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及主要危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及主要危害
中华预防医学会化工分会
经验法
依据其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借助自身 经验和判断能力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进行是识别方法。
检验、检测法 采用仪器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现
场采样分析的方法。
此外还可结合工作需要采用理论推算法、文献检索、专 家论证等方法进行识别。
已知职业危害素的识别和筛选方法
类比法
利用与拟建项目类型相同的现有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资
料进行类推的识别方法。 检查表法 为了系统地识别工厂、车间、工段或装置、设备及生产环境 和劳动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事先将要检查的内容, 以提问的方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系统的检查。 工程分析法 对识别对象的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设备布局、化学反应原理、 所选原辅材料及其所含有毒杂质的名称、含量进行分析。
识 别 的 内 容
发现、确定未知或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辨别找出已知或确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中华预防医学会化工分会
未知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和鉴定方法 临床病例研究
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和判定的起点和线索
实验研究
识别和判断职业危害因素的有效手段
职业流行病学
识别和判断职业危害因素的最有力证据
中华预防医学会化工分会
境电离辐射检测、放射性核素的分析测量等。
中华预防医学会化工分会
粉尘的识别
了解生产 过程
分析产生或存 在粉尘的生产 过程
检测作业环境空气 中粉尘浓度、分散度
及二氧化硅含量等
中华预防医学会化工分会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主要危害
中华预防医学会化工分会
粉尘
一、定义:能够较长时间浮游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叫做粉尘。在生产过程
6.有机溶剂:主要包括苯 、甲苯、二甲苯、正己烷、汽油等。
中华预防医学会化工分会
7.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主要包括N-甲基苯胺、N-异丙基苯胺、对硝基
苯胺、对硝基氯苯/二硝基氯苯、二苯胺等。
8. 酚、醇、醚类化合物 : 主要包括酚(苯酚)、对苯二酚、多氯酚 (含五氯酚)等 。 9.多环芳烃类化合物:主要包括氯化萘、多氯萘、醌、蒽醌等。 10.油类、合成树脂:主要包括柴油、煤油、蒽油、木酚油、松节油等。
劳动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不合理、劳动强度过大。
例如:富士康2010年上半年十连跳 ★过度精神或心理紧张。 ★劳动时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视力紧张)。 ★长时间不良体位、劳动工具不合理等。
中华预防医学会化工分会
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 ★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与无毒工段安排在 一个车间。 ★来自其他生产过程散发的有害因素 在实际生产场所中,职业性有害因素常不是单一存在的, 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对职工的健康产生联合影响。
化学窒息 由于毒物直接影响机体传送氧以及和氧结合的能力,典型的化 学窒息性物质就是一氧化碳和硫化氢。
中华预防医学会化工分会
▲ 职业中毒
常见的化学毒物职业中毒 金属及类金属中毒 刺激性气体 窒息性气体 有机溶剂 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中毒
中华预防医学会化工分会
三、分类 根据生产性粉尘的性质,可分以下三类: 无机性粉尘 金属性粉尘 :例如铝、铁、锡、铅、锰等金属及化合物粉尘。 矿物性粉尘: 例如石英、石棉、滑石、煤等。 人工无机粉尘:例如水泥、玻璃纤维、金刚砂等。 有机性粉尘 植物性粉尘: 例如木尘、烟草、棉、麻、谷物、茶、甘蔗等粉尘。 动物性粉尘: 例如畜毛、羽毛、角粉、骨质等粉尘。 人工有机粉尘:橡胶、人造有机纤维粉尘。 混合性粉尘 在生产环境下,多数情况下为两种以上混合物存在,如皮毛加工的 皮毛和土壤粉尘等混合性粉尘。
目前无有效治疗方法。
中华预防医学会化工分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化工分会
案例:陶瓷制品加工企业矽肺 2004年5月6日晚,中 央电视台“焦点访谈”
栏目播出温州市龙湾
区陶瓷制品加工企业
矽肺事件造成数十名
工人患矽肺。
中华预防医学会化工分会
1993年泰顺县496名职工承包沈阳至本溪高速公路吴 家岭隧道的南北段工程,因工作场所无任何防护措施, 致使196名职工患尘肺(已死亡10人),年龄最小的22 岁,工龄最短的为1个月。 2005年泰顺县某叶腊石矿455名工人体检发现约有90 名矽肺病。
中华预防医学会化工分会
四、影响化学毒物作用的因素
