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卷第1期(2012)内江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No.1Vol.27(2012)“大学之道”对建构当代大学精神的意义秦 国 杨*(内江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 四川 内江 641100) 摘 要:《大学》对于塑造当代大学的大学精神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其中“明明德”和“亲民”的“纲领”分别对应于“追求崇高”和“勇于担当”的大学精神。
“明明德”要求在教学和科研中应当具有追求崇高的精神:道德的崇高和知识的崇高;“亲民”要求大学师生应当具备科学精神、公民素质,要有战略思维、世界眼光和担当意识。
大学要主动服务社会,转化知识、促进教育。
二者相辅相成,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止于至善”。
关键词:《大学》;大学之道;当代大学精神中图分类号:B222,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785(2012)01-0070-04 奥尔特加·加塞特曾说:“一个伟大的国家,一定有伟大的学校;同样没有伟大的学校,也就成不了伟大的国家。
”[1]47-48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兴衰成败。
在现代社会中,大学教育更是关乎国家、民族兴衰的重中之重。
霍尔丹勋爵有句名言:“大学是民族灵魂的反映。
”[2]2“一个真正能担负起世界责任的大国,仅仅有经济的崛起和强大是不够的,而只有在文化、精神气度上的原创性和海纳百川的胸怀,才会使我们更好地‘面对世界’。
”[3]但是,今天的大学在不同程度上正在逐渐丧失“追求崇高”和“勇于担当”的大学精神。
张大庆在《一个人的大学评估》中曾提到:“弗莱克斯勒的教育理念是大学应当成为知识创新的领袖,他强调:‘大学必须给予社会的不是社会想要的,而是社会必须要的东西。
’”[4]换句话说,“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
大学应不断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不是它的欲望”[2]3。
弗莱克斯勒的批评揭示了今天多数大学大学精神的沦丧:大学丧失了应有的品格,不但放弃了对社会的引领责任,反而逢迎社会,不断满足甚至进一步刺激社会的欲望。
在大学的发展历程和大学精神的培育过程中,虽然可能会有跳跃前进,但是绝对离不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优良传统。
“现代世界无论有多新,总是扎根于过去。
过去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
正是过去,诗人、科学家、思想家和各民族积累了社会的、政治的以及其他方面的真、美、知识与经验的宝藏。
只有蠢人才会忽视过去。
”[2]2而对于致力于建设有中国气派的大学的我们,尤其需要珍视优良的传统文化资源。
《大学》作为影响深远的“四书”中的一篇,对于我们今天培育大学精神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大学》之“大学”与大学精神诚然,作为“四书”之一的《大学》不是我们今天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大学。
但是,二者之间还是具有可沟通性和可借鉴性。
用“大学”来翻译“Univer-sity”也彰显了译者对两个词内在关联的把握。
《大学》开篇提出了“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戴礼记·保传》中说:“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 收稿日期:2011-09-13 作者简介:秦国杨(1978-),男,山东莒县人,内江师范学院讲师,哲学硕士。
总第148期秦国杨:“大学之道”对建构当代大学精神的意义之道。
”[5]1大学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所学内容也由“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变为了“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在注中朱熹更是直接点明“大学者,大人之学也”[5]3。
简而言之,“大学”是成就一个人为“大人”、“君子”而不是的“小人”的“学问”。
一般而言“大人”、“君子”在传统典籍中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道德品格高尚的人;一是作为在位的施政者。
以“大学问”培养的“大人”、“君子”理应具备此两层含义。
今天的大学毕业生也应该既具备崇高品格又胸怀抱负、勇于担当的品质。
作为“学问”的“大学”和作为教育机构的“大学”诚然不同,但是二者却有密切的关联性:“大学之道”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并非是并列关系。
就如《礼记·学记》中开篇说:“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明明德”和“亲民”并非截然两段,并不是说先“明明德”再“亲民”。
当然在理论上“明明德”具有优先性,但在具体的实际中“明明德”和“亲民”互相交叉、齐头并进。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在子贡与夫子的对话中,夫子称赞“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圣”,不仅仅是“仁”,又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暗责子贡言之过高,但是“近”在哪里?《周易·系辞传》中说:“近取诸身”,从自身体认德性,发明自身的明德即“明明德”。
联系大学精神,我们可以说:《大学》之“明明德”,启示今天中国的大学应该继续接续优良的道德传统,在教学和科研中追求崇高:追求道德的崇高、追求知识的崇高;《大学》之“亲民”,启示我们今天的大学师生应当具备科学精神、公民素质,要有战略思维、世界眼光和担当意识。
