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同话简介

大同话简介

大同话简介大同话简介更多精彩内容请到:/dtxxgz大同方言属于晋语。

就全部晋语来说,按当前普遍认同的说法,大同方言属于大同包头片(主要分布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中部);就山西境内的晋语来说,大同方言属于以大同为中心的云中片。

大同方言主要包括大同市区、大同县、天镇、阳高、左云、右玉、山阴、怀仁等区域。

浑源、灵丘方言列入山西方言五台片,广灵方言属河北语系,列入北方官话区。

大同方言有五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

普通话只有前四声,没有入声。

大同方言的入声带了一个喉塞韵尾,所以发音都很短促。

大同方言虽然保留着入声,但是古代读入声的字有一部分在大同方言里已经不读入声了。

例如:粥、拉、杂、盒、敌、白、眨、给、肉、目。

大同方言根据有无zh、ch、sh这三个声母而分为两类。

一类大都有zh、ch、sh声母,称为老大同话,主要分布在城区内、东部地区。

一类大都没有zh、ch、sh声母,称为新大同话。

如柴氏兄弟表演大同数来宝,说的便是新大同话。

大同话的语音在语音方面,大同方言和普通话韵母差别较大。

普通话有39个韵母,其中有20个韵母大同方言没有。

主要包括16个鼻韵母和ai、ei、uai、uei。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在汉语音节当中是能够区别意义的音的高低.中古时有平、上、去、入四声.入声是一种收塞音韵尾的声调今天汉语普通话中,入声已舒化并归入其它几类声调中.而汉语方言中,入声却不同程度地得到保留.属山西晋语的大同方言存在中古入声.大同话的入声自成一个调类,独立而稳定地存在于大同方言的声调系统中.大同话入声韵尾已合并,收喉塞音韵尾. 入声只有一个,不分阴阳.入声韵母系统也大为简化,只剩下两组八个入声韵.中古的入声字在今大同方言中绝大多数保留着入声读法,也有些已经完全舒化,归入其它四调.还有部分字为入舒两读,呈现出入声向舒化发展的过渡性状态.尽管如此, 总体上看,大同方言的入声仍以一种较为稳定的姿态存在着.同时,有一部分中古的舒声字,在今大同方言中也读成了入声, 即所谓"舒声促变".这种促变现象虽表现于语音方面,却不有区分语法功能和意义的作用.这种现象可能与音节的急读和轻读有关, 也可能是部分上古入声的遗留.语言是不断发展的,舒化是大同方言入声发展的趋势.大同方言的入声已经开始出现了舒化的现象.在普通话的影响下,它必将继续舒化下去直致完全消失,大同话的声调系统将呈现舒声声调的格局.当然,这种变化是逐渐的漫、长的,入声在一定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大同话的特点1、在词的结构方面大同方言有不少带词头“圪、忽”的词,带词尾“达”的词,也有不少合音词、分音词。

带儿化音的词比较多。

大同方言中有许多四字格,大部分用来表达贬义,这与四字格的结构形式有关。

这些结构既有附加式,又有复合式。

贬义性是大同方言四字格主要的语用特色。

2、在语法方面大同方言多数时候不用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吗”,凭语调来表示问句。

并且还有一些特殊的副词、介词。

3、儿话音儿化是大同方言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通过比较大同话和普通话,使我们认识到大同话儿化的特点是基本韵母儿化后趋于相同,儿化韵母比普通话少,儿化词比普通话多,儿化在方言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大同地处山西北部的塞外高原,大同方言是晋语大同片的代表,儿化是大同方言的一种突出语言现象,是造成大同方言地方特色浓厚的一个重要因素。

与普通话儿化比较,大同话的儿化现象在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别具特色:主要就是大同方言儿化的语音特点大同方言有37个基本韵母,除卷舌韵母r之外,36个韵母均可以儿化。

