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化学《溶液》学案

九年级化学《溶液》学案

《溶液专题复习》学案
环节一情景导入展示目标【学习目标】:(中考考试内容及要求)
溶液:★1.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含义
2.知道物质的溶解伴随有热量的变化
3.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4. 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5.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饱和溶液:★1.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
★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3.了解溶解度的含义
★4. 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5.了解结晶现象
★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环节二
合作探究
环节三
展示交流
点拨释【活动一】小组讨论,解决下面有关溶液复习中概念性的问题。

●认识溶解现象溶液的组成与特征
下列物质与水混合,能形成溶液的是(请用笔勾出来)
1.食盐 2.植物油 3.白糖 4.白酒 5.石蜡 6.白醋 7.纯碱 8.味精 9.面粉将下列每一组物质中一定是溶液的物质挑选出来(请用笔勾出来)
第一组 A.生理盐水 B.消毒酒精 C.液氮 D.碘
第二组 A.河水 B.蒸馏水 C.软水 D.硬水
第三组 A.豆浆 B.牛奶 C.矿泉水 D.果酱
第四组 A.铁水 B.浓硫酸 C.牛奶 D.汽水
请写出下列溶液的颜色
碳酸钠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
硫酸亚铁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碘酒
写出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编号溶液溶质化学式
①澄清的石灰水
②医疗消毒用高锰酸钾溶液(俗称紫药水)
③0.9%的氯化钠注射液(俗称生理盐水)
④38°“稻花香”白酒
⑤硫酸溶液
⑥稀盐酸
⑦生石灰放入足量的水中
●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下列现象不属于乳化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是()
A.用洗洁精洗去碗盆上沾染的油污
B.用洗衣粉清洗就餐时不小心沾染的油渍
C.用汽油洗去衣服上沾染的油墨
D.洗澡使用淋浴露
●了解饱和溶液及溶解度的含义
1.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向一定量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氯化钠固体,则此饱和溶液的质量( )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 无法确定
疑2.下列措施中,不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 )
A 蒸发溶剂
B 增加溶质
C 改变温度
D 加速搅拌
3.一定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 )
A 倒出多余的溶剂
B 增加同种溶质
C 升高温
度 D 降低温度
4.(2011 泸州)下列有关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大
B.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任何饱和溶液升温后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D.一定温度下,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水后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5. 对“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的理解正确的是()
A.在20℃时,100g溶液中最多能溶解36g氯化钠
B.在20℃时,100g水中溶解36g氯化钠
C.在20℃时,100g水中氯化钠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是36g
D.在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6g氯化钠
6.已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现有下列方法:(填序号)
A升高温度 B 降低温度 C 加水 D加硝酸钾 E 蒸发水(1)能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 ) (2)能使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 ) (3)能增大硝酸钾溶解度的方法有 ( )
(4)能减小硝酸钾溶解度的方法有 ( )
7.下列因素中不影响物质溶解度的是 ( )
①溶质的种类②溶剂的种类③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④温度的高低⑤压强的高低
A ①②③ ⑤
B ③
C ②③
D ②④
【活动二】小组讨论,解决下面有关有关溶液性质的实验探究内容
探究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浓硫酸四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1.向右图小试管里的液体中加入某种固体物质后,U型管b端边的红墨水液面降低, a端的液面上升,则加入的一组物质是()
固体液体
A 生石灰水
B 烧碱稀盐酸
C 氯化钠水
D 硝酸铵水
2.如图所示,打开止水夹,将液体A滴入试管②中与固体B接触。

若试管①中的导管口有较多气泡产生,则液体A和固体B的组合不可能是()
A.双氧水和二氧化锰
B.水和生石灰
C.水和氢氧化钠
D.水和硝酸铵
3.A图表示硝酸钾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B图中甲、乙试管分别盛有硝酸钾、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

向烧杯中加入一种
物质后,甲试管中的固体减少,乙试管中的固体增加,则加入的物质不可能是()A.浓硫酸 B.氢氧化钠C.氧化钙D.氯化钠
4.(2011·重庆江津)冬冬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做了一个有关物质溶解和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探究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小试管A、B中分别盛有两种不用的无色液体,U型管内均为品红溶液
(1)若试管A中的无色液体是水,向试管A中加入适量烧碱,则U型管的a、b两端液面的变化是:b端液面(填“升高”、“降低”或“不变”),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

(2)若试管B中的无色液体是稀盐酸,向B试管中加入镁条,看到试管中产生大量无色气泡,且U型管a b 两端液面的变化与(1)相同,则产生此现象原因是。

(3)通过本实验的探究,再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了解结晶现象(硝酸钾、海水制盐)。

1.小明用热水配制了大半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一个密度均匀的实心小球恰好能悬浮在溶液中,当时的溶液温度为70℃,在室温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的体积、小球变化忽略不计),小球将()
A.上浮 B.下沉 C.悬浮 D.无法确定
2.下面是利用海水提取食盐的过程
(1)根据生产过程推断:①是池,②是池。

(请填写“过滤”或“结晶”)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海水贮水池①②
食盐
母液
氯化钠
多种化工产品甲乙丙
0温度/℃



/g
KNO3
Ca(OH)2
A图
加入物质

Ca(OH)2
KNO3
甲乙
B图
⑴在t1℃时,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⑵在t3℃时,A、B、C的溶解度大小的
顺序为。

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
变化的关系:升高温度,A物质的溶解度
升高温度,B物质的溶解度
升高温度,C物质的溶解度
⑷P点表示的意义是:
⑸在的温度范围内,C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

⑹若使一杯接近饱和的A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
法:、、。

【活动四】中考真题再现
1.(2007·真题)右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室温时,将盛有a、b饱和溶
液的试管分别放入烧杯内的水中,均无晶体析出。

当向烧杯内的水中加入硝酸铵固
体或浓硫酸后,试管内所示现象正确的是()
2. (2009·真题)右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t3o C
时,将a g甲和a g乙分别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然后
降温。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3o C时,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降温至t2o C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甲溶液和乙溶液
均饱和
D.降温至t1o C时,乙溶液饱和,甲溶液不饱和
3.(2011·真题)根据图2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温度升高后变成饱和溶液
C.将t2℃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到t1℃时
都会析出晶体
D. t2℃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和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

有相等质量的溶质


四课堂小1. 右图是3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2
硝酸铵
浓硫酸
硝酸铵
a溶液
浓硫酸
A B C D
水水


a溶液b溶液b溶液





A.甲、乙都属于易溶物质
B.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在30 ℃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
D.升高温度,可以使丙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2. 下列有关溶液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A.析出晶体后的溶液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B.在溶液里进行的化学反应,通常比较快
C.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D.食物里的营养成份经消化变成溶液,容易被人体吸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