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1
炼字题:字义-结合句子分析-诗人情感
②、“戎马关山北,凭轩 涕泗流”所蕴含的复杂情 感。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 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 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 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 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 上北归无望,寄居在一只小船 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读诗
听读:字音和节奏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读诗
二二一、二一二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ch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tì sì
置身诗境
2、颈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 法?突出了岳阳楼的什么 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夸张地写出了岳阳楼高 耸入云的特点,想象奇特, 在云间“下榻”,在天上 “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 置身仙境的情景。
谢谢大家
首联: 昔闻洞庭水,
“昔闻”写从前对洞庭
湖光山色的仰慕,
今上岳阳楼。
“今上”交代时间, “岳阳楼”点明地点。
诗歌先写登楼所见,再写由此引起的身世 之感,亲朋音讯全无,自己一身病痛,惟剩一 条孤舟,然后由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 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 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 牵肠挂肚? 因而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 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 有无以报国的自悼。
迁移拓展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开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 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 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赋诗,使岳 阳楼更添一层神秘色彩。
思考
1、颔联的两句诗中,诗 眼分别是哪两个字?试结合 全诗作简要赏析。
滕王阁修成22年之后,即唐上元二年(675年),著 名青年文学家王勃应洪州都督阎伯屿之邀,登阁赴宴, 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秋日登洪州滕王阁饯别序》 (即《滕王阁序》),滕王阁从此名扬四海。(落霞 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位于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西岸的岳阳楼,北宋庆历四年(公元 1044年),大臣滕子京受排挤,被贬岳州后,重修了岳阳楼。 建成后,滕子京请当时的名臣、大文学家范仲淹写下了一篇脍 炙人口的《岳阳楼记》,其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 人之乐而乐”被中外广为传诵,亘古不衰。岳阳楼也与范仲淹 的这篇《岳阳楼记》一起声名远播。
老病有孤舟。
自己举目无亲,音 信不通,年老多病, 只能以孤舟为家。
2、颈联运用了什么艺术 手法?突出了岳阳楼的什么 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1、颔联的两句诗中,诗眼分 别是哪两个字?试结合全诗作简 要赏析。
“引”和“衔”。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途中的喜悦之情。 “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 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 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 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此联写人生暮年竟 有初登岳阳楼之喜 能登上岳阳楼观赏 洞庭湖的美景风光。 悦,。
颔联: 吴楚东南坼,
写景:
一“坼”一“浮”,把 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 乾坤日月浮。 比壮阔而又生动。
写出了洞庭湖怎样 的自然风景?请你 置身诗境,说说自 己的感受。
气势磅礴, 宏伟奇丽
表现了诗人热爱祖 国河山的情怀。
颈联: 亲朋无一字,
1、在吟诵中感知诗歌意象 及其特点 洞庭水、岳阳楼 吴楚、乾坤 孤舟 辽阔雄伟 开阔博大 孤单寂寞
2、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 境,描绘诗歌意象和画面
参考画面
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 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 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 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 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 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 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 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 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 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 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 我不禁涕泪交流。
品读感悟
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并赏析。 (字、手法、情感)
品诗
①、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最传神的两个字是?写出了洞 庭湖怎样的景色特点?
精字品析
坼:分裂,洞庭湖将吴、楚两地分开; 浮:漂浮,日月和星辰都漂浮在洞庭湖 上。这两个字用的极富动态感,化静为 动,自然贴切,使意境更加辽阔雄浑, 把洞庭湖浩翰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 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景色宏伟奇丽, 意境阔大。这两句彰显了诗人精神空间 的宏伟和辽阔
登 岳 阳 楼
杜 甫
江南有三大名楼,哪三大名楼?
黄鹤楼
滕王阁 岳阳楼
武汉市黄鹤楼在历史上就是文人墨客汇聚的场所,并留下很 多不朽名篇。唐代诗人崔颢的七律《黄鹤楼》“昔人已乘黄 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 江上使人愁。”将黄鹤楼的地理、环境、传说和楼的雄姿, 诉说得淋漓尽致,以至于唐代大诗人李白到此之后,想写诗 赞颂黄鹤楼,因看到了崔颢的佳作,不得不发出“眼前有景 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历代登楼赋诗者很多, 仅唐代就有崔颢、李白、王维、孟浩然、顾况、韩愈、刘禹 锡、白居易、杜牧等等。像李白所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 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 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全诗气势磅礴,情景交融,古往 今来一直被人们所称道。
身世之悲 家国之痛 忧国忧民
景
洞庭湖的广 阔无垠,烟 波浩淼与气 势磅礴。
情
孤独凄苦漂泊 忧国忧民
诗歌小结
本诗标题是《登岳阳楼》,但诗 歌并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 水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 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 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 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 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 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 博大深远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