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阻止了司母戊大鼎迁往台湾【导视】:1948年淮海战役打响,为躲避战火,国民党南京行政院决定将大批大陆文物分三次迁往台湾。
在那兵荒马乱的时代,一批批珍贵文物是如何被运抵台湾的?这一路又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和风险?而当时在南京博物馆的青铜器中,有一件旷世珍品、被称为“国之重器”的司母戊大方鼎却侥幸没有被运走,而是留在了大陆。
究其原因,只因其太大、太重,事实果真如此吗?区区几百斤的大鼎就真的无法远距离运送吗?究竟是《谁阻止了司母戊大鼎迁往台湾》呢?本期《档案》即将为您讲述。
【短片】:1949年4月21日零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全线发起渡江战役。
当天,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第二天,国民党当局弃守南京,部署退却。
23日,代总统李宗仁撤离南京,国民政府发言人在何应钦公馆宣布撤离南京。
至此,国民党政府定都22年的首都南京,不到三天时间就被解放军解放。
当解放军部队攻入南京飞机场时,在一侧的角落里发现了一个体型巨大的木头箱子,箱子四周被装订的严严实实,这个大箱子里装的会是什么呢?【讲述人1】:(背景板)观众朋友,欢迎打开今天的《档案》。
当解放军现场拆开铁钉,打开木箱子一看,现场所有的人都愣住了。
这里面装的不是别的,正是1939年在安阳小屯出土的、有着“镇国之宝”美誉的、并且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
见此情景,解放军赶紧再将木头箱子原封不动地封好,小心翼翼将大鼎护送到了南京博物馆保存。
那么,这装订好的司母戊大鼎原本打算是要运往哪里的?它最终又为何会遗留在了南京机场呢?【短片】:1948年是中国近代史演进最为激烈的一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了,南京的人们再也坐不住了,四天之后,南京市鼓楼区的一所寻常院落当中,一个秘密会议正在召开。
参与人员有当时的行政院院长翁文灏、国民政府教育部政务次长兼故宫博物院理事会秘书杭立武、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所长傅斯年、教育部长朱家骅、外交部长王世杰、考古学家李济等8人。
会议气氛异常紧张,很快,八个人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为躲避战火,将故宫博物院抗战期间南迁的所有珍贵文物迅速迁往台湾。
在他们八个人当中,最早提出这个建议的是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政务次长、故宫博物院理事会理事杭立武。
杭立武,安徽滁县人。
1923年毕业于金陵大学,1929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受聘为中央大学政治系教授兼系主任。
1931年转任中英庚款董事会总干事。
抗战期间任国民参政会参议员、美国联合援华会会长。
1944年任教育部常务次长。
两年后调政务次长。
【主持人2】:(背景板)这是1950年杭立武在台湾撰写的一份报告,这份报告里面详细叙述了这次会议的决定,上面记录着首先抢运故宫600箱精品,并推举杭立武全权负责此次文物迁台的各项事宜。
很快,接替翁文灏行政院院长职务的孙科就签署了这份批准文物迁台的文件。
同时下拨了二千八百元金圆券,作为迁运费用。
事实上,这已经是杭立武第二次提出将文物转移的建议,早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之后,杭立武就表示,一旦日寇进入南京城,很有可能会染指这批无价国宝,应该将大批的文物国宝进行南迁至安全地带。
【短片】: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寇悍然发动芦沟桥事变,紧接着又在上海点燃战火,发动了八一三淞沪战役。
此时,故宫国宝大部份都集中于南京朝天宫,日本轰炸机已数度飞临南京上空投弹轰炸。
见此情景,杭立武紧急面见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张群,建议应将故宫国宝尽速后撤至安全地区。