大学应该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发挥知识转化、促进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职能。
二、《大学》之“明明德”对建构当代大学精神的意义《大学》之“明明德”,在大学精神中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大学师生对“崇高”的追求。
既包括追求道德的崇高也包括追求知识的崇高。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虚化浮躁的社会,但是“在哪里能够理论联系事实,在哪里能够传授真理而不顾是否受到欢迎,在哪里能够培养和探究和讲授真理的人,在哪里根据我们的意愿改造世界的任务可以尽可能地赋予有意识、有目的和不考虑自身后果的思想者呢?人类的智慧至今尚未设计出任何可与大学相比的机构”[2]10。
大学作为一方净土当然不是远离社会,但是大学应该与社会保持距离。
大学应当引领社会而不是随波逐流、推波助澜。
对于大学教师而言,这种崇高的追求同时也是一种坚守。
今天的功利时代大学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金钱的、名利的等等。
1789年,在歌德的推荐下,席勒出任耶拿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无薪)。
这一举动在当今功利时代近乎难以想象。
但是席勒做到了。
在就职演说中,席勒提出了针锋相对的一组概念:“利禄之徒”(Brotgelehrter)与“哲学之士”(philosophischer Kopf)[3]。
(今天的每一位大学教师,作为一名学者都应该向自己提出这道选择题:我是“利禄之徒”(Brotgelehrter)还是“哲学之士”(phi-losophischer Kopf)?什么是学者?什么是“学者的使命”?费希特说:“学者就是人类的教养员。
”[6]332学者不但要“在一切文化方面都应当比其他阶层走在前面”,而且“应当代表他的时代可能达到的道德发展的最高水平”[6]333-334。
“提高整个人类道德风尚是每一个人的最终目标,不仅是整个社会的最终目标,而且也是学者在社会中全部工作的最终目标。
学者的职责就是永远树立这个最终目标,当他在社会上做一切事情时都要首选想到这个目标。
”[6]333我们作为教师的学者和以学者为标的的学生,都应时时反省:我是否符合一个学者的标准?我是否履行了我的使命?在回答了什么是学者,什么是“学者的使命”的问题后,费希特斩钉截铁地表态说:“我的本分就是把我这个时代和后代的教化工作担当起来:从我的工作中产生出未来各代人的道路,产生出各民族的世界史。
这些民族将来还会变化。
我的使命就是论证真理;我的生命和我的命运都微不足道;但我的生命的影响却无限伟大。
我是真理的献身者;我为它服务;我必须为它承担一切,敢说敢做,忍受痛苦。
要是我为真理而受到迫害,遭到仇视,要是我为真理而死于职守,我这样做又有什么特别的呢?我所做的不是我完全应当做的吗?”[6]334费希特的表态理应成为所有大学教师、学者的表态。
急功近利成就不了伟大的国家,成就不了伟大的民族,成就不了伟大的大学,培养不出有教养的学生。
·17·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第27卷第1期对于学生追求道德的崇高和知识的崇高,二十世纪前期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就明确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
入法学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宗旨既定,自趋正轨。
”[7]163此为追求知识之崇高。
学习知识自可谋生,但不仅仅只是为谋生,知识不是手段,知识即是目的。
至少在大学中当有此信念。
蔡元培又说:“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
诸君肄业大学,当能束身自爱。
然国家之兴替,视风俗之厚薄。
流俗如此,前途何堪设想。
故必有卓绝之士,力矫颓俗。
”所以“诸君为大学生,地位甚高,肩此责任,责无旁贷。
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7]164此为蔡元培先生,倡导北大学子追求道德高尚的号召。
然而如何成就大学生为道德高尚的人,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蔡元培先生给出的药方是,学习实践中国伦理学[8];罗伯特·M·赫钦斯给出的药方是读经典名著,以防止有学问无教养的大学生的产生[9]。
但是二者同时把目光投向了优良传统却是毋庸置疑的,也为我们今天的探索提供了导向。
就追求道德和知识的崇高而言,真正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包括大学教师和毕业的大学生,他应该是道德高尚、思维严密、知识丰富,具有批判精神的人,这样的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可听任其自行其是,因为他的意志自由、思想独立,他会对自身的行为和思想负责,此即是传统意义上的所谓“成人”。
三、《大学》之“亲民”对建构当代大学精神的意义《大学》之“亲民”,在大学精神中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大学师生应当具备科学精神、公民素质,要有战略思维、世界眼光和担当意识。
大学应该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发挥知识转化、促进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职能。
大学虽然要与社会保持距离,但是不能脱离社会。
大学需要服务社会。
我们的大学教师和大学生都应当要有这种自觉的意识。
《大学》之“亲民”,一作“亲民”,程颐、朱熹等主张;一作“新民”,王守仁等的主张。
但是无论是“亲民”还是“新民”,都意味着大学需要与社会、与民众发生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