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公桥桥片片区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宜昌市大THE REGULATORY PLAN OF DAGONGQIAO DISTRICT IN YICHANG ◆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及控制 (2)第三章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 (2)第四章建设开发控制 (5)第五章道路交通规划 (6)第六章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7)第七章防灾减灾工程规划 (10)第八章环境保护规划 (10)第九章园林绿地及空间景观系统规划 (11)第十章“四线”保护规划 (11)第十一章规划实施与规划管理规定 (12)第十二章附则 (13)宜昌市大公桥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适应宜昌市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大公桥片区的开发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编制了《宜昌市大公桥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并特制定本规划文本。
第二条本规划是宜昌市大公桥片区开发建设的法定指导性文件,本规划适用于规划范围内各项土地利用和建设活动。
是下层次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建筑和市政工程设计管理工作的依据。
第三条本规划由文本、分图则、说明书和规划图纸四部分组成, 文本与分图则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两者应同时使用,不得分割。
第四条凡在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必须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五条本规划的范围为:东南方向以港窑路为界,西南方向以长江为界,西北方向以胜利四路—东山大道—胜利三路路段为界,东北方向以城东大道为界。
规划总用地面积为222.72公顷。
第六条本规划的编制依据为: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 2006.4.1)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3、《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4、《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5、《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设部)6、《宜昌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8.6)7、本区现状调查的统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规范和法规第七条规划原则:本规划在《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的指导下,结合开发建设的实际需要,以合理布局、功能明确、注重环境、完善配套、依托区位、发挥优势为总原则。
遵循可操作性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生态景观特色建设原则、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
第八条宜昌市大公桥片区开发策略:1、明确功能定位,优化用地结构。
根据《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的要求,对宜昌市大公桥片区的产业结构和用地布局进行调整。
外迁与中心城区不相适应的工业、仓储职能,强化文化教育、传统的商业、居住的功能。
2、强化滨江特色,构筑城市形态。
充分利用该片区滨江的地理特征,合理确定土地利用性质和开发强度,强化沿江景观特色,精心构筑城市空间形态,塑造宜昌市山水城市景观特色。
3、理顺道路功能,提高运行效率。
从全市交通合理组织出发,按照“超前规划、长期控制、分期实施”的原则,对现状交通系统进行调整,实现道路网的系统化、规整化和功能明确化。
充分挖掘现有路网的潜力,逐步完善次干道和支路系统,明确道路功能,提高运行效率,形成多元化的路网结构和公共交通系统,改善整体交通环境。
4、疏解人口密度,控制开发强度。
合理控制片区内的开发强度,通过在周边地区建设配套设施完善的居住区,促进外迁,以疏解居住人口密度。
第九条规划建设目标:以创造“生态人居”为目标,精心构筑一个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富有时代特色的整体化、生态化、个性化与弹性化相结合的城市综合生活区。
第十条规划性质: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善,以医疗卫生、教育科研、文化娱乐和居住为主的具有山水特色的城市综合居住区和城市景观特色区。
第十一条规划规模:1、用地规模:规划总用地面积为222.72公顷,全部为城市建设用地。
2、人口规模:规划人口总量控制在70000人左右,人口密度约为3.14万人/平方公里。
第十二条本规划由宜昌市规划局负责解释。
需对规划进行调整时,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第二章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及控制第十三条规划区内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和分类代号主要采用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的用地分类中中类和小类规定。
第十四条控制要求:1、图则所确定的土地用途是对未来土地使用的控制与引导,现状合法的土地用途与图则规定用途不符的,原则上可继续保持其原有的使用功能;一旦这类土地要求进行改造与重建时,必须与图则规定的用途相符。
2、图则所确定的公共配套设施及市政设施,若是安排在土地使用权已出让的地块上,规划主管部门可根据有关法规的规定,在有需要的时候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并对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当补偿。
3、图则所确定的地块界线,并不一定代表确实的用地红线范围,在详细的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地块进行合并或细分。
4、规划区内的土地使用性质和开发原则上以道路划分的街区为基础规模成片进行,并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报规划管理部门审批。