张群拍了一封电报,向在杭州的蒋介石请示。
第二天,张群告诉杭立武,蒋介石已经批准,同时命令杭立武负责把南京的国宝迁运到大后方。
【讲述人3】:(带logo)当时由于正值抗战爆发初期,国家穷的连军用物资都很难找到交通工具运输,更别提这运送文物了,后来还是蒋介石亲批,才拨调了一个拉货车的火车皮,把一批存放在南京的古文物沿着津浦铁路,转陇海铁路运送到宝鸡,再用大卡车护送到四川。
而另外一批文物,则走水路,租用的是英商运输船,顺着长江运到汉口,再转运四川。
这些文物分别贮藏在四川的乐山、峨嵋和贵州安顺等地。
直到抗战胜利后,这些文物才从四川的存放地点陆续又运回南京。
【短片】:抗日战争胜利后,司母戊大方鼎历尽艰辛又回到了南京。
司母戊大方鼎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它不仅铸造工艺精湛,造型凝重结实,而且纹饰非常繁丽雄奇。
据说,1948年杭立武提出将文物迁往台湾时,众多宝鼎都被定为运送青铜器中的重中之重。
可这个有着“中国古代青铜器之王”美誉的大方鼎,却被留在了祖国大陆,这是什么原因呢?【讲述人4】:(无logo)1996年,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先登先生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参观访问。
李先生站在毛公鼎旁留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他说:“中国青铜器中有两件之最,毛公鼎是铭文最多的青铜器,现在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大方鼎是最大、最重的青铜器,现在保存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当年,国民党政府将大批珍贵的青铜器运到了台湾,可为什么没有把大方鼎带走呢?对于这一问题,有不少学者也曾经提出同样的疑问,而台北故宫博物院秦孝仪院长认为,原来啊,国民党政府本来是想把大方鼎运到台湾的,但是由于战事紧急,再加上大方鼎太大太重了,想运到船上必须用起重机才行,文物运台时间又很仓促,根本没有时间再找起重机,所以大方鼎也就没被运走,而是遗留在了南京机场。
【短片】:对于大鼎太大、太重而无法运送这样的结论,现在我们分析看来,不免有些牵强。
因为在杭立武、翁文灏等人秘密开会商议将文物迁台后不久,徐蚌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就再也支撑不住了,1948年12月21日,国民党海军中鼎号运输舰悄然驶进了南京下关码头,码头上700多个神秘的大箱子被摆放的整整齐齐,中鼎号此行就是要把这700多个大箱子秘密运往台湾北部的基隆港,这些箱子里装的,正是那次秘密会议上决定迁往台湾的第一批国宝。
这里面有来自五个机构的顶级国宝,其中包括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皇家收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安阳殷墟挖掘出土的文物、中央图书馆的宋元古籍以及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大批珍贵文物。
此外,60箱重要的外交档案和国际条约文本也随船前往,其中就有非常著名的《南京条约》。
【讲述人5】:(带logo)据了解,中鼎轮原本是一艘登陆艇,之后被改装成了运输舰,而且这是由蒋介石亲自下令调配来运送文物的。
第二天清晨,中鼎号装箱完毕,从南京的下关码头点火起航了。
看着远去的中鼎号,杭立武总算是送了一口气。
中鼎轮经历了四天的海上航行,于十二月二十六日,平安抵达台湾基隆港,第一批文物顺利运抵台湾。
但是,第二批文物运送起来就没有那么顺利了。
由于国共内战,军情紧急,国民党海军已经调不出多余的军舰再来协助运送故宫文物,迫于无奈,杭立武只好透过朋友的关系,向招商局洽租了一艘商船继续运送。
【短片】:这艘商船名为海沪轮,海沪轮在一九四九年一月三日驶抵下关码头,经过两天夜以继日装载货物,第二批文物全部上船运至台湾,包括全套文渊阁《四库全书》和离藻堂《四库全书荟要》,这批运走的青铜器和瓷器后来成了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
