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髋关节置换术前侧入路的手术技巧

全髋关节置换术前侧入路的手术技巧

THA 前侧入路的手术技巧
全髋关节置换术在临床中已经较为普及,医生常规采取的是后外侧入路进行置换,前入路使用较少。

来自Rothman 研究所的Zachary D. Post, MD 等进行了综述,原文发表于JAAOS 2014 年22 卷第9 期上。

摘要:早在19 世纪,髋关节前侧入路(DAA)就已见诸报道。

如今,该入路时常还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THA)。

随着过去十年中微创手术的不断增多,该手术入路又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为DAA 入路而设计的新型手术器械和手术床使得医生在操作时更加便利。

部分医生认为该入路对肌肉损伤更小、疼痛更轻且术后恢复更快,但目前的临床证据较为有限,且缺乏长期随访的结果。

该手术入路存在一定的学习难度,且存在特有的并发症,不过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会随着术者经验的增加而明显减少。

目前髋关节外科医生和患者更关心的问题是DAA 入路是否能够获得比其他入路更好的早期及远期结果。

过去的择期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常会采用直接外侧入路或后侧入路,但随着近些年来微创技术的不断推广,其他的一些手术入路也开始进入了的临床医生的视野。

这其中的大部分手术入路应用非常有限,如双切口入路,而前侧入路却是其中最常用的一种。

前侧入路利用了阔筋膜张肌(TFL)和缝匠肌之间的间隙显露髋关节,因而支持者认为经前侧手术入路行THA 对肌肉的损伤更小、疼痛更轻,且术后恢复更快。

虽然目前大多数美国医生对该手术入路并不十分了解,但均对该入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假体制造商也希望借助直接前侧入路来推广新的手术器械,甚至包括专为直接前侧入路设计的手术床。

但前侧入路也存在一些其特有的并发症,且缺乏远期的随访结果。

了解前侧入路的前世今生将更有利于我们对其在全髋置换术中的角色有着更充分的认识。

历史
Carl Hueter,一位大师级的德国外科医生,于1881 年首次描述了髋关节前方入路,并发表于《外科概要(Der Grundriss der Chirurgie)》一书中,因此该入路又被称为Hueter 入路或采用Hueter 间隙。

直到1917 年,经过Smith-Peterson 的报道以后,该手术入路才逐渐广为人知。

1950 年,法国医生Judet 也对前侧入路进行的髋关节置换进行了报道,O’Brien 在1955 年对其采用前侧入路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经验进行了报道。

而到了20 世纪50 年代末至60 年代初,随着Charnley 低摩擦人工关节和转子截骨术的流行,前侧入路开始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仅在治疗儿童髋关节感染时才偶有使用。

1980 年,Light 和Keggi 报道了104 例使用前侧入路行现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经验,手术时间平均65 分钟,输血量平均1.9 个单位,没有发生术中并发症,住院日平均12.8 天。

改良Smith-Peterson 入路仅在近些年才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开始作为THA 的手术入路之一,但真正成为临床医生讨论的热点还要得益于微创手术的流行。

部分医生使用该入路时会借助骨折牵引床,而其他一些医生仍坚持使用普通的手术床。

适应症和禁忌症
直接前侧入路的适应症和THA 的适应症相似。

正如大多数的手术入路,前侧入路的应用会受到患者个体因素的影响。

最近,美国髋膝外科医师学会循证医学委员会的指南,不推荐体重指数超过40 的患者行择期THA。

这一原则也同样适用于直接前侧入路。

虽然髋关节前方区域的皮下脂肪相对少于后侧及外侧,但对于肥胖的患者来说,采用任何一种髋关节入路均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当鼓励体重指数超过40 的患者在THA 术前减轻体重。

对于腹型肥胖的患者,尤其是腹部组织和大腿重叠患者,采用前侧入路更为困难。

此时,重叠的组织内潮湿的环境会导致皮肤激惹或真菌感染。

我们认为,对于这类患者容易出现伤口问题,尤其需要密切观察切口的愈合情况。

对曾有髋关节手术史或内置物存留的病例也需格外的注意。

因为经此入路无法将外侧的钢板取出,仅能另取小切口取出螺钉。

如有需要,则可将切口将远端或近端延长,但这又需要术者具备一定的经验。

因此,如果THA 术中需要进一步处理(如股骨短缩截骨、髋臼扩大),除非术者具备足够的经验,否则还是选择其他的手术入路可能更为合适。

当然,也有很多医生可以通过直接前侧入路处理包括翻修手术在内的所有THA 手术。

解剖
髋关节前方可触及的解剖标志并不多,其中髂前上棘(ASIS)是最易摸到的解剖结构,通常在耻骨水平以上,腹部外侧可触及的骨性突起,髂嵴在前方最高的部位即为髂前上棘,此处为缝匠肌和腹股沟韧带的起点。

