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宜昌市白洋工业区总体规划

宜昌市白洋工业区总体规划

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控制指标解释与规定 (3)第三章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及控制 (6)第四章土地利用规划 (7)第五章道路交通规划 (8)第六章场地和道路竖向工程规划 (9)第七章绿地系统规划 (10)第八章市政工程规划 (10)第九章环境保护规划 (12)第十章综合防灾规划 (12)第十一章“四线”管制规划 (13)第十二章城市设计控制与引导 (13)第十三章街区编码 (14)第十四章规划实施建议 (14)第十五章附则 (15)附表一:城乡用地汇总表 (16)附表二: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16)附表三:土地使用强度一览表 (17)附表四:市政公用设施一览表 (24)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 1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进一步更好促进沿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实现,作为宜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有效支撑,适应宜昌市白洋新城的建设发展需要,提升白洋新城一期起步区的城市功能定位,统筹引导该区域范围内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有序建设,协调城乡空间布局,加强区域内规划管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特编制《宜昌市白洋新城一期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下称本规划)。

第2条本规划适用于规划范围内各类用地的土地使用、建设和规划管理等工作,并为下层次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项目设计等提供依据,但不作为工程项目施工的依据。

第3条本规划成果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图则、规划说明书共同组成,本文本与分图则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且两者同时使用,不可分割。

第4条本规划是指导宜昌市白洋新城一期起步区用地建设和管理的法规性文件,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必须遵守本规划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非经履行法定程序均无权随意更改,确需调整的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的相关法定程序进行。

第5条规划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1)(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6 .4.1)(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4)《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5)《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6)《湖北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1998)(7)《宜昌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8)《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9)《宜昌市中心城区道路网专项规划》(10)《宜昌市中心城区绿道系统规划》(11)《宜昌高新区空间发展规划》(12)《宜昌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1-2030)》(13)《宜昌市白洋新城总体规划(2014-2030)》(14)规划区现状调查的统计资料和国家、省市其它相关法规和规范第6条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1、契合上位规划的各项要求坚决落实《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和《宜昌市白洋新城总体规划(2014-2030)》对该区域发展的各项要求与部署,综合考虑该区域的现实发展需求及其在白洋新城建设中起到的突出示范效益,以实现规划区内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并重点解决好起步区内村民安置等民生问题;2、以低碳、可持续原则推进区域开发本起步区作为白洋新城最先开发的区域将承担起重要的示范作用,提倡生态网络化、空间紧凑化、资源循环化、复合有机化等原则,以规划区的开发建设不超越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为前提,充分保护现有水体、山体、植被等自然生态环境,合理引导功能空间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保持地区生态平衡,确保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永续发展。

3、产城一体化发展白洋新城的发展强调立足长江经济带,采用“以港促产、以产兴城、港产城共建共荣”的发展模式,本区域作为其起步区,应注重居住与就业的融合、产业区和城镇区的融合,形成产城一体化布局的模式,统筹产业发展与城镇发展,打造集综合服务、职住平衡为一体的城市综合功能区。

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 2第7条规划目标1、本次规划本着“提升城市功能,打造宜居宜业环境”的总体原则,对该片区用地进行合理控制,整合资源,完善配套,力求将白洋新城一期起步区打造成一个特色鲜明、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宜居宜业的城市综合性示范片区。

2、规划通过探索产研居可持续建设,打造低碳、绿色、智慧综合型片区,将该地区建设成为联合国环境规划总署“可持续建筑协议”项目先导试验区。

3、规划通过提升白洋科技服务内涵,构建新城产业发展引擎,将该地区建设成为宜昌科技创新服务中心(TBD)。

第8条功能定位白洋新城一期起步区的总体功能定位为:集科技研发、创新服务、科技会展等为一体的宜昌科技服务中心;集金融商务、管理咨询、教育培训等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集休闲购物、文体娱乐、医疗卫生等公服为一体的宜居活力住区。

第9条规划规模1、城乡用地规模为:716.99公顷;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规模为:683.03公顷。

2、人口规模:规划人口6.45万人。

第10条关于强制性内容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是指规划中涉及区域协调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管理、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内容,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

文本中“加粗黑体字”条文为本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第二章控制指标解释与规定第11条用地性质用地性质即土地的主要用途,其用地分类和代码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执行,本规划将用地细分至中、小类。

第12条用地面积用地面积是指地块周围用地分界线、道路红线等围合的土地面积。

用地面积属建设单位的征地面积,以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核定的数据为准。

第13条用地兼容性规定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考虑土地使用的不确定性,给规划管理提供一定程度的灵活性和弹性,按《用地兼容性规定表》满足土地性质的兼容性。

