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司母戊铜鼎赏析

司母戊铜鼎赏析


耳侧以鱼纹为饰。 四只鼎足的纹饰 也匠心独具,在 三道弦纹之上各 施以兽面。 鼎身四面在方形 素面周围以饕餮 作为主要纹饰, 四面交接处,则 饰以扉棱,扉棱 之上为牛首,下 为饕餮。
司母戊铜鼎的提手文饰同样精美。两只龙虎张开巨口,含 着一个人头,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一般 鼎文 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现在却有 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将头伸入龙虎 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 的各种命令,完全是可能的:当时的贞人出场时都牵着两 头猛兽,在青铜器和甲骨文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
细节赏析
司母戊铜鼎鼎耳细部
司母戊铜鼎鼎铭细部
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
司母戊铜鼎赏析
概况:后母戊鼎或司母戊鼎, 概况:后母戊鼎或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 方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3世纪 方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 世纪 至公元前11世纪 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 世纪) 至公元前 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 因其腹部著有“后母戊”三字而得名, 因其腹部著有“后母戊”三字而得名,现藏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国家一级文物。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国家一级文物。司母戊大方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
厘米、 厘米、 厘米、 鼎,高133厘米、口长 厘米 口长110厘米、口宽 厘米、 厘米 口宽79厘米 千克, 重832.84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 千克 鼎腹长方形, 发现时仅剩一耳, (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 复制补上),上有虎噬人图案, ),上有虎噬人图案 复制补上),上有虎噬人图案,下有四根圆 柱形鼎足, 柱形鼎足,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 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器。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相关历史故事
ϒ 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吴培文家的农地中出土。司母戊鼎
发现后被古董商箫寅卿欲以20万大洋买下;但因鼎太重太大,移动困难, 其便要求村民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耳便锯不断,惟有作罢,并重 新埋下避免被其他人发现(该耳亦因为岁月而丢失)。 ϒ 另有说法,大鼎在出土时只有一只立耳,另一只丢失。挖出鼎的村民为了 便于运输,决定用钢锯锯鼎,但最后收效甚微,只锯开一个小口,只得作 罢。最后是用回填土的办法,用了3个晚上把大鼎挖出地面。大鼎刚出土恰 逢闻讯而来的日本人索要,当地村民为了防止大鼎被日本人抢走,村民将 大鼎重新掩埋起来。 ϒ 1946年司母戊鼎被重新掘出,原物先存于县政府处。同年十月底,为庆祝 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60寿辰,国民党第三十一集团军用专车把它运抵南京 作寿礼,蒋指示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并精心复制了一只鼎耳补齐。 ϒ 1948年5月29日,该鼎在南京首次公开展出,蒋亲临参观并在鼎前留影。 1949年国民政府离开大陆的时候将大批珍贵的[铜器运往台湾,由于战事紧 急,而司母戊鼎太重需要起重机吊装,当时无法找来起重机,只得留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转交中国历史博物馆 至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