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养生浅谈(论文)

心理养生浅谈(论文)

调养心灵健康,造就身体健康------浅谈现代养生新概念之心理养生摘要: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物质越来越丰富,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也急剧上升。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心理健康,注重心理养生。

本文从实际出发,就心理养生这一健康养生新概念作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健康现代养生心理养生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健康成为了现代社会人人追求的共同目标。

什么是健康呢?健康(health)一词源于1000年英国盎格鲁撒克逊族,其词义为:安全,完美,结实。

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健康是:“无病、无残、无伤”。

现代意义上的“健康”,是一个具有强烈时代感的综合概念,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的健康是:“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完美状态。

”也就是说,现代意义上的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没有不舒服,也不是仅仅指体格健壮,它分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人际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这么四个层次。

现代健康是这四个层次的良好和完满状态,这就好比一层层向上的金字塔,是全方位的概念。

可以看到,从躯体到心理的健康,一个层次比一个层次高,一个人心灵高尚,心理就平衡;心理一平衡,生理就稳定;生理稳定了,病理就不发生,即使发生也好得快。

可以说,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而社会适应性取决于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状况。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要有强壮的体魄,以抵御各种疾病的侵蚀,还应具有健全的精神状态心理平衡和调节能力,以应付各种不良的心理刺激,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维持身心功能的协调、稳定、和谐地发展。

才能随时驱除各种不良的心理状态,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知识经济对现代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

可以说,人类已进入情绪负重的非常时代。

60%~80%的现代疾病,都是由各种压力、烦恼等心灵问题造成的。

有学者断言:随着中国社会变革的不断推进,人们面临的心理问题对自身生存的威胁,将远远大于一直困扰人们的生理疾病。

身体再好,心态不好,还是病人。

健康不是医生的恩赐,不能单纯依靠运动和保健品来获得,而要我们自己去创造。

必须具有身心合一的健康观,通过调养心灵的健康,来造就身体的健康。

养生的核心是“养心”,养身是术,养心是道,因此,心理养生必将成为现代人追求的健康新方式。

所谓心理养生,就是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达到形神高度统一,以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来提高健康水平,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人类心理活动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人的心理活动,中医学将其统称为情志,或叫做情绪,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映。

情志养生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理卫生保健,却深刻得多。

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七情)。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说明这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忧)、(惊)恐为代表,称为“五志”。

传统中医学认为,人的情绪体验,都和内脏反应紧密相连,当情绪发生变化时,会直接损伤内脏,对人的健康影响最大,严重危害人的身体。

而现代医学研究结果也表明,情绪的变化能直接影响人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不良的情绪状态,会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不良的后果。

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早就指出“一切顽固沉重的忧郁和焦虑,足以给疾病大开方便之门。

”过度的、强烈的或长期性的情志刺激,会使情绪失控从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烦闷、懊悔、愤恨、焦虑、忧伤等等不良情绪是产生疾患的内在因素。

持久或过度地沉浸在这些不良情绪中,就会使机体能量耗竭,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导致免疫功能低下,使机体衰老进程加快,从而各种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使肿瘤的发生率上升。

《养性延命录》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

所谓“喜怒不节则伤脏”,中医理论《黄帝内经〃素问》里就有“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忧伤肺,恐伤肾”的说法。

在临床医学上,过度的情绪反应并非是一情只伤一固定脏腑,既可一情伤几脏,又可几情伤一脏。

1、喜则气缓。

包括缓和紧张情绪与心气涣散两个方面。

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

心主神,人如果过分激动,不能控制好情绪等就会伤到心,具体表现为心神不宁、心慌、睡眠不安、消瘦、毛发枯悸、憔悴无精神等。

许多心脏病人,往往就是过分激动,导致心肌梗死发作。

如小说《隋唐演义》里说了一位唐朝大将程咬金,就是因战争胜利而过分高兴笑死的。

2、怒则气上。

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并走于上。

临床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至于昏厥卒倒。

肝主魂,人生气发怒、抑郁、悲哀会伤及肝脏,引起肝郁气滞,魂不内守,失眠、心烦、头痛、造成胁肋区疼痛,筋骨失养。

常见的病征表现为肝炎,关节炎,抑郁症、精神病、失眠等。

如《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就是被诸葛亮激怒,怒气伤肝而亡。

3、忧、思则气结。

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导致气机郁结。

古人认为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不但耗伤心神,也会影响脾胃,气机郁结阻滞,脾的运化无力,胃的腐熟失职,便会出现纳差、脘腹胀满,便溏等。

过度忧愁会引起脾运化水湿障碍,胃的消化功能不好,人就会食欲差,胃胀、浮肿、面色差、糖尿病等。

关于这一点老百姓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可以见到,人一忧愁了就不想吃饭。

4、悲、思则气消。

是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

悲伤肺,长期悲伤、思虑过度,性格过于内向,就会伤及肺引起咳嗽、气喘、面部长痘等。

如小说《红楼梦》里所写的林黛玉就是悲思过度使肺经阴阳平衡失调而伤了肺,抑郁咳血而早逝。

5、恐则气下。

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以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