化学结构: 毒物的化学结构对其毒性有直接影响。在各类有机非电解质之间,其 毒性大小依次为芳烃>醇>酮>环烃>脂肪烃。同类有机化合物中卤族元素取代氢时, 毒性增加。 物理特性: 毒物的溶解度、分解度、挥发性等与毒物的毒性作用有密切关系。毒 物在水中溶解度越大,其毒性越大;分解度越大,不仅化学活性增加,而且易进
大量呼吸性粉尘最终可导致尘肺病。
症状: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 难、咯血。
职业性疾病中影响面最广、危害最严重 尘肺病例占我国职业病总人数的70%以上
中华预防医学会化工分会
尘肺的发展不可逆,预防是关键
同样暴露情况下部分人发病(个体敏感 性、劳动强度、粉尘浓度、工作时间)
潜伏期:数年-数十年,一般10年以上。
中华预防医学会化工分会
四、粉尘的职业危害
健康危害
尘肺 中毒 致敏 致癌
法定职 业病
非特异性炎症
粉尘沉着症 皮肤、黏膜、上呼吸道的刺激作用
中华预防医学会化工分会
尘肺
尘肺是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生产性 粉尘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病变 为主的疾病。 粒径在7微米以下的颗粒物能够进入 肺脏深层,并永久停留,长期吸入
中形成的粉尘叫做生产性粉尘,直径一般为0.1-10μm。 二、来源 传统行业:矿山开采、隧道开凿、建筑、运输; 冶金行业:矿石粉碎、筛分、配料、运输等; 机械制造业:原料破碎、配料、清砂等; 化工行业:固体颗粒原料的加工处理和包装等; 玻璃、水泥、陶瓷等工业原料的加工、打磨、包装。
打磨作业
采掘作业
焊接作业
的敏感性等。一般,未成年人和妇女生理变动期(经期、孕期、哺乳期)对某
些毒物敏感性较高。烟酒嗜好往往增加毒物的毒性作用。也有遗传缺陷或遗 传疾病等遗传因素,造成个体对某些化学物质更为敏感。
中华预防医学会化工分会
五、化学毒物的危害
▲ 引起刺激 ▲ 过敏
▲ 缺氧
▲ 昏迷和麻醉
化学毒物
▲ 职业中毒
主要
▲ 致癌
中华预防医学会化工分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化工园分会
五、粉尘危害治理
预防措施:宣、革、湿、风、密、护、管、查; 宣:加强宣传教育,使防尘工作成为員工的自觉行动; 湿:即湿式作业,可防止粉尘飞扬,降低环境粉尘浓度;
八 字 方 针
革:即工艺改革和技术改造,这是消除粉尘危害的根本途径;
风:加强通风及抽风措施,将工作面的含尘空气抽出,并将新鲜
到呼吸道的深层部位而增加毒性作用;挥发性越大,危害性越大。一般毒物沸点
与空气中毒物浓度和危害程度成反比。 毒物剂量: 毒物进人人体内需要达到一定剂量才会引起中毒。在生产条件下,与 毒物在工作场所空气中的浓度和接触时间有密切关系。 毒物联合作用: 在生产环境中,毒物往往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毒物共存, 对人体产生联合毒性作用。可表现为: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中华预防医学会化工分会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及主要危害
中华预防医学会化工分会 南京江北人民医院
引言
你看过这些图片吗?你知道是什么引起的吗?
中华预防医学会化工分会
内
一 二 三
容
职业病危害因素基本概念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主要危害
中华预防医学会化工分会
什么是职业病危害因素?
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 、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 中产生的其它职业有害因素。
功能,引起肌体暂时的或长期的病理状态的,称 为毒物。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生产或使用的毒物称 为化学毒物或有毒化学毒物。
中华预防医学会化工分会
二、化学毒物的分类
1.金属及其化合物:主要包括铅及其化合物(不含四乙基铅)、汞
及其化合物、锰及其化合物等。 2.类金属及其化合物:主要包括磷化锌、磷化铝、氰化钠、氰化钾、 砷及其化合物(不含砷化氢)等。 3. 刺激性气体 : 主要包括甲醛 、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氨气、 氯气等。 4.窒息性气体:主要包括硫化氢、磷化氢(磷)、一氧化碳等。 5.酸、碱:主要包括硫酸、硝酸、盐酸、氢氧化钠等。
空气送入工作面;
密:加装防尘罩,把生产性粉尘的发生源密闭起来; 护:即个人防护,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和增强体质;
管:维修管理,加强技术管理,建立必要的防尘制度;
查:定期检测环境空气中粉尘浓度,对接触者进行定期的健康检 查。
中华预防医学会化工分会
化学毒物 一、定义:凡少量化学物质进入肌体后,能与肌
体组织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破坏正常生理
引起职业性哮喘 (咳嗽、呼吸困难等)
引起皮炎 (皮疹或水疱)
中华预防医学会化工分会
▲ 缺氧(窒息)
窒息涉及到对身体组织氧化作用的干扰。
这种症状分为两种:单纯窒息和化学窒息。
●
单纯窒息
由于氧气被惰性气体所代替,如氮气、二氧化碳、乙烷、氢气
或氦气,而使氧气量不足以维持生命的继续。一般发生在具有限制
性空间的工作场所。
中华预防医学会化工分会
如何识别作业场所的职 业病危害因素
中华预防医学会化工分会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identification of occupational hazards):
是根据人群证据和实验数据,通过科学方法辨别和认定职业活动中可能对 职业人群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或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