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分工福利——构建人类理想社会的三大要素杨晓松摘要:本文从人类发展史上先贤哲人对理想世界、大同之世的渴望与探索出发,深入发掘他们思想中的精华,并结合近现代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构建理想社会的思想,分析并总结出他们对人类理想社会设计中最核心的三大要素是“和谐、分工、福利”,深入分析这三大要素的内涵、意义、作用和基本要求,得出这三大要素对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结论。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紧密联系现实条件下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建立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对我国现代化条件下和谐社会建设应着重解决的问题进行粗线条的分析,从四大方面提出自己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工作重点的认识,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理想社会和谐分工福利政治秩序性Abstract:The history of human development from the ancient sage philosophers of the ideal world, the who Datong desire starting with the exploration, and they explore in depth the essence, and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 utopian socialism, scientific socialism on an idealsociety's thinking, analysis and summed up their ideal society on human design of the three core elements of a "harmonious, division of labour and welfare." and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three major elements of the content, significance, role and the basic demands of these three elements come to our harmonious society is very important building conclus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analysis, the reality of conditions in close contact General Secretary Hu Jintao put forward a harmonious social objectives, the conditions of our modern building harmonious society should focus on resolving issues seem analysis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our own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for building awareness of the focus of the work, and given their own solutions.Key words:Ideal society Harmony Division Welfare Political Order人是社会动物,从进化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处在群居的生活当中。
在与自然斗争的岁月里,人类始终互相依存,互相扶助,为争取一个美好的生存和生活环境而共同努力。
回溯人类的演进史,深深的烙着集体和社会的印迹。
根据马克思的社会学说,人类集结而成的社会迄今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形态。
在各个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人类经历了一个彼此之间平等、自由至不平等、不自由至追求平等、自由的过程。
但无可否认的是,经历了最长期等级社会的人类,始终没有放弃隐于心中的“天下大同”的理想和谐社会之梦。
一、人类理想之梦缘于“原始和谐”(一)人类“原始和谐”情节的由来。
人类是一种本性追求平等和自由的动物,长久以来,人们一直为追求平等与自由而不懈的奋斗着。
追本朔源,这种追求平等和自由共同心理素质是在人类最初相对平等和自由的生活状态中形成的。
人类从动物进化为人,就开始了由树丛、山林等向平原的进军。
从简单直立到手脚彻底分工,人类完成了生命体意义上的进化。
从这时期起,人们就开始依据血缘、地缘结合成为一个个的“共同集体”,一起采集、狩猎,以搜取维持生命的基本食物。
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不会用火,不会磨制石器,所拥有的生产劳动工具就是天然的木棒,简单打制的石块等等。
因而,他们只能以采集和狩猎为获取食物的主要方式,虽然面对丰富的自然,狩猎成果却并不丰富。
也正是由于与自然斗争能力的低下,采集和狩猎所得仅仅能够满足“共同集体”成员的基本需要,甚至有时候联这一目的都无法达到。
无法生产出多余产品,就是得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为生存而共同斗争。
这也就使得人类对于彼此,对于集体的需要是最基本性的,头脑中没有等级的观念,压迫和剥削的观念。
也正是由于生活资料的极度匮乏,这一时期的人类,没有人与人在物质利益上的重大冲突,出现人类共同支配劳动所得,天然平等、自由的群体生活状态,人与人是和谐自如的。
