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

2、城市规划区:包括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夷陵区小溪塔街道、三峡坝区、乐天溪镇、三斗坪镇、太平溪镇、龙泉镇、鸦鹊岭镇、枝江市、宜都市陆城街道、红花套镇、高坝洲镇、姚家店镇、五眼泉镇、枝城镇、秭归县茅坪镇等地的行政辖区,总面积约4331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包括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小溪塔街道、三峡坝区、乐天溪镇、三斗坪镇、太平溪镇、龙泉镇、鸦鹊岭镇、白洋镇、安福寺镇、顾家店镇、红花套镇、高坝洲镇行政辖区,总面积约2840平方公里。
第2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年12月29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10月1日);
院 长:(李晓江签名章)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总规划师:(张 兵签名章)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院规划设计成果专用章:
规划设计编制完成时间: 2013 年 2 月
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建所
主管所长:尹 强,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主管主任工:鹿 勤,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编制人员名单:
项目负责人:罗 赤,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第7条发展策略
1、区域协调策略
加强与上游的重庆、下游的武汉、长沙、南昌等中心城市的联系,在长江中游“中三角”城市集群中构筑次中心城市;重点加强与荆州、荆门在产业、交通以及旅游等方面的联系,构建“宜荆荆城市群”,将枝江市作为城市群合作的试点,承接合作项目。
2、市域统筹策略
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跨越行政区的城镇协调机制,借鉴白洋镇的行政托管机制,对沿江区域进行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上至坝区、下至枝江的新型城镇连绵带;构建分工协作、良性互动的协作体系,建立各县市之间、城镇之间网络型关系,统筹全市工业园区建设,鼓励“飞地园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建设沿江现代产业密集带;统筹市域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施江河流域规划,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协调沿江上下游城镇的取水口与排水口,依据生态环境容量,制定合理的城镇发展规模,提高工业园区的生态控制标准,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带;按照地形环境特征,划分城镇类型,制定差异化的城镇化发展目标和策略,通过公共服务设施的系统化布局,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李家志,城市规划师
项目参加人:李海涛,高级城市规划师
龚道孝,高级城市规划师
涂 欣,城市规划师
袁少军,高级工程师
孙 亮,城市规划师
李 婧,工程师
付新春,助理城市规划师
第一章 总则
第1条规划目的
为落实中部崛起战略,适应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发建设的需要,实施湖北省“一主两副”中心城市跨越式发展战略,统筹城市各项建设活动,适应宜昌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修改原《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编制《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下称“本规划”)。
第二章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6条发展目标
1、市域协调发展目标
(1)以“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改善民生”为基本目标,大力发展产业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城市功能,加快“两型”社会建设,实现宜昌从大城市向特大城市的转变,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成为带动鄂西南地区发展的主导力量。
(3)从区域角度出发,改善三峡大坝建成并运行后的长江流域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连续性和多样性;注重区域性生态廊道保留;合理进行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调配。
(4)在市域范围内制定与实施生态分区规划,确定各分区的生态目标与主要职责;加强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大地质灾害敏感点的监控和治理,预防与降低地质灾害所造成的危害。
3、生态环境保护与培育策略
(1)以生态优先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指导坝区与长江中上游经济带的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保持生态的多样性,使城乡土地、水资源、能源、物产资源得到节约、集约与可持续的利用。
(2)创新绿色发展新机制。完善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和生态补偿等机制建设,强化区域绿色合作力度,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
(2)到2015年,宜昌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500亿元;城镇化率达到59%。
(3)到2030年,宜昌市城镇化率达到70%。
2、城市发展总目标
发挥资源优势,凸显城市特色,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公共服务设施系统服务水平,加大城市在区域内的辐射能力,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谐发展,使宜昌市成为宜居、宜业、宜旅、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的世界水电旅游名城、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在未来的二十年内,全面达到与超越小康社会目标,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实现城市规模与城市质量的跨越式发展;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集约、高效、生态型发展新模式,打造宜昌成为可持续发展、环境协调、景观优美的生态型城市。
(6)《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
(7)《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2010-2030年)》;
(8)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第3条规划层次
本规划分为市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陵区、伍家岗区、猇亭区、夷陵区、点军区5区,宜都市、枝江市、当阳市3市,秭归县、兴山县、远安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5县,总面积约21230平方公里。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
(2011-2030年)
文本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3.2
项 目 名 称: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2011-2030)
委托方(甲方): 宜昌市规划局
承担方(乙方):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国家事业法人代码:40001083—0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 甲 级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081001)
第4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1-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1-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第5条关于强制性内容
文中“黑体字”条文为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强制性内容是城乡建设必须遵守的基本内容,也是对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对于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建设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