基本韵母被儿化后,把有些原来不同的韵母变得相同了,形成了14个儿化韵。

其中舒声韵、人声韵音变情况不同,也表现出不同的语音特点。

“人类语言结构之所以会有种种差异,是因为各个民族的精神特性本身有所不同。

”“只有语言才适合于表现民族精神和民族特性最隐蔽的秘密(民族智能特性)需要到每一种语言中结构中去发现。

”依据此话可以看出:总的来说相对于南方的言语,大同的方言比较直率,且大同方言的口音也很直白,很少有南方语言的那种温柔缠绵的感觉,甚至很少有需要舌头卷曲起来发的词语。

语言与风俗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也许,大同方言的这些特点就是由大同淳朴爽快的民风造就的吧。

大同方言程度词特点大同方言的表示程度的词,一般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挺”。

大同方言表示程度“很”时,用“挺”。

如:挺贵、挺多、挺热、挺结实、挺不赖。

2、“X了个X”。

相当于普通话的“非常X”。

如“热了个热”即“非常热”、“多了个多”即“非常多”、“日脏了个日脏”即“非常日脏”。

3、“再没肘(偶)A”。

相当于普通话“特别A、最A”。

肘即“这么”的合音,偶是“那么”的合音,分别表示现在和过去时态。

如“再没肘热”即“特别热”,表示现在天气热的程度,“再没偶贵”即“特别贵”,表示过去买卖东西价格高的程度。

4、“习”。

大体相当于普通话“特别、非常”。

如:“那个人习软”,“那根棍儿习长。

”5、“可”。

三种程度:一是“可”读ke时,表示程序减轻,如“可疼啦”是“疼得轻了”;二是“可”读入声调,在大同话读成“客”时,表示很、非常的意思。

“可冷呢”即“非常冷。

”三是“可”读成ká(在去声字前)kà(在非去声字前)时,相当于“特别”,如~甜着呢、~远着呢、~长着呢、~多着呢。

6、“过”。

相当于普通话“格外”。

如“那天气过冷,可把我冻灰啦。

”“那男人过懒”。

有时也说成“过逾”。

大同话介词特点大同方言除有一些普通话中的介词外,还有一些特有的介词,这些介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1、迎。

相当于普通话“从”、“向”、“朝”。

“他迎南来,迎东走啦。

”2、赶。

相当于普通话“比”。

“我赶他快。

”“张三赶李四岁数大。

”3、评。

相当于普通话“比”。

“我评他胖。

”“今天评前天冷。

”4、往。

表示朝、向的介词。

大同话读“屋”,如“一直往里走,再往东拐。

”5、辟。

有时相当于“照”,“辟脸唾了他一口。

”有时相当于“从”,“辟手把瓜刁走啦。

”6、串。

有时相当于“从”。

“串房上跳下个人”。

有时相当于“向”,“那只狼串山坡下来,串河沟跑啦。

”大同话词汇特点一、大同方言有很多以“圪”做词头的词“圪”大同话里最常用的一个词头。

它常常加在一些单音节的名词、量词、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构成双音节词。

带词头“圪”的名词如:圪台、圪棱、圪角、圪崖、圪疤、圪蛋。

带词头“圪”的量词如:圪截儿、圪节儿、圪绺儿、圪堆儿、圪撮儿。

带词头“圪”的动词最多,例如:圪吵、圪怯、圪奓、圪抓、圪嚼、圪卷、圪摆、圪叨、圪瞪、圪沓、圪扭、圪肋、圪爬、圪翻、圪躺、圪挤、圪蜷、圪眨、圪谄、圪颤、圪揉、圪挪、圪摇。

带词头“圪”的形容词如:圪腥、圪朽、圪腻、圪瘆、圪搐、圪蔫。

带词头“圪”的词有不同的重叠形式:一是“圪X圪X”相当于“X一X”。

“圪涮圪涮”相当于“涮一涮”,“圪挪圪挪”相当于“挪一挪”,“圪挤圪挤”相当于“挤一挤”,“圪转圪转”相当于“转一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