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 第十章 神经系统复习思考题

生理学 第十章 神经系统复习思考题

第十章神经系统复习思考题一、单项选择题: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不包括A 双向性B 相对不疲劳性C 绝缘性D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E 生理完整性2.关于兴奋在中枢的扩布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A 有中枢延搁B 总和C 不衰减D 单向扩布E 兴奋节律的改变3.参与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受体属于A 毒蕈碱受体B N型ACh门控通道C M型ACh门控通道D促代谢型受体E突触前受体4.兴奋性化学突触的传递过程不包括A 突触前膜的Ca2+内流B 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C 突触后膜的超极化D 突触后膜产生去极化电位E 突触后膜的兴奋性升高5.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是由于A 突触前膜的预先超极化B突触前膜的预先去极化C 突触前抑制性递质释放过多D 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E 突触后膜的超极化6.脊髓内由Renshaw细胞构成的回返性抑制使用的神经递质是A 乙酰胆碱B 去甲肾上腺素C γ-氨基丁酸D 多巴胺E 5-羟色胺7.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过程不包括A 突触前膜的预先去极化B 突触后膜超极化C 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D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E 有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8.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些离子的通透性增高?A Na+ 、K+ 、Ca2+ 尤其是Ca2+B Na+ 、K+ 、Cl-尤其是Na+C K+ 、Ca2+ 、Na+尤其是K+D Na+ 、K+ 、Cl-尤其是Cl-E K+ 、Ca2+ 、Cl-尤其是Ca2+9.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些离子的通透性增高?A Na+B K+C Na+和K+D Ca2+E Cl-10.突触后神经元的动作电位首先产生于下列哪个部位?A 胞体B 树突起始处C 轴突起始处D 轴突分支处E 树突棘11.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轴突侧枝与Renshaw细胞间的突触传递使用的递质是A 乙酰胆碱B 去甲肾上腺素C γ-氨基丁酸D 多巴胺E 5-羟色胺12.反射活动的简单与复杂关键在于反射弧的哪个部分?A 感受器B 传入神经纤维C 反射中枢D 传出神经纤维E 效应器13.中枢活动的后放效应主要是由于神经元池中存在着哪种联系方式?A 辐散式联系B 聚合式联系C 单突触联系D 平行式联系E 震荡式联系14.与丘脑的感觉接替无关的感觉传导道是A 视觉传导道B 听觉传导道C 嗅觉传导道D 本体感觉传导道E 浅感觉传导道15.来自特异投射系统的神经纤维主要终止于A 大脑皮层中央后回的第四层B 中央前回的第四层C 中央后回的各层D 中央前回的各层E 丘脑腹后外侧核16.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的特点不包括A主要起自丘脑髓板内核群B 点对点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C 失去了特异性感觉传导功能D 是各种不同感觉的共同上传途径E 进入大脑皮层后分布在各个层次17.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特征不包括A 多突触接替B 易受药物的影响而发生传导阻滞C 刺激该系统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D 主要是通过丘脑特异投射系统而发挥作用E 是上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18.大脑皮层第一体感区的功能特征不包括A 位于中央后回B 代表区的大小与体表部位的面积大小有关C 上行感觉纤维交叉投射D 投射区的总体安排是倒置的E 头面部代表区的内部安排是正立的19.传导慢痛和内脏痛的神经纤维主要是A Aα纤维B Aγ纤维C Aδ纤维D B 类纤维E C类纤维20.内脏痛的主要特点不包括A 引起情绪反应B 定位不明确C 传入神经纤维属于AγD 对内脏的牵拉刺激敏感E 主要表现为慢痛21.以下哪种研究方法在揭示皮层感觉代表区的规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A 记录脑电图B 记录皮层诱发电位C 记录皮层电图D 记录事件相关电位E 膜片钳22.脑电图对于以下哪种疾病的诊断有重要辅助作用?A 癫痫B 精神分裂症C 高血压D 糖尿病E 智力低下23.脑电图的主要波形,按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A α-β-θ-δB β-α-θ-δC α-β-δ-θD β-α-δ-θE δ-θ-β-α24.异相睡眠的主要特点有A 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B 血压下降C 心率减慢D 做梦E 生长激素分泌明显升高25.当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增加时,可引起A γ-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增加B 梭内肌收缩C 肌梭的敏感性增强D 梭外肌收缩E 梭内肌与梭外肌同时收缩26.当脊髓前角γ-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增加时,可引起A 肌梭传入冲动增加B 梭外肌收缩减弱C 梭内肌收缩减弱D α-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减少E α-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不变27.在下列关于肌紧张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 屈肌的肌紧张表现明显B 主要的生理意义是维持站立姿势C 肌紧张的反射中枢在脊髓D 肌紧张的感受器是肌梭E 表现为同一肌肉不同运动单位的交替性收缩28.在哺乳动物的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会出现A 脊髓休克B 去大脑僵直C 去皮层僵直D 呼吸暂停E 血压增高29.在脊髓作为反射中枢的反射活动中,不包括A 屈肌反射B 腱反射C 血管张力反射D 排尿反射E 翻正反射30.震颤麻痹的产生主要是由于A 纹状体的多巴胺递质系统功能异常B 黑质的多巴胺递质系统功能受损C 红核的神经递质释放量异常D 下丘脑的调节功能异常E 边缘系统的调节功能异常31.关于小脑对随意运动的调节功能,错误的是A 通过小脑脊髓束对运动进行调节B 接受脊髓小脑束的本体感觉传入C 脊髓小脑主要调节肌紧张D 前庭小脑参与维持身体的平衡E 皮层小脑参与运动计划的形成和运动程序的编制32.关于大脑初级运动皮层的特征,错误的是A 对躯体运动的交叉性支配B 功能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C 运动区定位的总体安排是倒置的D 接受来自皮肤的浅感觉传入E接受来自关节肌腱等深部的感觉冲动33.控制四肢远端肌肉精细运动的传导通路是A 皮质脊髓束B 顶盖脊髓束C 网状脊髓束D 皮质脑干束E 前庭脊髓束34.小儿麻痹遗留的肢体肌肉萎缩主要是由于A 脊髓血液供应不足B 神经-肌接头部位的兴奋传递功能降低C 失去了运动神经对肌肉的营养作用D 高位中枢的抑制作用加强E 高位中枢对脊髓的易化作用减弱35.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神经支配不包括A 皮肤和肌肉的血管B 汗腺C 心肌D 骨骼肌E 平滑肌36.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所引起的机体变化不包括A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B 心跳减慢C 促进胃肠运动D 促进消化液分泌E 促进胰岛素分泌37.下丘脑在内脏调节中的作用不包括A 摄食B 水平衡C 生物节律D 内分泌E 排便反射38.突触前受体的生理作用主要是A 调节突触前膜的Ca2+内流B 调节突触前膜的递质释放C 促进突触前膜的递质释放D 促进囊泡膜的再循环E 机制突触前膜转运体的活动39.传入侧支性抑制的形成是由于A 突触前膜的预先去极化B 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C 兴奋性神经递质破坏过多D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E 突触前膜的预先超极化40.既参与突触前抑制,也参与突触后抑制的神经递质是A γ-氨基丁酸B 甘氨酸C 多巴胺D 谷氨酸E 5-羟色胺41.下列关于神经胶质细胞特性的描述,错误的是A 有静息电位而没有动作电位B 有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C 有分裂再生能力D 具有缓冲胞外K+的功能E 具有摄取神经递质的功能42.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的起始核团是A 髓板内核群B 腹后核C 感觉接替核D 联络核E 接替核和联络核43.反射时的长短主要取决于A 刺激的强弱B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C 传入与传出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D 反射中枢的突触接替次数E 效应器的敏感性44.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反射是A 翻正反射B 紧张性肌牵张反射C 腱反射D 屈肌反射E 交叉伸反射45.脊髓前角γ-运动神经元的功能主要是A 抑制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B 直接兴奋α-运动神经元C 提高肌梭的敏感性D 发动肌牵张反射E 抑制肌牵张反射二、问答题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何不同?解释其形成原因。

