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三章 无机合成反应的绿色化技术
第三章 无机合成反应的绿色化技术
料的收缩或破裂。
溶胶(Sol)是具有液体特征的胶体体系,分散的粒子 是固体或者大分子,分散的粒子大小在1~100nm之间。
凝胶(Gel)是具有固体特征的胶体体系,被分散的物 质形成连续的网状骨架,骨架空隙中充有液体或气体, 凝胶中分散相的含量很低,一般在1%~3%之间。
溶胶 无固定形状
固相粒子自由运动
模板法是选用一种价廉易得、形状容易控制、具有纳 米孔道的基质材料中的空隙作为模板,导入原料于模 板孔隙中反应,通过模板材料的限制作用,达到物理 和化学反应的控制,最终得到微观和宏观结构可控的 新颖材料的方法。
模板:多孔玻璃、分子筛、大孔离子交换树脂、高分 子化合物、表面活性剂等。
可以合成粒状、管状、线状和层状结构的材料
凝胶 固定形状 固相粒子按一定网架结构固定不能自 由移动
* 特殊的网架结构赋予凝胶很高的比表面积 *
溶胶-凝胶法:就是用含高化学活性组分的化合物作前驱体, 在液相下将这些原料均匀混合,并进行水解、缩合化学反应, 在溶液中形成稳定的透明溶胶体系,溶胶经陈化胶粒间缓慢聚 合,形成三维空间网络结构的凝胶,凝胶网络间充满了失去流 动性的溶剂,形成凝胶。凝胶经过干燥、烧结固化制备出分子 乃至纳米亚结构的材料。
3.2 溶胶-凝胶法
3.2.1 概述
定义:将烷氧金属或金属盐在一定条件下水解缩合成 溶胶,再经溶剂挥发或加热处理转化成网状结构的凝 胶的过程。
用途:玻璃、陶瓷及相关复合材料(如膜等) 特点:通过混合易得均相多组分系统;条件温和;其
流变性有利于操作。 问题:原料贵,且有害;时间长;大量微孔易造成材
溶液中同嵌入剂直接反应 采用阴极还原的电化学嵌入 三元化合物AxMCh2的溶剂化反应 阳离子和溶剂的交换反应
锂离子二次电池阴极材料制备
C6 + LixMmOn ←→LiyC6 + Lix-yMmOn
离子交换反应
是指通过对具有可交换离子的物质进行交换改性 的局部化学反应。
用以合成黏土材料、沸石分子筛材料及某些氧化 物材料。
3.5.3 流变相反应的应用
邻苯二甲酸镁的制备
MgO
COOH COOH
混合均匀,加水
100℃
流变相系统
14h
COO Mg
COO
3.6 先驱物法
3.6.1 概述
定义:通过准确的分子设计合成出具有预期组分、结构和化学性 质的先驱物,再在温和条件下对先驱物进行处理,得到预期材料 的方法。
关键:先驱物的分子设计和制备。 通常选择一些无机化合物(如硝酸盐、碳酸盐、草酸盐、氢氧化
溶解 前驱体
水解
缩聚
老化
溶液
溶胶
凝胶
凝胶
3.2.2 溶胶-凝胶法原理 溶剂化 水解反应
缩聚反应
3.2.3 应用实例
ThO2微球制备
3.3 局部化学反应法
是通过局部化学反应或局部规整反应制备固体材料的方法。 通过反应物结构来控制反应性,反应前后主体结构不 变。 可在温和条件(如低温)下发生。 可合成其他方法不能或难以得到的固体材料,并具有 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结构。 类型:脱水反应、嵌入反应、离子交换反应、同晶置 换反应、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350~400℃ 350~400℃
La2Ni2O5 + H2O La2Co2O5 + H2O
3.4 低热固相反应
3.4.1 概述 固相反应:有固相物质直接参与的反应。包括 S—S、S—L、S—G。 低热固相反应:固相物质在室温或接近室温下 进行的化学反应。 分类:单组分固相反应、多组分固相反应 优点:生产周期短、无须使用溶剂、反应选择 性高、纯度高、易分离。
3、拓扑化学控制原理
固相反应,反应物晶格高度有序排列,晶格分子移动困难, 只有合适取向的晶面上分子足够靠近,反应才能进行。
低热固相反应规律
4、分步反应
溶液中配合物存在逐级反应:
M L ML L ML2 L ML3 L ML4 L ···
固相反应不存在化学平衡,可精确控制,实现分步反应,得到产物
5、嵌入反应
3.4.2 低热固相反应的反应机理及化学反应规律
反应机理
扩散
反应
成核
生长
冷融熔 冷溶熔 注:每个过程都可能成为速率控制步骤
低热固相反应规律
1、潜伏期
固体反应物间扩散和成核过程构成潜伏期
温度影响显著:温度越高,扩lt; 0,反应自发进行。
对于纯凝聚态和气体参与的反应,无论气体是反应物、产物 或两者都有,反应△G< 0,即自发进行,不存在化学平衡。