在中线处则可触及耻骨。

阔筋膜张肌和臀中肌前方止点就位于髂前上棘的外侧(图1)。

股外侧皮神经则走行于腹股沟韧带的下方及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的表面。

由股动静脉、股神经组成的神经血管束位于缝匠肌的内侧,了解神经血管束的位置对于直接前侧入路非常重要。

股直肌位于缝匠肌及阔筋膜张肌的深面,其近端分为直头和反折头两处起点。

其中直头起源于髂前上棘,反折头则起于髋臼上缘。

臀小肌起于髂骨翼,经髋关节囊的前外侧,和臀中肌一起止于大转子外侧,起到髋关节外展的作用。

更深层为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起于股骨前方的转子间线,髂腰肌及其肌腱开始位于髋关节囊的前方,经股骨颈内侧止于小转子。

充分彻底的了解髋关节解剖对于避免前侧入路的并发症非常重要。

图1 髋关节前方解剖图,可于阔筋膜张肌和缝匠肌之间看到Hueter 间隙。

ASIS 为髂前上棘。

体位
直接前侧入路通常采用仰卧位。

在我们医院,患者平卧于常规手术床,并以髂前上棘为中心于骨盆下横行放置体位垫(图2)。

体位垫厚3 英寸(7.62 厘米),8×15 英寸(20.32×38.1 厘米)大小,可使大腿轻度后伸,以利于股骨扩髓和显露髋臼。

放置体位垫时,骨盆应保持水平,否则可能造成髋臼的前倾或后倾,并在术中对术者造成误导。

术中最终置入臼杯之前,建议检查骨盆力线,并以髂前上棘和耻骨作为冠状位定位的参考。

一些医生习惯将体位垫及患者髂前上棘置于手术床弯曲的位置,从而有利于在术中使骨盆保持伸直位,同时还能降下肢的位置放低,更有利于置入股骨假体。

我们在实际操作中,会在消毒之前检查手术床弯曲情况进行检查(图3)。

图2 图示为患者在直接前侧入路行全髋置换时的体位,体位垫置于髂前上棘的下方。

图3 图示为体位垫置于手术床拱起的位置,患者和体位垫均以此为中心,更易于显露股骨。

患者卧于手术床手术侧的最左边或最右边,从而有更多的空间放置患侧下肢。

此外,还会在手术侧的对侧的床尾放置一个手架(图4),这可以为下肢获得更多的空间。

当患者笔直卧于手术床上时需要对下肢长度进行评估,以确认肩、髋关节在一条线上。

不透水的塑料单用于隔离手术区域,随即开始皮肤准备。

图4 图示为患者卧于手术床的一侧,对侧的床尾放置手架以为下肢摆放提供更多的空间
手术床
专用手术床的使用更有利于直接前侧入路的全髋关节置换,这种手术床最常用于骨折手术,但很多医生发现还可以用于直接前侧入路的髋部手术。

当患者仰卧位时,双足置于足套中,骨盆以远保持悬空,骨盆后方则为可透视的平台。

术侧下肢保持伸直、内收、外旋位,以便于显露股骨近端和放置股骨柄。

另外,还可以在术中使用消毒的挂钩固定于手术床可帮助抬高股骨近端。

可透视的手术床可以让术者更容易的获得术中影像以利于髋关节假体的定位。

但专用的手术床则增加了大量的成本,且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如踝关节骨折)。

专用手术床还对医生提出了很多额外的要求,比如在需要穿铅衣进行透视,需要摆更多次的体位而增加了手术时间,特别是在学习曲线的早期更是如此。

在我们医院,我们习惯使用标准的手术床。

手术方法
切口的起点通常起于髂前上棘远端3cm 并向外3cm 处,在大多数情况下,该点恰位于腹股沟皱褶附近(图5)。

如果阔筋膜张肌易于触及的时候,切口也可位于该肌肉的上方。

切口在阔筋膜张肌的表面向远端外侧走形,显露阔筋膜张肌表面的筋膜层(图6),此时确认阔筋膜张肌的位置非常重要。

通常很多穿支血管位于该肌肉的中段,可以此作为确认定位的标志。

还有一种方法是通过手指向髂前上棘钝性分离,于髂前上棘的外侧可触及该肌肉的起点。

图5 皮肤切口的标记,通常切口的起点位于髂前上棘远端3cm 并向外3cm 处,但取决于患者的体型。

图6 直接前侧入路的术中图(虚线),股外侧皮神经横跨缝匠肌的表面。

沿肌肉纤维的方向,将阔筋膜张肌的筋膜分离。

将筋膜內缘从肌肉分离,即可见脂肪条带(图7)。

沿着脂肪条带,以手指向内上方钝性分离至股骨颈的上方。

将钝性拉钩置于关节囊外的股骨颈上方,另一把锐性拉钩在转子间线远侧平面置于阔筋膜张肌的内侧和股骨的外缘。

将阔筋膜张肌从缝匠肌仔细分离,包括旋股外侧动脉升支的主要分支在内的很多主要血管走形于两肌肉间,需仔细结扎(图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