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在水中的分散课堂探究第一课时溶液的概念和特征点拨:(1)从微观角度看,溶液的形成过程是被溶解的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溶剂分子之中,因此,溶液具有均一、稳定的性质。
(2)均一性是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改变,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外界条件是指温度(或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
由此可见,溶液的稳定性是相对而言的,如果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溶液也会发生改变。
【例】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无色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B.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均相同C.植物油分散到水中可以形成溶液D.溶液中只含有两种物质答题关键:对溶液概念全面细致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高锰酸钾溶液是紫色的,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无色透明的液体也不一定是溶液,如蒸馏水等。
解析:溶液都是透明的,但是并不能说明溶液都是无色的,因此A错误。
溶液具有稳定性和均一性,这说明溶液各部分的性质和浓度等都是相同的,因此B正确。
植物油分散到水中是以小液滴的形式存在的,放置一段时间会分层,不具备溶液的特征,属于乳浊液,而不是溶液,故C错误。
将适量的食盐、蔗糖、硫酸铜等物质同时放入水中,它们都会溶解而形成溶液,由此可见溶液中至少含有两种物质,因此D错误。
答案:B第二课时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点拨:1.物质溶解在水中发生两个过程及热量变化扩散过程:溶质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是物理过程,吸收热量。
水合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是化学过程,放出热量。
2.溶解时热量现象的解释降温:当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降低,如硝酸铵溶解时吸热。
升温:当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时放热。
温度改变不明显:当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没有明显的差别或者是差别不大时,溶解的热现象表现就不明显,如氯化钠的溶解。
【例】市场上有一种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罐头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 )A.硝酸铵B.烧碱 C.食盐 D.生石灰答题关键:解答此题要熟记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等物质溶于水都会使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氯化铵、氯化镁等物质溶于水使溶液的温度降低。
同时还要注意物质溶于水放热和发生化学变化时放热的区别。
解析:由题意可知,该物质放入水中形成了低温环境,也就是说,该物质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因此正确答案是A。
而食盐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基本不变;生石灰与水混合二者发生化学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NaOH溶于水也会放出大量的热,因此B、C、D都不符合题意。
答案:A【本文档由书林工作坊整理发布,谢谢你的下载和关注!】溶液组成的表示课堂探究第一课时有关溶液的简单计算点拨:1.当加入水中的固体没有完全溶解时,溶质只是溶解的那一部分,不溶解的不是溶质。
因此,在计算某一溶质的质量分数时,应用已溶解的固体质量除以已溶解的固体和水的质量之和,千万不能忘记乘以100%。
2.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各物理量都必须用质量表示,并且单位要统一。
3.有时不知道溶液的质量,可根据溶质和溶剂质量或溶液的体积和密度进行换算[m(溶液)=V(溶液)×ρ(溶液)]。
第二课时一、溶液配制点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是化学学习中一项基本的操作,必须熟练掌握。
(1)实验内容不同所用的实验仪器有所不同,如用食盐和水配制50 g 5%的食盐溶液,所需的仪器主要是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而用37%的浓盐酸配制50 g 5%的稀盐酸,所用的主要实验仪器是量筒、玻璃棒、烧杯。
(2)在实验操作中要注意:瓶塞要倒放;用玻璃棒搅拌;在烧杯中溶解等。
二、溶液配制的误差分析点拨:实际配制过程中的误差分析:1.有以下几种原因可能会导致配制的溶质质量分数偏低:仰视量取水的体积(导致水的体积偏多);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物质时,将物质与砝码放反,砝码放在左盘,且移动游码(导致称得固体质量偏小);烧杯内原来有水;固体溶质中含有杂质等。
2.导致配制的溶质质量分数偏高的原因可能是:俯视量取水的体积(导致水的体积偏少);将量取的水向烧杯中倾倒时洒在烧杯外等。
三、溶质质量分数计算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综合点拨:1.在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出有关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比时,要以溶质的质量列出比例,而不能用溶液的质量或体积;2.对于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有两种求法:(1)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其中溶剂水的质量在计算时应注意:若反应中不生成水时,溶剂水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各溶液中溶剂质量之和;若反应中生成水,则还需要加上生成的水的质量。
(2)溶液质量=反应物质量总和-生成的气体(或沉淀的)质量,若气体和沉淀都生成,则溶液质量=反应物质量总和-生成的气体的质量-沉淀的质量。
【例】100 g稀盐酸恰好跟100 g 16%的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反应,求:(1)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本文档由书林工作坊整理发布,谢谢你的下载和关注!】物质的溶解性课堂探究第一课时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点拨:1.理解这两个概念必须注意如下两点:(1)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的溶剂量。
因为溶液是否饱和与温度有关,也与溶剂质量有关。
