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园数学领域教育关键经验

幼儿园数学领域教育关键经验

1 / 13案例分析(根据几个不同案例进行分部分分析)一、关键经验1、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和比较物体的量,会正确运用相应词汇表示比较结果2、寻找和描述物体的量(最X、最X;一样X)3、结合进行量的排序练习4、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二、关键经验入手——诊断教师制定的核心目标活动目标1、学习按照物体的特征进行层级分类2、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3、乐意与同伴合作交流探索过程和结果,体验分类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分析目标1:学习——是过程,要落在行为的目标;按照物体的特征进行层级分类——没有分解目标,是活动名称在这里填空目标2: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偏空泛目标3:乐意与同伴合作交流探索过程和结果——何为探索?修改1、仔细观察物体的特征,能按照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等不同特征进行多级次的分类2、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分类理由活动目标1、感知6以内的数量,认识数字6,知道6的形成2、能通过操作、目测等正确感知6以内的数量,并用语言表述自己动手操作的结果分析2 / 13目标1:感知6以内的数量——属于复习活动的目标目标2:能通过操作、目测等正确感知6以内的数量——不是操作、而是点数;用目测方法对于中班上期的幼儿还是比较难的。

并用语言表述自己动手操作的结果活动,不需要表述过程或结果。

修改1、能手口一致地点数6的实物,认识数字6,理解数的实际意义案例3xx数学活动:感知6以内的序数分析学习序数不必像基数数学一样逐个数的教,而是采集集中分段教学一般分成两段——第一阶段:学习5以内的序数可安排在xx进行认识5以内的序数(一)认识5以内的序数(二)第二阶段:学习10以内的序数中班数学活动:认识5以内的序数(一)活动的核心目标——1、区分基数和序数。

理解序数的含义,能用序数词(如第一、第二等)正确表示5以内物体排列的次序2、能根据参照物的不同(从左到右、从右到左),判定某一物体所处的位置3 / 13中班数学活动:认识5以内的序数(二)活动的核心目标——1、进一步理解序数的含义,初步理解物体排列的位置因起始方向的变化而不同2、学会看箭头标志从不同方向(如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等)判定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大班数学活动:认识10以内的序数活动的核心目标:1、会用序数词第1~第10表述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理解物体排列的位置因起始方向的变化而不同2、在学会单维判定物体排列次序的基础上,会二维(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或从右到左、从下到上等)判定物体的位置活动目标1、认识梯形,初步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并能不受其他干扰正确辨认梯形2、激发学习图形的兴趣,提高观察、比较、动手的能力目标1认识梯形——没有分解,属于活动名称能不受其他干扰正确辨认梯形——不受什么干扰?颜色、大小,达到形的守恒?活动目标1、在操作和游戏中感知和比较物体的高矮2、发展观察和比较能力修订1、区分高矮不同的物体,能正确运用“高”、“矮”词汇表示比较的结果2、知道比较高矮的要求,初步理解高矮的相对性4 / 133、能按物体的高矮的差异,进行排列三、从核心目标入手——分析教师设计的活动过程关键要点兴趣导入——紧扣课程内容新知学习——达成活动目标操作巩固——关注不同层次练习提升——体现逐步发展(一)兴趣导入——紧扣课程内容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数学的抽象性特点幼儿注意力的特点层级分类一、利用图形娃娃,激发幼儿兴趣出示图形娃娃,引导幼儿发现图形娃娃有哪些图形组成(如果是几何图形的学习或形状分类;可这样导入,进行图形的复习。

)修改一、出示花片,引导幼儿发现花片的不同特征师:这些花片有什么地方不一样?活动过程一、以叮当猫过生日引出主题,复习55 / 13师:今天叮当猫过生日啦,你知道它几岁了吗?引导幼儿点数生日蜡烛案例3xx数学活动:感知6以内的序数活动过程(一)小动物排队1、数动物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些小动物,看他们排着队来了,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一共有几只小动物?活动过程一、创设情境图形宝宝来做客,复习已认识的图形一、教师出示图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椭圆形,帮助幼儿复习已认识的图形(紧扣本次活动内容导入,复习图形体现由已知到未知)活动过程(一)、教师和幼儿一起玩“高人矮人”的游戏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1、师:小朋友,老师和你们玩过“高人矮人”的游戏,当老师说高人,你们就踮起脚尖走,当老师说矮人,你们就蹲下来走。

2、xx共同游戏进入教室分析活动案例中的“高人矮人”的游戏,教师没有引导幼儿进行量的比较相关词汇的表述,而是由教师直接说出了“高”和“矮”。

在量的比较的教育中,活动目标的重点首先要落在相关的量的比较词汇表述上。

三四岁幼儿对量的词汇掌握比较贫乏,从而造成对量的表述有一定的难度,往往会用“大”或“小”这两个词汇作为通用词。

修订6 / 13(一)请两个又将明显高矮差别的幼儿进行比较,让幼儿运用觉观察比较并正确运用“高”、“矮”词汇表示比较的结果。

师:小明和小红比怎么样?(引导幼儿说出小明高,小红矮)四、认知学习——达成活动目标第一次分类1、引导幼儿自由选择分类标准(大小、形状、颜色)师:如果要对这些花片进行分类,分成两份,可以怎么分?2、鼓励幼儿说一说分类理由。

3、引导幼儿比较类和子类的关系。

第二次分类1、引导幼儿再次讨论分类标准师:如果要对这些花片进行分类,分成两份,可以怎么分?2、幼儿再次操作,教师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对花片进行分类。

