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的方式方法

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的方式方法

(1)功能定位:
①文体模式为写作提供编码程序;
②文体模式为阅读暗示解码方式;
③文体论阅读是信息解码的预设与向导
④文体论阅读就是演绎思维在解读中的运用(文体结构模式→文本携带信息)。
(2)文体类型:
文章因结构形式、语言运用和表达方式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文体。
二分法:“韵文”如诗、词、曲、谣等;“散文”,可分“非文学性散文”和“文学性散文”。另有多种“边缘文体”,如骈文、赋等。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胜、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新闻,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常用应用文教学,应主要借助文本示例来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学生自学为主,不必作过多分析。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
①从字词句含义的解读入手。
A.赏语音。如双声叠韵、对仗押韵,可得铿锵悦耳、回环荡漾之美。
B.析词汇。词的准确、色彩、语体、修辞、言外之意等皆为分析切入点。
C.辨句法,包括长句、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的不同效果。
D.看语境。看语言使用的环境,即上下文(语)。
E.理篇章,包括结构的巧妙、整体感的强弱、文气的特点、短小段(如一句就一段)的好处等。
(7)文化学批评(从民族文化形态入手,揭示其地域文化特征);
(8)心理批评(无意识的作用、文学补偿人类欲望、阅读时的分享);
(9)新批评的细读法(中国式的细读,如穷源溯流、比较品鉴、精细评点)。
(一)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的基本方式:
主要有语义学解读、文体论解读、社会学解读、文化学解读、接受美学解读等五种。
感情的宣泄和抒发,以抒情类文体为主;
设置情节和塑造人物,以小说和戏剧文体为主。
②辨别不同文体的结构类型
时空交叉式以记叙类文体为主;
认识流程式以说明类文体为主;
逻辑式以议论类文体为主;
情感式以抒情类文体(散文诗歌)为主;
情节式以叙事类文体(小说戏剧)为主;
综合式以边缘类文体(如杂文)为主。
③探究不同文体的语言体式
从建构主义角度讲,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即建构文本意义和建构自我(精神)世界的过程。
如《甜蜜的复仇》(台湾·夏宇)
把你的影子加点盐
腌起来
风干
老的时候
下酒
(二)内容:
文本解读和文学鉴赏主要可从文字、语言、形象、情感、意象、意境、结构、手法、文体、风格等方面(角度)展开。
或从内容、形式和主旨三个层面入手。
1.认识作品的基本内容(写什么。如景物、事件、人物、背景和地域等)。【解读内容】
应用文也有三要素,事项、文种和格式。
小说有三要素,环境、人物和情节。
诗歌有三要素,意象、意境和韵律
散文有三要素,“我”、“形”和“神”
戏剧有三要素,剧本、演员和舞台。剧本也有三要素,对白、动作和冲突。
3.社会学解读:
社会学解读以作者为中心,以恢复作者原意为目标的解读方式。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强调作品的政治性、社会性、思想性、时代性,侧重于文本横向的现实意义。注重开掘文章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意义。
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的方式方法
温州大学教师教育院副院长彭小明教授硕导
一、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的含义和内容:
语文教学一贯以文学作品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美语言,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较高的审美能力。
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文学教学被赋予了崭新的定位:“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语言与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F.感节奏,包括快节奏的信息扩张感、慢节奏的沉重或悠扬感等。
②层层解剖文本内在的结构层次
外部组织形式是可见的,如标题、开头、结尾、段落、行文线索等,可称为外部结构;
内在联系则是深隐的,如逻辑条理、意念脉络、情调、氛围、气韵等,可称为内部结构。
结构模式:
A.三段型结构模式。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模式。“有头、有身、有尾”(亚里斯多德);“启行之辞、中篇之意、绝笔之言”(刘勰);“凤头、猪肚、豹尾”(乔梦符);“篇法不出始、中、终三停”(刘熙载)。
它也是一种以作者为中心的解读方式。
侧重于文本纵向的超时代的深层思想底蕴。
可从民族文化形态入手,揭示其地域文化特征。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表达: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1.语义学解读
语义学解读:就是以文本为中心,通过语言(字词句篇)意义分析把握作品意义。
语义学解读理论认为,作品一旦脱离作者,进入社会流传系统,自身就有了独立的生命和意义。解读时要“依文立解”,以文本为出发点或原点。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表达: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3)解读重点
①体现时代性(作品时代和读者时代的意义);
②强调政治性(阶级阶层间的斗争);
③注重社会性(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行为);
④挖掘思想性(思想意义)。
如于坚《罗家生》:
文化大革命
他被赶出厂
在他的箱子里
搜出一条领带
4.文化学解读:
文化学解读:是用一种历史透视的、全息的眼光,通过对文章中文字语言、习俗制度、经济结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分析,显示其深层的文化底蕴。
“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1)基本特征:
主张文学批评是对作品本身描述和评价;
通过语义分析来把握作品的意义(披文入情);
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
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注重于文学文本的语言、文字分析、词语的多义性等问题。
(2)主要方法:
背景:朱庆馀曾得到张籍的赏识,而张籍又乐于荐拔后辈。因而朱庆馀在临应考前作这首诗献给他,借以征求意见。
这里的“新娘子”是朱庆馀;“夫婿”指张籍;“舅姑(公婆)”指考官
张籍在《酬朱庆馀》诗中答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把朱氏比作越州镜湖的采菱女,不仅长得艳丽动人,而且有绝妙的歌喉,这是身著贵重丝绸的其他越女所不能比并的。另李商隐《夜雨寄北》、王维《相思》等也是寄寓诗,喻朋友思念。
三分法: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戏剧文学。
四分法: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古诗文“多分法”:
①诗歌类。古诗分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有歌谣、乐府、歌行体等;近体诗有律诗、绝句等。
②辞赋类。分辞和赋。辞分楚辞和辞;赋又可分古赋、俳赋、律赋、文赋。
③词曲类。分词和乐曲。词分长调与小令;曲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和剧曲。
2.欣赏作品的艺术形式(怎么写。如词语使用、叙述角度、意象与意境、隐喻和象征、结构与技巧等)。【鉴赏艺术】
3.评价作品的思想意义(表达什么。如思想情感、文化意蕴、审美情趣和价值影响等)。【探究主旨】
如《死前一刹那》(马来西亚·温任平)
单调的鼓声
是我的心跳
在长方形的黑暗中
没有人知道
没有人知
没有人
没有

