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试题汇编
一、选择题
1.北宋在地方上具有监察职能的官员是
A.知州
B.通判
C.转运使
D.枢密使
2.岳飞在其《满江红·怒发冲冠》中写到“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
这
里的“匈奴”指的是
A.女真统治者
B.突厥统治者
C.契丹统治者
D.党项统治者
3.南宋时期,有一位阿拉伯商人运载一批货物到泉州销售,他抵达泉州后应到哪个机构办理手续
A.都护府
B.市舶司
C.宣政院
D.理藩院
4. 王安石曾在《元日》里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根据诗中的描述,推测其隐含的科技成就是
A.印刷术
B.指南针
C.火药
D.造纸术
5.《马可波罗行记》中写到:“外国剧价异物及百货之输入此地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这里的“此城”应指
A.东京
B.临安
C.泉州
D.大都
6.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全国性统一的封建政权是
A.秦朝
B.隋朝
C.元朝
D.清朝
7.历史影视作品是历史史实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史实,下列情节与历史史实不相符
合的是
A.汉朝时,人们过节放鞭炮
B.科举考试时用纸答题
C.宋朝时,远航的船上装有指南针
D.元朝时,阅读活字印刷的书籍
1 2 3 4 5 6 7
C A B C
D C A
8.关于下列表格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北方人口总量在逐年不断减少
C.唐朝时经济重心尚未转移
D.人口南迁有利于经济格局变化
9.“除了腹里与吐蕃外,全国共设十一个行省:陕西行省、甘肃行省......”小明在学习此内容时,想更好地了解它在历史上的实行情况,那么他应该去查阅()
A.《旧唐书》
B.《新唐书》
C.《宋史》
D.《元史》
10.在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有多数学者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关键时期。
下列说法可以论证此观点的是()
①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②宋朝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③经商时间不再受限制
④吴道子被誉为“画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11. “用这种方法,印二、三本谈不上什么效率,如果印数多了,几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制成20多个字,以备一版内有重复时使用”。
关于上述科技成就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它出现于隋唐时期
B.它是由毕昇发明的
C.它最早出现于北宋
D.它属于胶泥印刷术
8—11 DDC A
12、与“陈桥兵变”和“黄袍加身”这两个故事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A.杨坚
B.李渊
C.朱温
D.赵匡胤
13、北宋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不包括
A.控制军权
B.削弱相权
C.强化君权
D.集中财权
14、宋真宗亲撰《励学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反映了宋朝统治者推行的国策是
A.重武轻文
B.重农抑商
C.重视教育
D.重文轻武
15、历史发展一般都具有阶段性特征。
辽、宋、西夏、金这一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A.多元文化碰撞交融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统一国家建立发展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16、“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A.北宋与辽对峙
B.北宋与金对峙
C.北宋与西夏和议
D.南宋与金对峙
17、下表为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万户)。
表中户数变化最能说明这一时期
朝代
西汉(2年)西晋(280年)唐代(742年)宋代(1080年)地区
北方965 149 493 459
南方111 65 257 830 A.经济重心南移B.政治统治开明
C.城市经济活跃D.民族融合加强
18、(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记载“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数里。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宋朝
A.知识分子地位提高
B.商人的地位提高
C.城市文化生活丰富
D.节日的热闹景象
19、元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下列事件发生在元朝的是①铁木真统一蒙古②回族形成③编写《农桑辑要》④建立行省制度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
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这句话中的“此城”
指的是今天的
A.西安
B.北京
C.杭州
D.开封
21、右图反映的是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说明我国首
次对西藏实施行政管辖是在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22、北宋时期,开创一代词风,词风豪迈奔放,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境界的是
A.苏轼
B.柳永
C.李清照
D.辛弃疾
23、1958年,关汉卿被确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各国举行了纪念他戏剧创作700周年的
活动。
他的代表作是
A.《西厢记》
B.《青天歌》
C.《窦娥冤》
D.《满江红》
12.D 13.B 14.D 15.A 16.D 17.A 18.C 19.D 20.B 21.D 22.A 23.C
二、材料解析题
24.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到了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出现重大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万户)
(1)材料一中南北方的人口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导致这一变化的政治因素是什么?(2分)
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
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
————《宋史》(2)材料二中国家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何处?表明了我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材料三:
秧马(摹自元代王祯《农书》)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商标及铜牌泉州出土的南宋船图1 图2 图3
(3)图1中的农具发明于什么时期?图2表明手工业部门已经初步具备了什么意识?图3表明了南宋时期哪一经济领域的兴盛?(3分)
(4)如果你选用以上材料进行合作探究学习,那么确定的研究主题是什么?(1分)
24.(1)①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上升,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下
降。
(意思相同即可,1分);
②政治因素:南方的相对安定和政府重视经济发展(1分)
(2)①主要来自于东南(1分);
②表明我国的经济重心北方转移到南方(或者: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1
分)。
(3)①宋代(1分);②商标、广告意识(1分);③海外贸易(1分)。
(4)经济重心南移和科技的发展(1分)。
25.(8分)裁撤冗员、整顿吏治是我国当代大力反腐、实现强国之路的重大内容。
阅读下列
材料:
材料一又规定州郡长官改由文人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副长官),使其相互牵制......
在宰相之下添设参知政事,并把晚唐五代时权宜设置过的枢密使和三司使定为常设官员,以枢密使分取宰相的军权大权,以三司使分取宰相的财政大权。
材料二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朝代的政治制度改革?它对于国家统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4
分)
(2)材料二反映了此时的中国出现了什么危机?它的出现与材料一有何关系?(4分)
25.
(1)宋朝(北宋)(2分)它加强了中央集权,使皇权进一步加强(2分)
(2)财政支出大,入不敷出。
(2分)材料一是原因,它致使官员冗多,从而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支出。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
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
服,行中国法令。
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完全占据中原),必行汉法,可以长久。
故魏、辽、
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其它不能实行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
国家仍
处远漠,无事论此,比若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可也。
——(元)许衡:《鲁斋遗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契丹”和“拓跋”分别建立的什么政权?(2分)
(2)材料二说明的是一个什么问题?(2分)
(3)上述材料反映了少数民族政权在哪些方面仿效“汉法”?(2分)这些仿效措施在
当时起了什么作用?(2分)
26、(1)辽、西夏(2分)。
(2)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占据中原后,要想统治稳定、长久,必须实行汉族的统治制度。
(2
分)
(3)任用汉人为官;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学习汉族传统文化;学习汉族的生活习俗。
(答
出其中两项即可,2分)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
交流和发展。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