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痠痿厥,遗精等症。

肾藏精,惊恐伤肾,人受惊吓恐惧后,肾不能藏精,人的记忆力、思维能力就下降,就会发生早衰、骨关节酸疼、腿脚软冷,夜尿多,生育能力下降等。

6、惊则气乱。

是指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六神无主。

情绪直接伤人引起各种疾病,同时当内脏因情绪伤害而劳损虚弱,人更容易受外界六淫的侵犯。

所以中医认为一个人的情绪修养是非常重要的,合理摄取营养,适当运动是养生,而情志养生才是更高境界的养生。

正如老百姓所说的,治病救人,治心才是最高境界的医生。

能达到治心水平的医生,能治国也。

所以古人有“不为良医,便为良相”之说。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养生关键在于养心(理),有很多疾病都是由心理引起的,一个人的情绪好坏对生命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而控制情绪的能力不同,对于人们的养生结果也会不同,因此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拥有健康的生命!由此看来,如何保持良好的情绪,就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心理状态,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评价人体健康的几大指标之一,有专家预计:心理养生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

这里的养心贵在一颗平常心,也就是好的心态,平衡的心理状态。

所以,我们说心理养生的关键在于心理平衡。

只要做到心理平衡,就是掌握了健康养生的金钥匙。

一个成熟的人会把握住自己快乐的金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

而正确对待和处理外界刺激,是保持心理平衡、维持身体健康的关键。

轻松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心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在我国长寿保健谚语中有很多是与心理保健有关的,如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笑口常开、青春常在;遇事不恼、长生不老等。

都是让我们放松心态,开怀欢笑。

面对生活中的浮沉和起落,尽量调节自己的情绪,平和自己的心态。

那么,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心理养生”呢?心理养生,最主要是做到“八戒”和“四要”心理养生“八戒”:一戒疑。

疑心病者,总以为别人在暗算自己,一言一行都得提防,因此坐立不安,经常失眠。

二戒妒。

妒忌别人的成就,不考虑怎样奋起猛追,却希望别人栽跟头。

三戒卑。

觉得自己处处不及旁人,在人前仿佛矮三分。

不喜欢和人共事,愈来愈孤僻脾,越来越古怪。

四戒傲。

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

周围的人对他敬而远之,他却自鸣得意。

生活空虚,无所寄托,缺少乐趣。

五戒躁。

容易发脾气,脸红脖子粗或吵或闹,甚至骂人、打人、毁坏物件,然后心理上得到一种莫名其妙的满足。

六戒愁。

整天生活在忧虑之中,愁容满面,心事重重。

七戒慎。

时时提心吊胆,怕说错活,怕做错事,怕得罪人。

八戒悲。

一生当中,一些不幸的事常常浮现在眼前,不觉悲从中来。

心理养生四要素:一要善:即善良。

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

心存善良,就会以他人之乐为乐,乐于扶贫帮困。

助人的过程可以净化心灵,升华人格,助人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你帮助了别人,你的心灵得到愉悦,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心存善良,就会与人为善,乐于友好相处,心中就常有愉悦之感;心存善良,就会光明磊落,乐于对人敞开心扉,心中就常有轻松之感。

总之,心存善良的人,会始终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至最佳状态,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若心存恶念,必将引起身体不良的变化。

所以,心存善良,不仅能使我们的精神愉悦,更能使我们的身心健康。

只有心地正直而善良的人才能因常养心养德而长寿;那些为了一己的功名利禄,不惜昧良心、使毒计妄图算计无辜者的恶人,因为其居心叵测,设阴谋、放暗箭、唯恐天下不乱,身心惶惶不可终日,无一刻安宁,这又怎能谈到养心、养德而延寿,因此《增广贤文》中曾总结了一句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助人之心不可无”,这是我们养心养德的至理名言。

由此可见,善良是人的基本素质和美德。

一个善念如万两黄金难求;一句善言如滋润心灵的甘露;一项善举如永恒的春天。

善良是做人的成本,是生命的原色,是人生的本能,是古往今来一个永恒的话题。

所以,我们说善良是心理养生不可缺少的高级营养素。

二要乐:即快乐。

乐观是心理养生的不老丹。

举世皆从愁里老,乐观才是长寿药。

在磕磕绊绊的人生旅途中,也许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挫折与坎坷。

境遇是改变不了的,唯一可改变的是我们自己,是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是我们自己的心情!人对社会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永远用乐观的、积极的态度看世界,另一种是用用悲观的消极的态度看世界,你若用积极的、乐观的态度看世界,这世界很美好,你如果用悲观消极的态度看世界,这世界很可怕。

快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有了乐观的心境,就能得到快乐的因子。

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尽可能的去想一些美好的事情,去寻找能让自己快乐的理由。

“笑一笑,十年少”,笑是最优美、最自然、最良好的自我保健运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