例如20 ℃时,31.6 g硝酸钾溶解于100 g水中得到饱和溶液;20 ℃时,31.6 g硝酸钾溶解于110 g水中则得到不饱和溶液;25 ℃时,31.6 g硝酸钾溶解于100 g水中也是不饱和溶液。
所以讲溶液饱和或不饱和,一定要指明温度和溶剂质量。
(2)强调是哪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例如20 ℃时,31.6 g硝酸钾溶解于100 g水中得到硝酸钾饱和溶液,而31.6 g氯化钠溶解于100 g水中得到氯化钠不饱和溶液。
所以讲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一定要强调是哪种溶质。
2.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浓稀的关系:(1)溶液的浓和稀,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认识溶液的性质。
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质量的溶液中含溶质的多少,多的则浓,少的则稀。
溶液是否饱和,是指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能否再溶解溶质,能溶的为不饱和溶液,不能溶的为饱和溶液。
(2)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若同一温度下,同一种溶质溶解在同一种溶剂中,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度高。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点拨:大多数物质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一般是通过改变溶质、溶剂的量来改变溶液的饱和状态,适用于任何物质。
但通过改变温度的方法,却要考虑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所以只能说大多数物质可以通过升温使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但不能说所有物质。
第二课时一、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点拨: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称为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正确理解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需要抓住四个要素:①一定温度,同一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对应的溶解度是不同的,因此必须指明温度;②100 g溶剂,此处100 g指的是溶剂的质量,不能误以为是溶液的质量;③饱和状态,在前两个条件下溶质所溶解的最大质量才是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④单位:g。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四个要素缺一不可。
2.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通常讲的气体物质溶解度是指该气体在压强为101 kPa,一定温度下溶解在1体积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气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在生产实际中,要使某气体在水里的溶解度达到最大值的最佳条件是降低温度的同时,增大气体的压强。
二、溶解度曲线的应用点拨:1.有关溶解度曲线的意义(1)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2)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此时,溶液必定是饱和溶液。
(3)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在该温度下,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4)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5)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过饱和溶液,也就是说,在溶液中存在未溶解的溶质。
2.溶解度曲线的应用(1)判断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2)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3)判断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的趋势;(4)如何通过改变温度和增加溶质,将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5)如何通过改变温度或蒸发溶剂,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第三课时过滤和结晶点拨:过滤和结晶是两种最常用的混合物的分离方法,二者的比较如下:方法过滤结晶适用范围除去液体中固体杂质,或使纯净物结晶与母液分离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依据原理固体颗粒大,不能通过滤纸或过滤层,而滤液可以通过滤纸或过滤层利用固体物质溶解性不同,以及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不同,使一种物质先结晶而达到分离的目的主要操作制过滤器进行过滤浓缩结晶,降温结晶【本文档由书林工作坊整理发布,谢谢你的下载和关注!】溶液的酸碱性课堂探究知识点1 溶液的酸碱性(重点)(1)溶液的酸碱性是对溶液的一种定性表示,与溶液的种类和溶质质量分数无关,它可分为酸性溶液、碱性溶液和中性溶液。
(2)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常用石蕊和酚酞两种试剂。
可根据溶液的变色情况确定溶液的酸碱性。
教材第32页活动与探究解答:白醋、酸果汁、稀盐酸这些物质能够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我们说这些溶液具有酸性。
在纯碱溶液、肥皂水、石灰水、氨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会发现溶液变蓝色,我们把能够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的溶液,叫做碱性溶液。
在食盐水、蔗糖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发现紫色石蕊试液不变色,这些溶液显中性。
例1用酒精和水浸泡蝴蝶兰花可得到紫色溶液,该溶液遇酸性溶液显红色,遇碱性溶液显黄色。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蝴蝶兰花的溶液与酸作用显红色是物理变化B.能使蝴蝶兰花的溶液显黄色的一定是碱C.将氯化钠溶液滴入蝴蝶兰花的溶液后,溶液仍为紫色D.蝴蝶兰花的溶液可用作酸碱指示剂解析:蝴蝶兰花的溶液与酸作用显红色是化学变化;能使蝴蝶兰花溶液显黄色的溶液显碱性,并不一定是碱(或碱的溶液),如Na2CO3(盐)溶液也显碱性。
答案:AB知识点2 酸碱指示剂(重点)能够检验溶液酸碱性的试液,称为酸碱指示剂。
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如石蕊、酚酞在不同的酸、碱性溶液中显示不同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