第十五条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考虑土地使用的不确定性,给规划管理提供一定程度的灵活性和弹性,规划中对部分地块设置了兼容性控制要求,开发建设中可以根据《用地性质适建表》(附表一)对土地性质进行调整,但须保持总用地的相对平衡。
第十六条开发过程中对于需要改变原地块使用性质的地块,根据实际情况及有关规定,经原审批机关批准后,方可变更。
第三章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第十七条规划原则结合大公桥片区现状用地情况以及《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近期建设规划和宜昌市城市发展要求,以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开发为原则,充分考虑各种用地建设要求,合理规划布置片区内的土地利用。
第十八条规划结构本规划主要形成“四轴、六区”的布局形式:·“四轴”:分别指沿东山大道的交通性主轴、沿夷陵路的生活性主轴、沿沿江大道的滨江景观轴和沿胜利三路的东西向联系轴。
·“六区”:1、由城东大道、胜利三路、体育场路和港窑路围合区域所形成的南苑生活区。
2、以市科技馆、三峡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七中等为主,由体育场路、东山大道和胜利三路围合区域所形成的公建区。
3、由东山大道、胜利三路、沿江大道和胜利四路围合区域所形成的大公桥生活区。
4、由东山大道、港窑路、夷陵路和胜利三路围合区域所形成的万寿桥生活区。
5、由夷陵路、港窑路、沿江大道和胜利三路围合区域所形成的商贸区。
6、以滨江公园为主所形成的滨江景观区。
第十九条居住用地规划1、布局导则(1)居住用地以二类居住用地为主。
(2)住宅间距须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及《宜昌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相关要求。
(3)保证每块居住用地能进行合理的交通组织和空间布局。
2、用地布局居住区主要分布在Ⅰ、Ⅲ、Ⅳ、Ⅴ区,居住用地面积为106.51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量的47.82%。
规划形成南苑生活区、大公桥生活区和万寿桥生活区三个组团。
3、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居住用地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按居住区—居住小区两级设置,包括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文化体育设施、商业服务设施、金融邮电设施、市政公用设施、行政管理及其他设施等。
(1)教育设施规划在片区内共设置3所中学、5所小学、7所幼儿园。
具体为:·中学:为保留的三所,即市七中、市十四中和市雷锋中学(原市十中),规模分别为36班、30班和13班。
·小学:规划保留小学4所,即东山小学、伍家岗实验小学、万寿桥小学和大公桥小学,规模分别为24班、29班、18班和18班;保留并扩建胜利小学,规模为12班。
·幼儿园:规划保留3所幼儿园,即中南冶勘幼儿园、小博士幼儿园和蓓蕾幼儿园;另增加4所幼儿园,分别安排在居住区中配建。
(2)医疗卫生设施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9处,其中5处为现状保留,新增的4处安排在居住区中结合其他社区设施集中配建。
(3)文化体育设施规划设置小区级文化体育设施9处,位于各社区内,结合其他社区设施集中布置。
(4)商业服务设施参照《宜昌市农贸市场专项规划(2006—2020年)》,规划保留金桥蔬菜果品批发市场、宜港农贸市场、港务农贸市场和宜美家超市内的生鲜超市,新增4处农贸市场,分别安排在居住区中配建,并对张家店农贸市场进行迁址改造。
(5)金融邮电设施规划设置两处邮政所,一处为现状保留的金家台邮政所,另一处为还建的沿江大道邮政所。
(6)市政公用设施规划保留现状的胜利四路垃圾中转站。
(7)行政管理及其他设施规划保留现状的大公桥街道办事处及万寿桥街道办事处,保留现状的大公桥派出所,并参照《湖北省宜昌市社区建设规划》保留及还建居委会14处。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具体规模及数量详见附表三。
第二十条公共设施用地规划的公共设施用地主要包括行政办公用地、商业金融业用地、文化娱乐用地、医疗卫生用地、教育科研设计用地及综合用地。
1.行政办公用地规划规划的行政办公用地主要分布在胜利四路、沿江大道沿线,该类用地的建筑质量较好,环境设施齐全。
规划对该类用地主要进行保留。
片区内行政办公用地为8.19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3.68%。
2.商业金融业用地规划规划的商业金融业用地主要分布在沿江大道和夷陵路沿线,其中夷陵路两侧的商业金融业用地主要为保留用地,沿江大道东北侧的商业金融业主要为规划新建用地。
规划商业金融业用地的面积为9.44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4.24%。
3.文化娱乐用地规划规划的市级文化娱乐设施主要有:保留现状的滨江剧院和市科技馆,还建宜港剧院,规划新建一处三峡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规划的文化娱乐用地的面积为2.36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1.06%。
4.医疗卫生用地规划由于现状的市级医疗卫生设施已能满足片区内需求,因此规划对医疗卫生用地主要是采取保留,并无新增。
主要有保留的市中心医院、市中医院、市三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和长航医院。
规划的医疗卫生用地面积为13.10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5.88%。
5.教育科研设计用地规划片区内的教育科研设计用地主要为保留的710研究所和三峡勘测院。
规划的教育科研设计用地面积为6.92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3.10%。
6.市政公用设施用地规划规划保留现状的大公桥110KV变电站、沿江公汽停车场、市公安指挥中心、市消防指挥中心和胜利四路垃圾中转站。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的面积为1.98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0.89%。
7.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规划的其它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包括保留并扩建的大公桥客运站;保留的大公桥派出所;规划的社会停车场1处;以及其它用于居住区服务的设施,如街道办事处2处、居委会14处等。
规划公共设施用地面积为53.93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24.21%。
具体规模及数量详见附表三。
第二十一条对外交通用地对外交通用地主要为鸦官铁路和大公桥客运站用地,其用地面积为3.32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