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本乐理课程教学大纲.doc

基本乐理课程教学大纲.doc

基本乐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基本乐理是本艺术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授课对象是该专业全体一年级学生。

该课程系统讲授有关音乐实践和理论的最基本的知识,使学生获得学习、掌握和
理解音乐及其表现方法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以后在从事音乐工作所必需的概念和理论,为进一步学习其他音乐课程和发展音乐技能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总目标
培养学生掌握从事一般音乐活动和音乐教育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乐理的基
本知识与能力,包括音高,音值、节奏,音程、和弦、调式等,并通过广泛地分
析实例作品,加强对乐理知识的感性认识,以积累音乐经验,开拓艺术视野。

2、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将能够:
(1)明确基本乐理的学科体系及其各基本范畴,以及各个范畴之间的联系;
(2)在理解相应的乐理基本概念的前提下,熟练掌握相关乐理知识的实践运
用;
(3)在基本乐理各环节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在内部思维和外部交流中的相关音乐基本概念的能力;
(4)正确规范的完成本课程所规定的理论、书写,键盘方面的作业;
(5)运用本课程的综合知识,完成科际联系学习模式在其他课程中所要求的
综合内容;
(6)形成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在基本乐理方面所要求的自学意识、自学习惯
和自学能力;
(7)形成学校教育所要求的基本乐理的教学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本课程以基本乐理的学科体系作为课程进行步骤的依据,循序渐进地讲授
音高、音值、节奏、音程、和弦、调式、记谱法等基本知识,并贯穿典型的实例分析,以加强学生对基本乐理的感,吐认识。

为便于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把握各章内容对认知水平及相应能力不
同层面的要求,并使教学在目标的制定和评价的覆盖方面具备认知水平的预定规范,本课程可参考以下“教学内容与认知水平矩阵”
表1.《基本乐理》教学内容与认知水平矩阵
知识领会运用分析
综合
音咼(乐音体系)V
音值V
节奏与节拍V
音程V
和弦V
大小调式V
民族调式V
中古调式V
离调与转调V
记谱法
四、教学时数与进度
本课程教学共160学时,分面、自学、复习考试三部分,其中第一学期面授
自学6学时;第二学期面授12学时,自学36学时;第三学期面授18学时,学时,第四学期
复习考试4学时•具体进度安排如下:
第一学期
面授:1、音高,2学时
2、音值,2学时
3、节奏与节拍,3学时
4、音程,5学时
6、和弦,7学时
自学:每周2学时,共18周•将本学期面授内容复习巩固,完成课后作业. 第二学期
面授:1、大、小调的构成,3学时
2、大小调的种类,3学时
3、调式中的音程,3学时
4、调式中的和弦,3学时
自学:每周2学时,共18周。

将本学期面授内容复习巩固,完成课后作业。

第三学期18学时,自学36
面授:1、五声调式,3学时
2、六声调式与七声调式,3学时
3、中古调式,3学时
4、离调与转调,3学时
5、移调,3学时
6基本记谱法,3学时
自学:每周2学时,共18周•将本学期面授内容复习巩固,完成课后作业。

第四学期
复习考试,4学时,根据学生自学情况,解决学生自学的问题,并批改学生作业,考核学生学习成绩。

五、教学原则与方法
1、教学原则
基本乐理课按照本专业教学指导书的要求,根据本课程的自身知识体系特点及其在整体教学方案中的位置和功能以及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学科结构和局部知识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一般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4)巩固性原则;
(5)尊重传统与倡导创新的原则
2、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灵活变通,可根据大纲制定的内容与进度进行,也可根据本学科体系提纲挈领地制定
面授计划和讲授;
(1)自学为主,面授为辅,重点学习各种基本乐理的一般性概念和原则,及在典型情况下的实际操作和运用;
(3)典型实例分析,触类旁通;
(4)课外练习并寻找问题;
(5)课堂解答问题;
(6)课外辅导。

六、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以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为主,期末成绩为百分制;适当综合学生的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听课、作业),平时成绩为5分制,即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等。

