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4 少年王冕一、教学目标:1.学会并规范书写本课5个生字,读准“闷得慌”、“载着”、“供他读书”等词句,掌握“闷、载、供”三个多音字,结合语境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试背第五自然段;能借助表示时间顺序的词句,理清文章的脉络,运用段意串连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
3.紧扣“弃学放牛”、“学画荷花”两件具体的事例,体会细节描写、对比衬托的写作方法,层层推进学生,多元感悟王冕孝敬母亲、勤奋刻苦、自强不息的美好人格。
4.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阅读名著、走进名人的好奇心,以开阔学生阅读的视野,积淀厚重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紧扣“弃学放牛”、“学画荷花”两件具体的事例,依托相关资料及对课文内容的拓展补白等形式,多元感悟少年王冕孝敬母亲、勤奋刻苦、自强不息的美好人格。
难点:课文比较长,如何删繁就简?怎么激发学生透过文字品出文字背后所蕴含情意,从而感悟王冕孝敬母亲、勤奋刻苦的美好品德。
【设计意图】纵观本单元,编者的意图显而易见,要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的阅读既要“博览”,又要学会筛选,要“去粗留精”。
进入第三学段后,随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逐步发展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较多具有个性化,因此教师除了继续加强“双基”教学外,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与文本展开深层次的对话,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体验,享受阅读的愉悦。
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对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让“语文味”充满整个课堂。
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读默结合,交流评价等形式了解学生独立识字、写字、读书及对课文内容初步掌握情况,以学定教。
2.在初读感知环节,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练习用段意串连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
3.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读画、想象、批注、交流、汇报等形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段,个性化地理解课文内容,深切感受王冕的孝敬母亲、勤奋刻苦、自强不息的美好人格。
4.借助小练笔及拓展阅读,深化对文本的体验,同时激发起学生阅读名著的欲望。
四、教与学的准备:教师:1.查看学生前置性学习单,了解学情。
2.制作《少年王冕》多媒体课件。
学生:完成前置性学习单(见附件),搜集王冕相关资料。
五、教学课时:2 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复习导入新课1.复习: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水浒传》中的精彩故事,认识了武艺高强、沉着应变的好汉林冲以及自以为是、傲慢无礼的洪教头。
那么作者是如何刻画出这样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来刻画的。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名人(板书):王冕2.交流王冕资料。
3. 总结板题:一个家境贫寒的放牛娃,怀着对生活的热爱,刻苦好学,成了画荷花的高手,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少年时的王冕。
(板书:少年)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刻画人物的方法,目的是为学生深入地学习文章提供一个方法指导,在精读中更好地理解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王冕的相关信息,把课外与课内进行有机整合,使我们的课变得“充实”“厚实”起来,更使王冕的人物形象凸现。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效果1.检查预习单中生词的认读情况指名读后齐读葱茏耽误晶莹贴补高手载着青翠欲滴高手孝敬明媚牵挂隔壁闷得慌争先恐后强调:(1)字音:“载”字在“载着”中读zài,另一个音读zǎi,如“三年五载”。
“闷”在“闷得慌”中读“mēn”,另一个音是“mèn”如“烦闷。
(2)字形:“隔壁”的“隔”字右下不要写成两横。
2. 检查学生课文朗读的正确、流利的程度。
(1)指生分段读课文,师生评价优缺点。
关注文中“供他读书、供你两顿饭”中“供”的正确读音。
(2)重点指导第5自然段的朗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的?交流表示时间的词语:“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到了十七八岁”2. 根据时间顺序进行分段,在朗读中引导概括大意。
一(1)王冕幼年由于父亲早亡,家境贫寒。
二(2~4)王冕体谅母亲的艰难,辍学给人家放牛。
三(5~6)王冕受雨后美景的感染和启发,奋发图强,刻苦学画,终有所成。
四(7)十七八岁时,王冕每日作画读诗,从此家境转机,不愁衣食。
3.练习用段意串连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讲述了少年王冕家境贫寒,从小替人家放牛,但仍不忘读书学习。
他善于观察大自然的美好事物,刻苦学画,终于成为“画荷花的高手”,家境也逐渐好转。
)4.少年王冕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相机板书:孝敬母亲勤奋好学5.少年王冕孝敬母亲、勤奋好学的品质主要通过文中的哪两件事表现出来的?(板书:弃学放牛学画荷花)【设计理念】通过预习单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新词的效果,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中,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了解事件的梗概,这些环节充分落实了《新课标》第三学段中对识字与写字教学的要求“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及阅读教学的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等,说出自己的感受。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四)学习“弃学放牛”----- 感受王冕的孝心和好学之心。
