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日源流行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服饰: 制服、女仆服(メイド服)、巫 女服、浴衣、晚礼服等 头部:眼镜、眼罩(眼带:单眼眼罩)、 头带、耳机等 饰物:绷带、丝带、手饰、环、纹身帽子 等。
3、中国所用的“萌”
萌照、萌娘、卖萌、好萌哦……
(三)~控
“控”源于英文单词complex(情结)的 前头音(con),日本人借用过来(コ ン),按照日元语法形成“某某控”的语 言景观重构。 “控”应当是一种新式的社会认知的自我 投射。人们沉浸其中,似乎被物(事物) 所役,但实际上“所役”等同于“所自 役”。
三、流行语的利
1、语言经济简约。 2、语言形象传神,使使网络聊天具有了“可互 视、可互听”的近距离交际效果。 3、对于新的、符合汉语规范的语言形成,促进 现代汉语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4、幽默诙谐。诙谐性是网络语言更为吸引人主 动使用并进行传播的又一特点。网民的相对年轻 化使网络语言充满活力,他们苦心构思出许多生 动有趣且反主流的网络语言、营造出轻松幽默的 阅读氛围。 如“菌男”、“霉女”
(3)动漫爱好者们不经意间推动着可爱 文化的发展。90年代,风靡的漫画“美少 女战士”的女主人公身着中学校服,于是 很多少女在休息日也穿起校服来。近年来, 动漫中的女仆形象被御宅族们认为“卡哇 伊”而迅速流行起来。于是秋叶原有了一 个又一个女仆咖啡厅。
(4)还有原宿的“洛莉塔”服饰。这种 打扮源于对童话故事里的公主以及洋娃娃 的向往。身着洛莉塔服饰的“洛莉女”们 的人气不亚于“女仆”。
四、流行语的弊
1、造成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不通畅。 2、造成少年儿童语言学习的误区,青少 年学习能力的下滑,尤其是读解能力明显 薄弱。例如目前很多中小学老师批改学生 作文时经常会发现“酷”、“给力”、 “顶”、“雷人”等词语出现。 3、对语言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现在,日本在海外市场上的产品, 几乎是清一色的可爱路线。在英美, “kawaii”与“otaku(御宅族的音译)” 已经成为人人皆晓的英文单词,英国有以 “Kawaii”命名的玩具店;2002年,巴黎 现代美术财团举办了以“kawaii”为主题 的艺术展览以来,“卡哇伊”就成为法国 的流行语。
(二)萌
“萌”的本来含义是什么? “草木初生之芽” 但是后来日本御宅族和其他的动漫喜好者 用这个词来形容极端喜好的事物,但是通 常都是对(尤其是动漫的)女性而言,因 此,萌え(もえ)现在也可以用来形容可 爱的女生。现今,样貌可爱、讨人喜欢的 男性甚至非生物也可用这个词来形容。
1、“萌”字新解的由来
“留着沙弥发的幼儿,头发披到眼睛上边来 了也并不拂开,只是微微地侧着头去看东 西,也是很可爱的。”换句话说,日本传 统美学观念中对“可爱”的鉴定,早已包 含及孕育出对细小及童稚的可爱意识。”
2、“卡哇伊文化”为什么会在日本流 行起来?
日本人很喜欢小型的东西。 如日本小学生喜欢把仓鼠、小龟、甲壳虫 等小东西作为心爱之物;日本人爱“豆汽 车”“豆拖拉机”等;日本有大量小规模 企业…… 日本人会说“从一颗小豆子看世界” 动漫中有许多小型形象:柯南、桃太郎、 樱桃小丸子、一寸法师…… “小豆子思想”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4)在艺术领域里,画家村上隆将日本 的传统绘画与现代卡通这两种平面结合起 来,在欧美举办“超扁平”画展,将“卡 哇伊”文化推广到世界的艺术领域。时尚 品牌路易· 威登就与村上合作设计了多款箱 包。其中限量版小樱桃印花箱包吸引了很 多消费者。可以想象,动漫和时尚为日本 赚到的巨大利润。仅举一例,2003年, 纽约拍卖会上日本卡通少女模型“Miss Ko2”以50万美元的天价售出。
(5)也有日本少女觉得那些服饰有点过 度夸张,但她们平常的装扮也不离“卡哇 伊”元素,如水晶宝石和蕾丝带搭配的手 机链,大蝴蝶结发卡,kitty猫旅行箱等等。
4、“幼稚力”也是影响力
(1)台湾的日本文化研究学者许介鳞认为,由 于可爱的人工艺术无处不在,在现代的日本,日 本人的幼稚完全被积极地肯定了。而随着日本动 漫产业的全球推广,日本的“幼稚力”凸显出其 自己的实力。 日本经济产业省的统计显示,全世界放映的动画 片中,有近六成是日本制造的。日本动漫、影视 和电玩产品,成为了日本最大的出口产业。如今, 美国大点的录像带出租店都有日本动漫专区,日 本动画更是在世界各国的电视台竞相播放。
小樱桃印花箱包
5、日本反思“卡哇伊”文化
对全民迷恋可爱文化的现象,日本知识界 有不少人表示忧虑。 日本人不分年龄、性别的迷恋“卡哇伊” 文化,透露出日本人不愿意长大、停留在 童年的普遍心态。《繁盛日本》一书的作 者杉山知之就认为,日本人一直通过可爱 的卡通形象来寻求精神上的和平,逃离残 酷的现实。
