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三首》导学案第一课时九年级语文备课组【导入新课,出示目标】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中国历来被誉为诗的国度,而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有一个人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为耀眼夺目。
他是谁呢?我们通过一副对联猜猜看。
(大屏幕展示对联内容,指名读出,学生猜测)对,他就是李白!(大屏幕展示李白的四幅图片,感知李白的外在形象。
)诗圣杜甫曾赞叹:“李白斗酒诗百篇。
”的确,李白一生诗酒相依,与酒缘定终生,难舍难分。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他与酒有关的诗——《行路难》。
二、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3.通过朗读、背诵和展示课外资料,学会对诗歌进行赏析,并深入了解诗人。
4.学习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围标设疑自主探究】1.背景资料天宝元年,李白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
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
因此,李白逗留宫中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逐出长安。
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于是写下《行路难》。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本诗是李白《行路难》组诗的第一首,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金樽.(zūn)投箸.(zhù)冰塞.川(sè)歧.路(qí)济.沧海(jì)(2)词语释义金樽:金酒杯。
斗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羞:同“馐”,美味的事物。
箸:筷子。
歧路:叉路。
长风破浪:比喻远大抱负得以实现。
云帆:像白云一样的船帆。
济:渡过。
沧海:大海。
三、朗读指导1.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后,播放朗读音频。
3.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合作探究展示点评】(一)整体感知读过本诗后,你知道它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是什么吗?答案示例:诗作以行路难来描写人生道路的坎坷、崎岖不平。
反映了诗人面对黑暗污浊社会的苦闷、忧郁和不平,表现了一种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二)研读分析1.突破重难(1)从词语运用的工整和夸张修辞的运用的角度分析诗的第一句。
答案示例: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可见,亲朋好友为诗人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但,诗人的心情是和宴答案示例:“停”“投”“拔”“顾”这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与“茫然”放在一起,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难平的心情。
(3)试分析第三句中的想法手法和夸张修辞的运用。
答案示例:“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
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他就表示不甘答案示例: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
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
最后的诗句中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
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李白作诗,以情纬诗,以才赋诗,以神取胜。
情饱、才满、神足,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作品中,诗人合一,天人合一,他那追求自由与理想的执着精神,将永远鼓舞着积极向上的人们昂首前行,最后,让我们高声吟诵诗的最后一句,并以此互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词三首》导学案第二课时九年级语文备课组【导入新课,出示目标】一、新课导入: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小石潭记》,这是一篇著名的贬谪文学作品,其作者是谁?是柳宗元。
柳宗元有个一生最要好的朋友,也被贬官,也写出名篇。
他们在诗坛上并称“刘柳”。
他是谁?他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作者,刘禹锡。
刘禹锡多次遭贬后,还遇到了同样遭贬的白居易,后人称他们是“刘白”,同是天涯沦落人,于是就有了本诗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3.通过朗读、背诵和展示课外资料,学会对诗歌进行赏析,并深入了解诗人。
4.学习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围标设疑自主探究】1.背景资料本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
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
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
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
2.检查预习:词语释义酬:答谢,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巴山楚水: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
刘禹锡曾被贬到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到之地。
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怀旧:怀念故友。
翻似:倒好像。
翻:副词,反而。
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
长:振作。
3、朗读指导1.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后,播放朗读音频。
3.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合作探究展示点评】(一)整体感知本诗各联各写了什么?答案示例:首联:抒情——凄凉、弃置——辛酸愤懑颔联:用典——向秀作赋、王质烂柯——悲痛感叹颈联:比喻——沉舟、病树——开朗豁达尾联:点题——歌一曲、长精神——坚忍不拔(二)研读分析(1)理解课文注释中的典故及其内涵、表达作用。
答案示例: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
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
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
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
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理?答案示例: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用“千帆过”“万木春”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的仕途得意,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但是其中包含了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也有人认为这句是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
(三)写法探究: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是什么?答案示例: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悼念战友,写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急转直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
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
(四)、课堂小结刘禹锡通过这首诗感慨世事沧桑,抒发了被贬的悲愤,又表现了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
表现出刘禹锡对未来充满信心,奋发昂扬地重新投入新生活的热情,体现了刘禹锡历经磨难而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
这就是刘禹锡。
【拓展升华检测评价】1、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B )(2分)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2、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
试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
答:(1)思想感情:此联表现了诗人身经危难,仍保持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
(2)哲理: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诗词三首》导学案第三课时九年级语文备课组【导入新课,出示目标】一、新课导入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
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团圆之中秋佳节、浩瀚深蓝天空中那轮明月本就牵动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怀。
赏月玩月便成了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时喜中秋。
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苏轼的怀秋思绪吧。
二: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3.通过朗读、背诵和展示课外资料,学会对诗歌进行赏析,并深入了解诗人。
4.学习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围标设疑自主探究】1.背景资料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2.检查预习:词语释义把酒:端起酒杯。
宫阙:宫殿。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
指想象中的宫殿。
不胜:经受不住。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里比得上。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照无眠: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何事:为什么。
3、朗读指导1.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后,播放朗读音频。
3.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合作探究展示点评】(一)整体感知分别概括词的上阕和下阕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