1.自读学习。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读课文描写少年王冕“弃学放牛”的2—4小节,想想从中哪些词句中感受到少年王冕的孝敬母亲、勤奋好学的品质?并在关键词句旁用词语、短句写下批注。
2.学生轻声读文,品词析句,教师巡视指导,掌握学情。
3.交流感受。
预设:(1)出示: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
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自由读,谈谈对这句话的感受。
---讨论:王冕是不是真的不想在学堂里读书了?(引导学生谈观点,摆证据。
)(2)出示:一天母亲把他叫到面前,说:“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
这几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针线活儿挣的这点钱,实在供不起你读书。
如今只好让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
”---指名读这段话,其他同学思考:从母亲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你能把母亲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吗?(指生读母亲的话,师相机评价。
)---从母亲的话中,你读懂王冕做这个决定的原因了吗?(是为了安慰母亲)如果请你们来当一回王冕,你会用什么样的语气跟母亲说?---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母子对话。
(3)出示:从此,王冕白天在秦家放牛,晚上回家陪伴母亲。
遇上秦家……他总舍不得吃……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预设:---“陪伴”----白天放牛可能很累,晚上需要早点休息,可他却去陪伴母亲。
你知道王冕是怎么陪伴母亲的吗?(说说话聊聊天、帮助做做针线活或者家务……)---两个“舍不得”:一是舍不得吃腌鱼腊肉,都留给母亲(看出孝敬母亲);二是舍不得花一分点心钱,都是为买书学习(看出勤奋学习)。
---指导朗读。
4.总结学法:解读人物的精神品质,我们就要紧扣人物的一言一行,抓住细节展开想象,读到人物的心里去。
【设计意图】在新课程理念下,生本的最终目标可以说是先学后教,让学生先自主学习课文的2-4自然节,标注自己的感悟,体会王冕“弃学放牛”感知其孝心及好学之心,这也是实现自主互动课堂的前提和标志,这样通过引领学生抓重点词句进行默读、分角色等多种形式品读,感知人物精神品质,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这一方法,努力实现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让语文课堂彰显出“语文味”。
第二课时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过渡:上节课,我们通过品读“弃学放牛”这件事感悟到了王冕的孝心和好学之心,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再一次走进课文,深入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中去细细体会,进一步去认识那个孝敬母亲,勤奋好学的王冕吧!(五)学习“学画荷花”-----深悟王冕的孝心和好学之心。
1.自读学习同学们,请用上节课学的方法,自由默读课文描写少年王冕“学画荷花”的5、6两小节课文,想想从中哪些词句中感受到少年王冕的孝敬母亲、勤奋好学的品质?2.交流感受预设:(1)出示:“自此以后,王冕就把攒下来的钱托人到城里买些颜料,学着画荷花。
起初画得不好,三个月之后,便大有长进,那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都争先恐后来买他的画。
”---学生自由读,谈感受。
---引导学生抓住“没有一处不像真的”、“争先恐后”谈体会。
---拓展想象:王冕的荷花画得这样栩栩如生,你知道在这三个月里付出了多大的辛苦吗?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到王冕画画的场景里去看一看。
出示课件:起初画得不好,可王冕不___________,他每天来到池塘边______________;烈日炎炎下___________;狂风暴雨中他____________……就这样,_________,画掉了许多纸,三个月之后,便大有长进。
---生思考,想象说话,教师相机评价。
过渡:由于王冕的勤奋刻苦,后来成为画荷花的高手。
当初,是什么原因,让他产生画荷花的念头呢?(雨后的美景)(2)出示:“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
阳光透出来了……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
”---读了这段文字,你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概括一下你的感受吗?美不胜收,心旷神怡,绚丽多彩,生机勃勃,赏心悦目……---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荷花的美?(学生抓重点词、句谈感受)---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这段文字。
师:是啊,从你们的朗读声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一池美丽的荷花,你们想看一看吗?(出示课件:美丽的荷花图)由此,你想到了哪些描写或赞美荷花的诗句呢?(生交流后出示)《晓出净慈寺》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池上》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爱莲说》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生再读并积累在摘抄本上)(3)学习写作方法雨后的景色实在美丽,默读这一段,思考作者用了什么办法把雨后的景色写得这样美丽?预设:---用词准确。
抓住“镶”、“透”、“洗”理解词语的准确运用。
---按一定顺序。
引导学生找出“天空中——山上——山下——湖里”总结叙述顺序是:从高到低,从远到近。
(4)练习背诵。
同学们,这么美丽的荷花,这么优美的语言,同学们想不想铭记在我们的心中?下面,让我们一边体会着这些写作方法的魅力,一边将这美景快速地记在心里吧!出示: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 )云边上镶着( )云。
阳光()来了,照得湖水( )。
山上( )一块, ( )一块;山下树木葱茏,( ) 。
树枝像水()一般, ( )得尤其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