至于‘萌’的定义,也由于它的概念仍然 在发展中,所以也很难下一个完整的定义。 萌的对象大多数是美少女,一般而言都是 日式的大眼风格。而在这之上再加入萌元 素,如女仆、天然呆、眼镜、关西腔、萝 莉等等,就会成为一个萌系的女角。
2、日本动漫中“萌”的属性
身体特征: 面相可爱 头部:猫耳、形状特别的帽子、大大的蝴蝶结等 发式:马尾辫、双马尾、卷发、短发、刘海、长 发 发色:金发、黑发、银发、红发、蓝发、绿发、 紫发、棕发、粉发 眼睛:片目(单眼)、双色瞳、眼镜、眯眼、猫 眼、耸拉眼等 表征:长身、白化、泪痣 表情:虎牙╱犬齿、猫嘴 肢体:长腿,矮小
(六)婚活
“婚活”是「結婚活動」的缩写。 这是在家庭社会学家——中央大学山田昌宏教授 与记者白河桃子合著的《“婚活”时代》中出现的 自造词,可以认为是表示就职活动缩写“しゅう かつ”的派生词。 随着晚婚、不婚的发展,如今恋爱已经不再与结 婚直接关联,结婚已不再是人生的标准化的选项, 甚至有人认为如果不像求职活动那样磨练自己, 若不积极制造邂逅的机会,并参加婚活展现自我, 就无法获得良缘。
“萌え”一字是由“燃え”所变化而来。 ‘萌’本意是指读者在看到美少女角色时, 产生一种热血沸腾的精神状态。热血类作 品经常使用”燃烧“来形容这状态,用罗 马拼音输入的话,就是“Mo E(も え)”。利用日文输入法的话,输入Mo E 只会显示“燃え”和“萌え”。为了区分 因为美少女而热血的状态,和传统的热血 的分别,就借用同音的“萌え”来形容。
从上世纪70年代起,从流行时尚中发源的 可爱文化开始征服日本。1974年,日本 设计师清水侑子设计的Hello Kitty赢得了 众多消费者。到了上世纪80年代,日本动 画片就已经占到国产片的前一二位,许多 年轻的日本女性开始收藏玩具,到90年代, 年轻男性爱上布娃娃、四五十岁的大妈也 开始走可爱路线的时候,可爱文化在日本 大获全胜了。
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最多,远远高 于其他年龄段的网民而占据绝对优势。与 其他年龄层比较而言,年轻人思想活跃, 喜欢新鲜事物,更喜欢追求个性,展示自 我,崇尚创新,追逐时尚,往往不愿意接 受现实生活中诸如一些语言规范的约束。 开放自由的网络给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 体提供了创造发挥的空间,为网络流行语 的产生提供了必然和可能。而网络流行语 会进一步延伸到人们的日常用语中。
二、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网络的出现是流行语产生的首要前提和物 质基础。在虚拟的网络上,人们可以尽情 的用汉字、数字、符号、字母来排列组合、 改造词语,甚至用谐音、怪词、错字、别 字来玩语言文字游戏的时候,享受到的是一 种创造的快乐和一种打破传统语言规范规 格的快感。
在网络世界人们可以忽视交际双方的年龄、 性别、职业,不必担心自己因为说错话而 导致人身伤害或造成种种麻烦。在网络上, 人们将本性表露出来,少了伪装,多了轻 松和自然,除了现实性,网络给了网民最 大限度的交际自由,使人们在网络世界里 可以任意创造富有鲜明个性特点的语言形 式。
(2)接受可爱文化熏陶最深的是中国大 陆、香港和台湾地区。日本的时尚和动漫 等杂志在台湾的出版几乎达到与日本同步, 日本发行的新刊很快就被台湾的公司翻译 成中文。在中国内地,介绍日本时尚的 “瑞丽”杂志是上海发行量最大的杂志之 一。而无论是在香港、内地还是台湾,收 集小叮当、kitty猫等小玩具的粉丝更是不 计其数。
第九讲
日源流行语
(一)卡哇伊 可愛い かわいい
1、最初使用“卡哇伊”的书籍 如果要为卡哇伊寻根,与《源氏物语》齐 名的日本古典名著《枕草子》或许可提供 出答案。平安时期的清少纳言便开宗明义 指出“凡是细小的都可爱”,而且《可爱 的东西》一篇不断以稚趣作为说明的例子:
“三岁左右的幼儿急忙地爬了起来,路上有 极小的尘埃,给他很细致地发现了。他用 很可爱的小指头撮起来给大人看,实在是 很可爱的。”
(七)指恋 ゆびこい
(1)和喜欢的人用手机互发短信,以及 想把自己的思念传达给对方的愿望。 (2)手机短信的来往之间,不知不觉发 展成了恋爱关系。 (3)通过手机相亲系网站用短信简单告 白然后交往。
指族
(八) ~なう
新宿駅なう 学校なう カラオケボックスなう 会議なう 勉強なう 日本的博客和留言板上频频出现这些词。句尾的 「なう」到底表示的是什么呢?其实「なう」这个 词是从英语「Now」衍生而来的,主要为了便于网 络上使用。如果用日语来表示现在进行时则要写 成「○○をしている」,而用「○○にいる」来 传达自己身处的位置。 中国 ~ing
短发控、游戏控、百合控、镜子控、丝袜 控、冰山控、声优控、星座控、男二控、 微博控、伪娘控……
(四)KY /SKY
「KY」 的全称是「空気が読めない人」 也就是“不懂察言观色的人”。 「SKY」 的全称是「超空気が読めない人」 就是说“超级不懂察言观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