到了第三批运送文物图书,杭立武又向国民政府争取六十万元金圆券的运费。
可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商船也全部被军政机关征收。
杭立武只好再请军方帮忙,海军总司令桂永清指派海军运输舰昆仑舰,担负起第三批运送国宝的任务。
由此,从1948年12月22日至1949年2月22日,文物分三批运至台湾基隆,共计2972余箱。
【讲述人6】:(带logo)近3000箱的文物可以顺利被运往台湾,难道区区重达800多斤的司母戊鼎就真的无法依靠人力搬运到船上吗?就算是大鼎太大、太重,人力无法胜任,需要靠起重机来,对于时间仓促来不及找起重机的说法,也实在令人想不通。
我们来具体算一下三次运送文物的时间,从1948年11月10日起开始筹备文物迁台的计划,到1948年12月22日,第一批文物启程运往台湾,再到1949年2月底三批文物全部运抵台湾,这中间经历了将近三个半月的时间,难道在这三个半月运送过程中可以找到运输舰、可以借到商船,难道就没有时间找个起重机吗?还是因为司母戊大鼎根本就不受重视?被认为是可运可不运的文物呢?这种说法显然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蒋介石对司母戊鼎的重视当时应该是人尽皆知的呀。
【短片】:1939年3月,安阳县武官村农民从吴家柏树坟地挖掘出司母戊鼎。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安阳已被日寇侵占,武官村附近的机场就有日军驻扎。
由于司母戊鼎体积过大,不好藏匿,村民为了不使司母戊鼎落入日寇手中,几次异地,最后将司母戊鼎埋入吴家家宅地下,又以俗称“尿罐子”的另一古董搪塞了日寇,终于躲过一劫。
抗战胜利后,大鼎被重新挖出。
此时,安阳县政府的一位陈参议打探到了大鼎得下落,威逼吴家把大鼎上交政府。
司母戊鼎被送到政府后,摆放在县东街萧曹庙,也就是当时的安阳县古物保存所进行展出,一时间城内百姓争相参观,盛况空前。
【讲述人7】:(带logo)谁知啊,这消息传的很快,竟然传到了驻扎在新乡的国民党第31集团军司令官王仲廉的耳朵里,而咱们安阳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之所以能够到南京,正是因为这位司令官的一次巴结行为。
因为此时正值蒋介石60大寿在即,王仲廉作为蒋介石黄埔军校的学生,这个时候却在送什么礼物上犯了愁。
他想了许多点子,但都不满意,这个时候,有人给他提建议了,如果把殷墟出土的司母戊方鼎送去,校长应该会高兴的。
一语说在了王仲廉的心头上,他急忙带上护卫队,从司令部所在的新乡县北去安阳,把收藏在安阳县古物保存委员会所在地的司母戊方鼎“借”了出来,装上火车,武装押送直达南京,作为贺寿的礼物献给了蒋介石。
【短片】:不知为何,蒋介石并没有正面接受大鼎,但也没有原物退回,只是嘱咐下来由南京中央博物馆筹备处妥为收存。
即便如此,王仲廉就已经非常满足了,善于揣摩校长心理的他,知道自己送来的这件礼物很讨校长的欢心。
果不其然,两年之后的1948年5月29日,司母戊大方鼎在南京首次公开展览,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马衡陪同蒋介石与夫人宋美玲亲往展馆参观,并在鼎前留影纪念。
当天,蒋氏夫妇站在司母戊方鼎前的摄影新闻,占据了包括南京、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所有报纸的头版头条。
【主持人8】:(带logo)由此可见,说大鼎太大太重、时间仓促来不及运走以及不受重视三个原因而留在了大陆,这些说法显然是说不通的,那大鼎没有被运走最真实的原因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据我们了解,早在前几年,安阳考古站站长唐际根教授也曾因为这个问题专程到台湾故宫博物院进行调查,在台湾,他曾经看到过一本杭立武先生的回忆录,对于司母戊鼎留在大陆的原因,杭立武先生并没有明确说明原因,只是提到:“为阻止文物迁台,南京故宫博物院党员陶孟和发动群众,进行阻止,但行动失败。
司母戊大方鼎留在大陆。
”【短片】:陶孟和,原名履恭。
社会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