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思想授课教师:龙昌治计划课时:8个课时授课时间:2018年7月22日一、现代教育思想(一)现代教育建立在现代大工业、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基础上的教育;对美国杜威教育思想体系的称谓。

与德国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相对。

现代教育的特征1、教育的实施和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2、教育内容极大地丰富。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到逐步结合。

高校逐渐实教学、科研、生产一体。

4、教育方法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成人教育迅速发展,由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

6、新技术的应用,使教育手段日趋现代化。

7、国际交往频繁,教育日趋国际化。

(二)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指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以培养创新型人材为目标的新型的现代教育体系。

1、现代教育体系包括(1)教育思想。

(2)教育体制。

(3)教育目标。

(4)教育内容。

(5)教育方法。

(6)教育技术手段。

(7)教育研究方法。

(8)教育管理的现代化。

2、国家教育现代化的标志(1)教育普及化。

(2)教育终身化。

(3)教育国际化。

(4)教育个性化。

(5)教育信息化。

(三)现代教育观1、质教育观教育方针→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创新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

(1)关于党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德、智、体、美、劳五育的理解①德:即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思想好。

②智:即智育,就是使学生学习好。

③体:即体育,就是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使学生身体素质好。

④美:即美育,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A、使学生爱美,讲究卫生;B、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能认识社会,塑造美好的未来。

⑤劳:即劳动, 就是使学生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参加社会实践。

(1) 关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通过科学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的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6.)]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它是建立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基础上的一种高层水准的教育。

素质教育观可以归纳为“三全”、“三创”、“三个发展”、“两个重点”、“一个目标”。

①三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面向全体学生。

②三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③三个发展: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④两个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⑤一个目标: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 关于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它是建立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基础上的一种高层水准的教育。

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新,不一定要出新的东西,只要有进步就是创新。

创新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每一个人要有紧迫感,要有压力。

)①学生创新精神的构成A、创新认知:指学生对创新的本质、意义有明确的认识,从思想意识上想创新,形成了创新的动机和动力。

B、创新情意:指学生在认知基础上形成了对创新的情感和意志,不仅想创新,而且爱创新,乐于创新。

C、创新个性:指学生具有好奇心,不惟师、不惟书、不惟权威、敢于质疑问难,挑战未来。

D、创新思维:其基本特征是,敏捷性、变通性、精密性和创造性。

E、创新品德:包括创新理想、信念、合作、责任感、使命感。

②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A、动手操作能力:正确有效地、科学合理地使用好双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内容。

动手不仅可以激活脑神经细胞,增强人的大脑的活力,而且能使左、右脑协调发展,从而在智力和创新活动中发挥出最大潜能。

B、交往能力:无论广义的还是狭义的实践,都是社会性的,涉及人与人的交往。

因此,学生必须学会与人交往,包括信息沟通、交流,达成合作等。

C、设计能力:任何实践活动都要对实践的目的、条件、手段、过程、结果等进行谋划安排,形成一个方案,使实践活动能够有目的、有条不紊地进行,这就需要有设计能力。

D、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充满着许多预测和不可预测的问题,要把实践活动进行好,就必须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弄清问题,分析其实质和包含的因素;探索思考,提出设想;拟定解决问题的计划步骤,实施计划,分析结果,总结评价;等等。

)③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A、转变思想观念,创造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教师要实现由传统思想观念到现代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学生为主体,解放学生的思想和双手,提供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有充分的精力、时间和空间去创新、去实践。

B、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C、以课堂教学为主,多种教学方式配合,形成优化的教学合力: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

但是,也必须重视活动课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利用校园文化、教室楼厅布置来宣传创新精神的思想、观念和人物事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D、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增长实践能力。

组织学生开展调查、访问、义务劳动、主题教育为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选题、自己联系、自己组织,在自主实践中既培养了实践能力又培养了创新精神,把读书学习、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统一起来。

(3) 关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①创造能力培养的内容A、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B、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C、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②新课改下学习方式关键词A、创新学习:学习分两种形式。

一种是维持学习,一种是创新学习。

创新学习是以学生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学习的实践和对未来的设想,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问题、新设计、新途径、方法的学习活动。

B、自主学习: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为确立学生在课程中主体地位,此次课程改革首先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课程中获得合法地位。

与此同时,新课程标准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C、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强调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强调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

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新课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与交往。

D、研究性学习: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开展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法。

研究性学习绝不否定接受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以生活为主要开展形成,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由此看来,学科教学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加深,而“研究性学习”关注的是知识的联系和运用。

E、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立的(即发现学习),它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

以问题为导向,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生活。

从本质上看,它和研究性学习没什么区别。

然而,在新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这样一种特殊形态的课程进行的,而探究性学习则是惯穿于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之中。

2、现代教学观教学是教会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发展。

(1)四个任务①传授知识。

②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③培养思想品德。

④促进体力发展。

(2)现代教学观的六大特征①既重视教师更重视学生。

②既重视知识更重视能力。

③既重视教法更重视学法。

④既重视认知更重视发展。

⑤既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

⑥既重视继承更重视创新。

3、现代师生观在教学中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以人为本,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

在教学中应淡化中心,强化结合,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4、现代人才观(1)传统人才观培养的人才是知识型、模仿型(2)现代人才观培养的人才是智能型、创造型(3)创造型人才的基本要素①受过充分的教育,具有广博的知识。

②善于独立思考,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③有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

(4)创造型人才的基本特征①全面+个性。

②人脑+电脑。

③智商+情商5、终身教育观所有生活空间都可以是学习的场所。

学习是从生到死持续不断的过程,应使教育与劳动、学习和工作相互交替进行。

只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出完善的人。

6、四大支柱教育观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必须围绕培养学生具有四种基本的本领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教育教学。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ESCO)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1)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习)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认知工具求知,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知识,学会构建知识,也就是要学会继续学习的本领;注重培养学生认知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构建的途径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

(2)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既要学会实践,更要学会创造。

就要重视建造可供学生参与的环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习者通过环境的交互作用,通过实践,通过做事获得知识和能力。

(3)学会合作(learning to together)要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就要学会合作生活,合作学习,从过去的集中教学方式到个别学习方式,到现在提倡的协商学习(也称合作学习)。

(4)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学会生活、学会自身的发展。

要重视发展性教学,“知识--能力—情操”三维课堂教学目标,不仅用于传授知识,还注重能力和高尚情操的培养。

四大支柱正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二、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理论主要有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

(一)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60—70年代)(美国的桑代克为代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

它以科学主义哲学为基础。

把环境看作是外部刺激,把伴随而产生的有机行为看作是反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