几平时成绩不及格者,则在总评中扣除30%。

2、考核方式可为笔试。

面试、论文、创作等方式,笔试需在卷面注明开卷或闭卷。

命题闭卷笔试在试后需填写试卷分析表,其他方式则需填写考试情况分析表,所有方式的考试均需出试题。

七、教材
1、《简明基本乐理教程》,李重光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2、教师也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其他合适的相关教材。

八、教学基本条件和装备
五线谱黑板、钢琴、声像录放设备,CAI设备
赠送以下资料
《3D打印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3D打印技术
课程编码:1100001120
学分及学时:1学分理论学时18学时(其中理论课10学时)适用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开课学期:第三学期开课部门:计算机与互联网学院先修课程:物联网技术概论、电子技术、无线传感网、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考核要求:考查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作者:高帆《3D打印技术》著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10月1 •本课程属于设计类的课程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走近3D打印技术》课程是根据国家课程改革要求,结合我校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兴趣、特长及本校的课程资源等要素而开发的设计课程。

3D打印技术,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

它无需机械加工或任何模具,就能直接从计算机图
形数据中生成任何形状的零件,从而极大地缩短产品的研制周期,提高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
本。

与传统技术相比,三维打印技术还拥有如下优势:通过摒弃生产线而降低了成本;大幅减少了材料浪费;而且,它还可以制造出传统生产技术无法制造出的外形,让人们可以更有效地设计出飞机机翼或热交换器。

因此,3D打印技术今后会在世界上替代大部分制造业;如果我们不能在3D打印技术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将难以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因此,走近3D 打印技术,了解并学习3D打印技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就业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课程本着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融合本校办学理念和传统文化。

旨在通过学生对世界制造业领域正在迅速发展的具有工业革命意义的制造技术(3D打印技术)”的学习与实践;在挥动想象的翅膀”的过程中,体验创意的神奇和伟大;快速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合作、协调能力。

同时也初步体会 3D制造技术将给社会带来的社会伦理困境。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学习,了解3D打印技术的现状,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发展学生的创意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与热情。

形成初步的3D制造技术概念以和了解3D 建模的方法,以及对技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2•学习3D建模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能力的迁移与拓展。

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3•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借鉴中模仿,在模仿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增强社会,生活,知识产权观念,提高科学理论精神和技术素养。

、课程学时分配
第一章3D打印概论
1、3D打印的历史
2、3D打印技术的发展状况
3、3D打印技术的分类
4、3D打印技术未来的发展
5、3D打印技术的应用市场第二章正向三维工程设计
1、简单零件设计
2、钣金造型
3、自由造型
4、曲面设计
5、装配设计
6、特殊曲面第三章逆向工程设计
1、三维数据的获取
2、三维数据的处理
第四章3D打印工艺设计及材料分析
1、融熔沉积技术
2、紫外光固化技术
3、立体光固化技术
4、分层实体制造技术
5、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
6、粉末粘接技术第五章制作及后处理
1、FDM技术的制作及后处理
2、其他技术后处理流程简介第六章桌面3D打印机的拆装与维修
1、桌面3D打印机的安装与使用
2、桌面3D打印机的参数设置
3、桌面3D打印机的维护第七章 3D打印相关软件的安装
1、 Creo 2 0 系列 Win32/64 详细图文安装教程
2、Cimatro n 单机版软件的安装
3、切片软件Cura的安装
利用资源:
网络资源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学分与学时
本课程为1个学分,共12学时,安排在四、五年级进行。

(二)教学设备
计算机教室、网络资源、建模软件。

3D打印机、打印耗材
(三)教学方式
教师讲授,学生通过网络自学、合作学习相结合;学生探索实践、教师讲评、学生再实践的教学模式。

二、评价建议
(一)评价形式
把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

对学生学习的评定,及学分的认定以出勤率+课堂表现+3D建模实践+3D作品评分几个方面的总体情况来进行测评。

(二)评价内容
建议:不仅要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学习过程,在具体的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提高,还应重视活动中各种能力方面的进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