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哲第一章

马哲第一章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一)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 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 (二)从实践出发去பைடு நூலகம்解社 会生活的本质
1. 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活动的最重要形式, 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最根本方式。 实践的观点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 实践的基本特征
• (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
当作独立于人以外的概念加以追问的学问 。
c.黑格尔之后的现当代哲学家 ——讲人与世界相互关系
的生活世界的意义的学问 。
哲学不是世 界之外的遐 想,而是现
世的智慧。
—马克思
哲学与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 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
四伯乐相马的 漫画反映什么道 理? 世界观、方法论 世界观 方法论
• 第一,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 是一个,不是两个或多个。 • 第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不是精神。 • 第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 统一,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3. 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按照其固有 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 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 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 主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 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 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 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 观精神的显现。中国宋明时期的心学所谓的“心 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的所谓“存在就是被 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就是有代 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观点。
展。唯物辩证法用发展
的观点来说明世界的这
种存在状态。
•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 根本规律
N
S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 心
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 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它是贯穿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是 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它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方 法。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实践基本形式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科学实验
(1)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2)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外交
农民起义
商贸洽谈
(3)
科学实验
农民起义
1.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 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社 会 生 活 在 本 质 上 是 实 践 的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唯物主义可知论
可知论 思维和存在有没 有同一性的问题 不可知论 不彻底的不可知论
唯心主义可知论
彻底的不可知论
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意义
首先,哲学基本 问题是人们在实际活动 中的基本问题
其次,对哲学基本问题 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 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联系的观点
世 界 是 怎 样 的 问 题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 界的一部分。
第二,人们谋求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 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 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 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论证 坚持的基本原则
黑 格尔
费 尔 巴 哈
神是否创造世界, 即神对世界的关系如 何,这个问题其实就 是关于精神对感性、 一般或抽象对实在、 类对个体的关系如何 的问题……这个问题 是属于人类认识和哲 学上最重要又最困难 的问题之一,整个哲 学史其实只在这个问 题周围绕圈子。
全部哲学, 特别是近代 哲学的重大 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问 题。
多样性
直接联系、 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 内部联系、 间接联系 非本质联系 偶然联系 外部联系
科学家洛伦兹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南美洲亚马 逊河振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引起龙卷风。”这种“蝴 蝶效应”的说法( ) A.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B.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C.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D.说明了一种事物、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中 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蕴涵联系原理的成语、俗语、古诗。
见 杯 水 之 冰 而 知 天 下 之 寒
城 门 失 火 , 殃 及 池 鱼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种 瓜 得 瓜 种 豆 得 豆 岁寒 然后 知松 柏之 后调 也。
——杜甫 《春望》
一 叶 知 秋
人 自 轻 者 人 恒 轻 之
人 自 重 者 人 恒 重 之
近 朱 者 赤 , 近 墨 者 黑
(一) 事 物 的 普 遍 联 系
涵义:是事物之间以 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 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和相互制约。
整个世界是
一个相互联
系的统一体
特点:客观性、 普遍性、 多样性。
联系是客观的
是具体的、有 条件的,而不是 主观臆造的 自然界、人 类社会、思维 相互联系
联系是普遍的
联系是多样的
不是单一的
工业依赖农业提供粮食、原材料和市场等,农 业又依赖工业提供化肥、农药、机器和日用品
•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 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具有不可逆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特点是三维性 。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 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 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 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 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相对时空观
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
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人人都有,但这些 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往往是零散、朴素、 反映了世界观、 方法论(立场、 缺乏理论的论证, 哲学既是世界观 观点)不同,得 也就是非科学的。 又是方法论
出的结论就 不同。
(思维与存在 的对立)是哲 学的起点,这 个起点构成哲 学的全部意义。
恩 格 斯
思 维 和 存 在 的 关 系 问 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 为第一性的问题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思维和存在有没 有同一性的问题
不可知论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朴素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思维和存在何者 为第一性的问题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与 历史唯物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辩证法
发展的观点
承认矛盾
孤立的观点
形而上学
静止的观点 否认矛盾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 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泰勒斯 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泰 勒 斯
“原子论”的代表德谟克利特认为, 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德谟克利特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 认为万物是由木、火、 土、金、水五种元素 构成的。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 的哲学范畴
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 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 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 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 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凡物质都是运动着 的物质,世界上没 有不运动的绝对静 止的物质存在。设 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就是机械的形而上 学唯物论。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 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 已。”就是说,意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能动 反映。
东汉人王符说: “龙有九似, 头似驼、角似 鹿、眼似兔、 耳似牛、项似 蛇、腹似蜃、 鳞似鲤,爪似 鹰、掌似虎, 是也” (《本草纲目》 第43卷,龙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世界
物质世界 和实践 事物的普遍 联系与发展 客观规律性与 主观能动性
的物
质性
物质世界的 客观存在
及其
发展 规律
社会生活本质 上是实践的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思考与讨论:哲学是一种
什么性质的学问?它有用吗? 它在什么意义上有用?谈谈
你的看法。
世界
物质世界 和实践 事物的普遍 联系与发展 客观规律性与 主观能动性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的物
质性
及其
发展 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事 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水 可 载 舟 , 亦 可 覆 舟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二)

物 的 永 恒 发 展
涵义:前进的、上升的 运动。
新事物:合乎历
史前进方向、具有 远大前途的东西 实质: 新事物产生, 旧事物灭亡。
旧事物:丧失历史
必然性、日趋灭亡 的东西
整个世界既是普遍 联系又是永恒发展的
世界的普遍联系必
然引起永恒的运动和发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凡运动总是物质 的运动,不存在 没有物质的运动。 设想没有物质的 运动就是唯心主 义。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 一的关系。运动是绝 对的、永恒的、无条 件的;静止是相对的、 暂时的、有条件的。 在绝对的运动中有相 对的静止,在相对的 静止中包含有绝对的 运动。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