用地兼容性是指改变主项用地的用地性质,兼容用地分为允许改变主项用地性质和有条件容许改变主项用地性质两种。

下表中主项用地性质是指土地利用总图则上表示的规划用地性质,纵列表示兼容用地性质,横行表示主项用地性质。

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 3注:●为允许兼容,╳为不允许兼容,△为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具体条件和规划要求确定允许或不允许兼容,未列入“建设用地兼容性表”的,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对周围环境影响和基础设施条件,具体核定兼容范围。

第14条容积率1、容积率是指地块内建筑总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值。

2、居住用地和非居住用地容积率按照下表执行:居住用地开发强度等级、指标及应用范围非居住用地开发强度等级、指标及应用范围注:已取得规划设计要点的地块,以设计要点要求为准。

3、规划区内公用设施用地、交通场站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内建设基本以构筑物为主,故对该类用地的容积率不作具体规定。

第15条建筑密度1、建筑密度是指地块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地块面积之比(%)。

按不同性质的用地,其建筑密度可参阅土地使用强度控制指标表。

2、各类建筑建筑密度控制如下表所示: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 4第16条绿地率1、绿地率是指地块内绿地总面积与地块面积之比(%)。

2、本规划绿地由两部分组成:①公园绿地,在总图则中明确界定;②地块绿地,规划给出指标要求,在各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或建筑设计中界定。

3、各类建筑绿地率控制如下表所示:第17条建筑限高1、建筑限高是指地块内建筑物地面部分最大高度限制值。

建筑物最大高度必须满足日照、通风、城市景观、历史文物保护、机场净空、高压线等限高要求的允许最大建筑高度。

2、规划区内任何建筑的间距必须符合国家和宜昌市有关日照、消防、卫生、管线埋设和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

3、各类建筑高度控制如下表所示:注:高度限定为上限值。

第18条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规定1、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是为了保障城市综合利益,各用地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循本规定的有关指标。

2、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任何地块和建筑物必须按下表中规定的距离作出基本退让。

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 5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一览表3、所有建筑物按上述规定后退红线后,仍不满足日照间距,则按《宜昌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相关规定执行。

第19条建筑物后退地块分界线(无道路)的规定1、地块分界线是指相邻两块用地之间由于其可能的用地性质不同而设置的用地界限,一般情况下无道路分隔。

2、沿地块分界线边界的建筑物其退后地块分界线的距离按本身建筑间距要求的一半控制。

3、界外为永久公园绿地(不包括绿道用地)、广场、水面等开敞空间时,退后地块分界线距离按居住建筑离界距离的1.1倍控制。

4、地下建(构)筑物退后地块分界线的距离宜不小于地下建筑物深度(自室外地面至地下建筑物底板的底部距离)的0.7倍,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最小值为2米。

第20条交通出入口方位规定1、交通出入口方位是指允许适宜机动车开口位置或不允许开口的限制地段,在图则中通过对机动车出入口限制范围及适宜机动车出入位置来控制。

2、在道路交叉口一定距离范围内严禁开设机动车出入口:主干路上距离交叉口70米;次干路距离交叉口50米。

3、各地块适宜的机动车出入口位置,参见土地使用容量控制表和分图则。

第21条停车泊位1、停车泊位是各地块根据其用地性质和规模的不同,在开发建设中必须配建的停车位,本规划中停车位按当量小汽车位标准计算,每个停车位占地宜位25-30平方米。

2、配建停车位按《宜昌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3、因建设需要,地块性质或建设容量调整时,配建停车位也需作相应变动。

第三章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及控制第22条用地性质分类本规划涉及的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和代码均采用《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规定的城市用地分类代码,主要划分至中类或小类。

本规划主要土地使用性质为: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共六类城市建设用地。

各地块土地利用性质详见“土地利用规划图”。

第23条用地性质控制本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应当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建设用地兼容性规定确定,本规划所确定的土地使用性质是对未来土地使用的控制与引导,在土地开发建设过程中,土地使用性质及用地规模必须符合文本和图则的规定。

第24条用地性质调整因城市发展需要,规划中所规定的土地使用性质及用地规模如需作变更时,必须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

土地使用性质的变更,宜在同类别范围内调整,变更应同时符合用地与建设用地兼容性的规定,变更应有利于环境改善和提高公共设施服务水平,并不得影响周边地块土地和建筑的正常使用。

第25条用地规模控制规划确定的地块界线,并不一定代表确实的用地红线范围,在详细的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中,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地块进行合并或细分,但其用地规模必须符合图则中提出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 6的总体控制指标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