这种原始和谐就是人类追求和谐梦想的原本。
(二)人类对和谐的破坏与再追求。
随着对生活的逐步适应,人类身体的进化更加完善,表现为大脑更加发达,身体更加强健。
火的使用,照亮了人类自我。
人类首先使用天然火,进而通过各种原始方针开始人工取火,从而能够吃上熟食,促进了人类身体和智力的进一步发育。
同时,随着经验的增加,人们在使用更加合适于采集和狩猎的木棒之外,又学会磨制锋利的石刀、石斧等石制生产、生活工具,尤其是更进一步的发明了弓箭。
对自然力的驾驭和使用,使采集和狩猎变得相对容易。
社会产品获得量日益增多。
与此同时,人类社会的组织也正在呈现出一种新的状态——氏族公社。
在氏族前期,人们以大家共同推选的氏族首领为社会组织的首脑,负责组织和协调公共事务。
他们不具有特权,是氏族成员的“公仆”,在社会产品的分配上也仅仅是一个协调者的角色,而不是占有者。
在氏族生活中,大家共同生产,平等地分配生活资料,平等的决定氏族事务。
人类的氏族组织仍然存在一种基本和谐状诚态。
但是在随着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氏族整体生产能力的提高,氏族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氏族事务渐渐由氏族首领和氏族长老们决断,人与人之间开始出现“政治”地位上的差别,进而在破坏着“原始的和谐”。
在氏族社会的后期,人类的生产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人类逐渐开始学会耕种和饲养,农业、畜牧业诞生并渐渐成为主要的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手工业也逐渐从农业中分离,人类生活质量得到质的飞跃。
生产力的飞跃,使人类获得的可分配生活资料大大增加,由零星剩余到出现了经常性剩余,社会产品相对丰富。
同时,这一时期,由于各种原因,氏族之间经常爆发冲突和战争,战胜者会将大量战败者变为奴隶。
于是,在如何保证平均分配产品,如何处置剩余产品和奴隶就成为一个重大问题。
这时候,氏族成员的首领及其他强势人群就通过各种途径,有意或无意的开始占有较多的剩余产品和奴隶。
长期在这种状况下,就产生了贫富的变化,人与人之间再也无法维持完全平等的关系,也同时衍生出了“政治”意义上的不平等。
到了氏族公社的晚期,和谐状态被彻底击碎,人类由此走上了不再和谐相处的“阶级社会”。
在历史的进程中,人类的社会组织形态先后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一系列的等级社会。
无一例外,在生产资料极少数人占有的状态下,社会出现两种力量的根本对立:一方面是统占者占有几乎全部的生产资料,掌握强大的国家机器,拥有绝对的政治优势,凌驾于他人之上,凭自我意志管理和规范社会。
而相对的是另一方面,被统治者几乎不拥有生产资料,缺少政治权力,无法与统治者构成平等的实体,无法真正自由表达意志,在社会中处于被压迫被统治的地位。
这种状况就使这两种社会力量始终处于一种冲突和对抗中,而最终的结果就是不断的暴政和此起彼伏的奴隶起义和农民战争。
整个人类社会处于极端的不和谐不稳定状态,人类失去了平等、自由的可能。
社会主义社会中消灭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消灭了等级制,但是并没有消除现实中的阶级、阶层差别,生产力远没有达到极大发达的程度,社会分工的不平等仍然存在,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妨害和谐的因素仍然很多,也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但是,正是由于这种对和谐状态的破坏,社会力量的冲突,使本来缘于自由、平等组织形态的人类开始不断的对抗强权暴政,不断地表达争取自由、平等的愿望,在阶级社会的桎梏中呐喊,希望突破不平等、不自由的社会形态,建立起平等、自由的理想世界。
二、和谐是理想社会的本质人类对于理想世界的概念是模糊的,但对于理想世界的的描绘又是生动具体的。
在人类对于理想社会的描述中,无论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孔子的“大同天下”还是莫尔的“乌托邦”、康柏内拉的“太阳城”以及的起义农民提出的平均主义构想,其核心无一例外的都是力图通过某种构建,达到一种会社会的和谐状态,所有的构想的最高价值都是“和谐”得以实现。
他们希望通过经济的平等保证政治的平等,消除社会成员间的差异,使社会各元素达到最合理的配置,从而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
(一)公有制、平均分配——保证和谐的物质前提。
和谐就要求人与人平等,平等的前提也要求经济地位上的无差别,或者说贫与富的差别不构成生存和发展导向上的最大障碍。
在生产力无法达到“高度发达”,无法在物质上保证“按需分配”的前提下,要想实现这种无差别,就只有使全社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归全社成员共同拥有,并采取平均分配的方式,使社会成员平等的享有生存和发展权(享受的权利则依赖于可分配产品的多少)。
中国的孔子在其名篇《礼记·礼运篇》中明确地指出了其“大同天下”思想的前提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论语·颜渊》)。
实质上,也就是明确指出了实现其理想社会构建的首要前提就是社会资源的“公有”。
这一思想并不缺乏继承者,中外历代农民起义领袖们也都表达了这种呐喊。
尤其是中国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更是明确提出并基本实践了“一切产品归圣库”[1],实行按人平均分配消费品的制度。
在西方,早在16世纪,托马斯"莫尔就指出“任何地方私有制存在,所有的人凭现金价值衡量所有的事物,那么,一个国家就难以有正义和繁荣”[2]。
康帕内拉也认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就好像一所培养罪恶的学校,培养出那么多的懒汉和恶棍,而理想的“太阳城”里,人们生活充满了幸福的愉快,人人都热爱公有制而蔑视私有财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