镇24个,一般镇90个。
2、职能结构
城乡职能类型一览表
等级
名称 职能类型
发展定位
中心城市
中心城区
南郑区 城固县
综合型
综合型 综合型
以汉文化为主要特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陕甘川渝毗邻地区省际开放的枢纽城市,生态环境 优越的宜居休闲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
将城镇发展格局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
基础之上,建构由山川、河流水系、沿河

绿带及生态用地复合系统构成的生态廊道。
通过“汉江、嘉陵江水系”生态廊道,

将秦巴山区、城市公园、苗圃、农田、自
然保护地等纳入绿色网络。
生态体系规划图






生态廊道模式示意图
生态廊道 汉江 汉中盆地
3、以生态产业支撑美丽乡村发展 (1)构成富有特色的以绿色产业为主导、高新技术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产业体系。 (2)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为抓手,促进美丽乡村发展。
引 言:
汉中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府之 国”,“鱼米之乡”,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迈入新 世纪以来,汉中亟待在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高铁时代及知识经 济的大背景下,提升其在区域中的发展地位及核心竞争力。
汉中之美,不在人工,在于山水;汉中之美,不在时尚,在于文化; 汉中之美,不在局部,在于整体。因此,以城乡统筹的视角来解读汉中、 认识汉中、重塑汉中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重构城乡 体系
优化产业 布局
完善服务 设施
加强文化 建设
注重生态 发展
确立四 大策略
具体落 实建设 美丽汉

解决
问题
打造一条具有汉中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总结
以两山两水为生态骨架,中央集群、两翼成核、百镇带动、千村点缀。
回顾
二、现状问题
“三大&三小”:
(一)城乡差距大
1、城乡人均收入、消费支出差距大。 2、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较大。 3、城乡收入比呈缩小趋势,但绝对差 值逐步扩大。 (二)城镇化压力大
中心城市全而不强 发展缓慢
县城发展快而不优 压力过大
城镇发展多而不实 活力不足
(二)产业就业容量小 1、人口外流量越来越大。 2、工业化进程缓慢,吸纳就业能力较弱。 3、非农产业发展有待提升,就业贡献率不强。
(三)环境容量小 1、汉中与国家生态安全息息相关,生态敏感度高。 2、建设用地规模总量有限,发展受土地资源限制。
汉中城市以旅游服务中心功能为主的综合型城市新区 以航空产业研发生产及生产观光休闲旅游为主的特色历史文化名城(张骞故里)
副中心城市 勉县
综合型
汉中市副中心城市,中国秦巴地区特色鲜明休闲旅游基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涵养基 地,陕西省重要的区域性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
略阳 综合型
陕陇交界处的区域商贸中心,山城特色浓郁的新型工业城市、县域经济升级版
简本目录:
一、技术框架 二、现状存在问题 三、发展策略 四、城乡体系规划 五、产业发展规划 六、文化发展规划 七、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八、道路交通设施规划 九、基础服务设施规划 十、生态建设 十一、规划总结
一、技术框架
印象 汉中
今日 汉中
生态 优良
交通 枢纽
文化 多彩
区域 中心
经济 中游
体系 雏形
乡村 滞后
发展困惑 “三大三小”
规划师 眼中的
汉中
发现 问题
纵向时 间对比
特征:发展稳、基础 特、潜力大
横向空 间对比
难得的发 展机遇
有利的发 展条件
深层次 解读汉

寻找解 决问题 的钥匙
分析 问题
生态优先
山水本底,生 态廊道
差异发展
三大分区,因 地制宜
优化布局
层级分明,重 点突出
特色凸显
文化引领,山 水成盘
汉台:两汉文化、明清城池 文化、水运文化、现代城市
汉江、嘉陵江文化产业带文化城市建设示意图
汉中应发展以文化为导向的特色旅游,市域内可形成如下文化产业空间:
1个文化中心:汉中市中心城区;
2条文化产业带:汉江、嘉陵江文化产业带;
5个产业基地:羌文化、大秦岭生态文化、巴山文化、红色文化、民间文化;
8个文化产业门类:文化休闲娱乐、出版印刷、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现代艺术品与工艺美术
佛坪县 洋县
西乡县
镇巴县
中心城区(一城五组团)+勉县(撤县设市)+ 城固县(撤县设市) +七个县城
县城发展示意图
四、城乡体系规划
(二)重点区域发展导引
4、特色镇
发展思路——合理撤并、培育县域副中心、特色引导
撤并60个建制镇;培育8个县域副中心镇;建设15个特色(示范)镇。
镇撤并统计一览表
名称
现状建制 镇数量
品、新兴现代文化、文化节会、文化用品。
四、城乡体系规划
(一)体系构建
1、等级规模结构
构建“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一般镇-美丽新村”六级城乡聚落结构。
形成1个大城市,3个中等城市,5个小城市,若干小镇与美丽新村点缀的城乡格局。
城乡等级规模一览表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Ⅴ级 Ⅵ
等级 中心城市
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正是从宏观的高度来把握汉中市的发展进程,从 大局观的角度确定合理的城乡发展战略及空间布局,进而更为准确地为 汉中市的发展把脉。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照搬、不克隆,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力求真正 的从汉中发展的实际出发,寻求一条具有汉中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 路,这也正是本次规划编制的核心要义。
2
1
磨子桥镇
5
1
杨河镇
2
3
周家山镇、武侯镇、定军山镇
3
1
高寨子镇
2
2
接官亭镇、横现河镇
4
1
小洋镇
3
0

3
2
长角坝镇、西岔河镇
2
城镇合并 合并情况
两河镇并入濂水镇,福成镇并入碑坝镇,小南海镇并 入牟家坝镇
文川镇并入老庄镇,小河镇并入双溪镇
关帝镇并入戚氏镇,黄安镇并入龙亭镇,白石镇并入 四郎镇,八里关镇并入茅坪镇,马畅镇并入谢村镇
汉中市历年城乡收入
1、农村转移人口基数大,城镇化面临 巨大压力。 2、市域内现状农村转移人口数量多, 市民化压力大。
(三)区域发展差异大
整体上,在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建设用地条件方面,三大区域差异分明,中部盆 地区较好,低山丘陵区次之,南北高山区相对较差(一)城镇承载力小
佛坪 综合型
以生态旅游和绿色产业为主的精美、宜居、和谐的山水家园
特色镇 ——
以农副产品加工、旅游服务、矿产工业、商贸服务四大类型为主的城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