3、鼓励幼儿大胆交流分类方法(图花片)案例2中班数学活动:认识6二、情景游戏《小动物送礼物》,认识数学6,理解6的实际含义。

1、情景一:大象送来生日礼物师出示5个糖果,让幼儿从左导游进行点数,并说出总数。

说一说:5个糖果可以用数字5表示。

教师的点数不规范数字卡片排列不规范7 / 13(图5个苹果6个梨子)(图5个小花6只蝴蝶)2、情景第二:xx也送来生日礼物(1)师出示5个书包贴绒——对应摆放好,让幼判断书包和糖果一样多。

(2)师又出示1个书包,让幼儿直观地了解6是在5添上1的基础上形成的。

(3)说一说6个书包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数字6像什么?分析:教师不停地问:数字6像什么?幼儿:口哨;汤匙;凳子;摇椅;鼻子;大肚子妈妈……3、情景三:舔礼物,进一步理解6的形成、判断6以内的数。

请小朋友从盒子里找出食物数量是6(6)的卡片送给叮当猫,让幼儿将数量5的礼物添一添的方法变成数字6。

再用完整的语句描述“5添上1就是6”此环节比较多余,可以考虑为下一个环节整合。

不要拘泥于——将数字5的礼物添一添的方法变成数量6,并用完整的语言描述“5添上1就是6”,这是等于另一个活动——6。

4、请小朋友说说6还可以代表什么,并用正确的量词表示,知道数字6可以表示所有的数量6的东西。

教师提问:生活中有什么可以用数字6来表示?幼儿:6个黑板;6个小竹筐;6栋房子;6只鸭子;6台电视机可改成——教师投放5的实物和6的实物,让幼儿去取实物是6的物体,让幼儿表述自己取的是什么,如我取的是6辆小汽车;我取的是6块积木等。

教师小结:6辆玩具小汽车6快积木都是可以用6来表示,凡是数量6的东西都可以用数字6来表示。

案例38 / 13中班数学活动:感知6以内的序数活动过程(一)小动物排队2.用序数词第几说出每只小动物的排队位置。

我们现在从左往右开始数,谁排在第1?谁排在第2?谁排在第4?谁排在第5?谁排在第6?教书随意说出一只小动物,让幼儿说出小动物的排列顺序。

分析1幼儿对序数词的掌握序数数学的重点活动案例中教师提问:“我们现在从左往右开始数,谁排在谁排在第1?谁排在第2?谁排在第4?谁排在第5?这样的提问是由教师直接说出了序数词,忽略了让幼儿“会用序数词(如第一、第二等)正确表述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的目标的达成,没有把握活动的重点。

修改可以采用“小动物排队”的形式,提问幼儿:“XX排在哪里?”,关注幼儿是否能用第一,第二等序数词进行表述,而不能提问“XX 排在第几个?”当幼儿能较好地掌握序数词后,教师的提问可以变换角度,如“排在第1个的是什么动物?”。

分析2没有向幼儿直观地说明判定物体位置的方向教师注意向幼儿说明判定物体位置的方向,如“我们现在从左往右开始数,谁排在第1”。

但教师这里的“从左往右开始数”指导语,对中班幼儿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因为中班幼儿对左右空间方位(图:分析2)困难。

修改教师要学会运用手势、实物标记或箭头标志等辅助指导语“从这里数过去,排在第一的是什么动物”,这样可以让幼儿直观形象地理解“从左往右开始数”或9 / 13“从右往左开始数”,如用实物标记(如从星星开始往月亮数)或箭头标记(→或←)表示从哪里数起。

3.变换小动物排列的方向,进一步感知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我们现在换个方向,从右往左数,这个时候谁排在第1?让幼儿依次说出其它小动物的排列顺序。

4.教师小结:同样的位置从不同的方向数,得出的结果也不同。

三、认识梯形,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

1.出示梯形,引导幼儿说出梯形的名称,初步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

教师:这是什么图形?(梯形)你们怎么知道这是梯形?梯形和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有点像?(正方形、长方形)2.通过比较,进一步感知梯形的特征。

A:引导幼儿比较梯形和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异同点。

B:教师总结梯形的特征。

3.出示各种图形,引导幼儿能不受其他干扰正确辨认梯形。

(二)“有趣的展览会”,学习比较高矮。

1.教师:“在桌子上有很多东西,有的高有的矮,请小朋友选两样东西比看什么高什么矮。

”2.幼儿进行自选材料进行比较。

3.引导幼儿交流:刚才你选的是什么?你是怎么比的?A幼儿说:我选的是两个小人。

教师:你是怎么比的?10 / 13设置情境,让幼儿知道比较高矮时,被比较的物体应站(放)在同一个水平面上。

1.请小红让在积木或椅子上,提问幼儿:现在是谁高谁矮?2.教师小结:比高矮要站在一样平的地方,不能有的站在地上,有的站在(椅子)上。

四、操作巩固——关注不同材料复习巩固1.一组幼儿根据几何图形的特征进行二级分类。

2.一组幼儿根据几何图形的特征进行三级分类。

材料投放有问题,没有体现多样性、丰富性,没有贴近儿童的生活材料第一组练习,让幼儿画,浪费时间,重复上面的练习,没有提升分组自选活动:《我们也来送礼物》,巩固对6以内数的认识。

介绍材料第一组:提供操作卡、实物卡、数字卡,让幼儿“按数取物”。

第二组:提供操作卡和印章,让幼儿“按数盖章”。

第三组:提供操作卡和记号笔,让幼儿“数物连线”。

第四组:提供操作卡和数字卡片。

让幼儿“看图识数”。

分析好——分成四组,活动内容不同,考虑到一定的难度差异。

不足——分组材料太单一,四组都是作业单,可以有实物的操作,这样一方面既可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又体现从具体到抽象的层次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