2.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与中枢的突触传递有何异同?3.试述化学突触与电突触的结构基础以及突触传递过程、特征和生理意义。

4.试述突触后抑制与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形成机制和生理意义。

5.试述丘脑在感觉形成中的作用。

6.内脏痛与皮肤痛比较有哪些特点?7.脊髓能完成哪些主要的反射?各自的反射弧与生理意义是什么?8.脊休克的形成与恢复说明了哪些问题?9.如何理解在运动调节过程中的"最后公路"原则?10.低位脑干在运动调节中有何作用?11.大脑皮层在运动控制和调节中有何作用?12.试述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在内脏调节中的作用。

13.脊髓、低位脑干和下丘脑在内脏活动的调节中各有何作用?14.两个睡眠时相的特征和生理意义是什么?第十一章神经系统参考答案1.(D)2.(C)3.(B)4.(C)5.(B)6.(C)7.(A)8.(B)9.(E)10.(C)11.(A)12.(C)13.(E)14.(C)15.(A)16.(B)17.(D)18.(B)19.(E)20.(C)21.(B)22.(A)23.(B)24.(D)25.(D)26.(A)27.(A)28.(B)29.(E)30.(B)31.(A)32.(D)33.(A)34.(C)35.(D)36.(A)37.(E)38.(B)39.(D)40.(A)41.(A)42.(A)43.(D)44.(B)45.(C)。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