④论说类。分论体和说体。
⑤序跋类。序分书序和赠序(赠言)。
⑥其他,如记、铭、牍、传、祭文、奏表、笔记、寓言等等。如《陋室铭》的“铭”(有警戒、颂歌之用;一般短小、押韵)
(3)解读方法:
①把握不同文体的表达手法
线性流程的叙述,以记叙类文体为主;
事理概念的揭示,以说明类文体为主;
进行判断和推理,以议论类文体为主;
修辞技巧(如比喻、借代、夸张、拟人、对比、对偶、反复、反衬、排比、设问和反问等);
艺术手法(如悬念法、抑扬法、纵擒法、急转法、铺垫法、呼应法、虚实法、张弛法、对比法、点面法、开合法、反复法、宾主法和象征法等)。
如大卫《一滴水》:
•一滴水,伸长了卧撑,波涛就澎湃了汹涌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一)含义:
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是一种通过语言媒介,来理解文本、接受信息、体验感悟和获得美感的过程。
二、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的方式方法:
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的方式方法很多。
如有:
(1)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辩证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
(2)社会历史批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就内容论形式);
(3)伦理批评(即道德批评);
(4)审美批评(印象主义批评);
(5)文体学批评(建立在语言学基础上);
(6)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叙事的角度、文本的深层结构);
②强调具体作品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犹如“时代背景”);
③强调文章产生的即时性或历时性的社会功能(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2)主要方法:
①以意逆志(作品再现什么社会生活、从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认识价值和历史意义);
②知人论世(把作品与作家生活和历史背景结合起来分析);
③就内容论形式(不专就形式谈形式而就内容论形式)。
2.文体论解读:
明·陈洪谟:“文莫先于辨体,体正而后意以经之,气以贯之,辞以饰之。”
文体论解读:根据文体的结构模式、文体特征(文章图式),去解读文本所携带的信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