3.5.1 概述 流变相可视为固液共存的均匀系统。 流变相反应是指在反应系统中有流变相参与的 化学反应。 流变相反应是一种新的绿色化学合成方法。
3.5.2 流变相反应的原理
反应物 混合均匀
水、溶剂 流变相系统
产物
固体粒子和液体物质分布均匀不分层的 粘稠状固液混合系统
优点:接触紧密、均匀、换热良好,不会局部过热,温度易调节
主要用于纳米材料的合成。
3.9.2 聚合物模板法的原理
痕迹刻蚀聚合物模板
孔径:10~200nm,孔密度:109孔/cm2,有交错, 孔径与膜平面有角度,无序分布
3.9.3 聚合物模板法应用实例 淀粉为模板合成纳米银材料
分解反应
定义:通过反应物分解形成产物的方法。 原料:易分解的碳酸盐、硝酸盐、金属有机配合
物等。 类型:
原料热分解制备金属氧化物纳米棒 有机模板剂的热分解去除
氧化还原反应
定义:通过过渡金属元素的氧化还原反应来进行 固体材料合成的方法。
例如:
2LaNiO3 + H+ 2LaCoO3 + H+
新型氧化物材料的合成
LiNbO3 + H+ LiTaO3 + H+
LiNbWO6(金红石结构)+ H+
LiTaWO6(金红石结构)+ H+
HNbO3 + Li+ HTaO3 + Li+
HNbWO6(类ReO3结构)+ Li+
HTaWO6(类ReO3结构)+ Li+
新型分子筛催化材料的合成
固态离子交换法用Ca2+改变Pd/HZSM-5的酸性, 使加氢还原时Pd分散更均匀。
3.1.2 水热合成法的原理
3.1.3 应用实例
人工合成金刚石
镍粉+玻璃碳+金刚石籽晶+水 800℃、1.4×108MPa,50-100h
二氧化钛纳米晶体
S.(十二胺)+H2O+异丙醇钛 水热反应后,冷却、洗涤、干燥
合成分子筛
拟薄水铝石、硅溶胶、磷酸为原料,吗啉、四乙基氢氧化铵 为模板剂,180℃反应,550℃焙烧,得SAPO-34分子筛。
锂离子电池阴极材料的制备
Li+ + NaxMnO2
LixMn2O4 + Na+
同晶置换反应
定义:在母体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外来离子与骨 架元素之间进行离子交换形成新化合物的反应。
反应类型:气-固反应、液-固反应。 用途:新型结构分子筛材料的合成(如杂原子分
子筛:硅磷酸铝分子筛SAPO-5)。
3.8.2 化学气相沉积法的原理 浓度边界层模型:
通过气相的一个组分与基体表面之间的反应来沉积。
3.8.3 气相沉积法的应用
先驱物: 四异丙醇 钛,N2 为载气, 分子筛除 水,气化 室内加热 气化,沉 积于玻璃 基片,分 解生长成 薄膜。
玻璃基片 上制备 TiO2薄膜
3.9 聚合物模板法
3.9.1 概述
3.8 化学气相沉积法(CVD) 3.8.1 概述
定义:将含有组成材料的一种或几种化合物气体导入 反应室,通过化学反应形成所需材料的方法。
一般为热化学气相沉积技术,900~2000℃ 特点:
远低于材料熔点温度下反应。 可调整材料组成 可控制材料晶体结构
可控制材料形态 不需要烧结助剂合成高密度高纯度材料 结构控制从微米级到亚微米级,甚至纳米级 能够制成复杂形状的制品 能够对复杂形态底材进行涂覆 能够制备梯度复合材料、梯度涂层和多层涂层 能够进行亚稳态物质和新材料的合成
脱水反应
通过反应物脱水得到产物的过程
例如:Mo1-xWxO3晶体的制备
WO3 MoO3
浓酸
结晶
Mo1-xWxO3·H2O晶体
500K脱水
Mo1-xWxO3晶体
嵌入反应
外来离子或分子嵌入固体基质晶格中,不产生晶体结构 的重大改变的反应。
通常发生在层状化合物中。 在超导体材料、电解质材料、膜催化材料。 一般主体是固体,外来离子是液体或气体形式 反应方法:
ZnFe2(C2O4)4
ZnFe2(C2O4)4
ZnFe2O4 + 4CO + 4CO2
先驱物:铁和锌的草酸盐共沉淀 加热焙烧即得ZnFe2O4 反应温度降低很多,约为1000℃
3.7 助熔剂法
是指在较高的温度(200~600℃)下,在熔融系统中进 行材料合成的方法。 用于无法用固相反应或气相沉积法制备的材料的制备。 用于制备具有特殊结构或优异性能的超导陶瓷材料。 例如:多硫化钾熔盐与Cu反应。不同温度得到不同产 物。
第3章 无机合成反应的绿色化技术
3.1 水热合成法
3.1.1 概述
在密闭系统中,以水为溶剂,在一定的温度和水的自 生压力下,原始混合物进行反应合成无机材料的一种 方法。
不锈钢反应釜,衬塑高压釜。 低(<100℃)、中(100-300℃)、高温(>300℃)水热合成
法。 粒子纯度高、分散性好、晶形好,可控制。 需高温高压设备,投资大,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