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地理学第九章

经济地理学第九章

第九章区位论新进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位论在经济、人文地理现象实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领域。

本章主要介绍其中的一些方面。

由于区位论是在不断发展之中,地理工作者应当注意可能出现的新方向,结合实际,进行相关的研究,获得新的发现。

第一节新产业区研究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一些学者发现,在发达国家大多数地区陷入衰退的情况下,少数地区的经济却呈现复苏甚至增长的势头。

由于这些地区与历史上马歇尔所描述的产业区十分相似,且多发生于过去没有完成工业化的地区,故称其为“新产业区”。

80年代以来在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的相关国际学术期刊中,大量文献论及产业区。

研究案例除了发达国家之外,还涉及发展中国家。

一、新产业区概念由来(一)马歇尔的产业区概念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Marshall)在19世纪末对设菲尔德和兰开夏郡的研究中,发现这里小公司集聚且它们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区内生产活动具有明显的专业化特征。

他称这样的区域为产业区(industrial district)。

根据后人的总结,马歇尔式新产业区具有如下特征(表14-1)。

从表中可以看出,马歇尔式产业区在企业组织结构上,以当地小企业为主,区内小企业集聚,因而规模经济相对较低。

在产业联系上,以区内企业之间的联系为主,且这种联系十分密切,与区外企业的联系和合作甚少。

在劳动力市场上,当地特征明显:劳动力在当地居住,他们在公司之间流动性大,但很少移出区域之外;尽管改换门庭频繁,但与当地联系则十分密切。

在工商业服务上,专业化特点突出:这里专业化的服务既包括生产线、机械、维修和营销等方面的技术专长,又包括金融和基础设施服务。

基于对企业内部信息的了解和对这些地方性企业家的信任,当地金融机构可提供所谓的“坚韧资本”,即承担长期风险的资本。

表14-1 马歇尔式新产业区的特点1)以小型、当地拥有的公司为主;2)规模经济较低;3)区内供货商和顾主贸易联系密切;4)主要投资决策的当地性;5)当地供货商和顾主间的长期合同和实际联系;6)与区域外的公司合作和联系较少;7)劳动力市场以区内为主,具高度灵活性(highlyflexible);8)工人献身于区域(而不是公司);9)劳动力移入率高、移出率低;10)独特的地方文化特征和结合力(bonds);11)专业化的金融、技术、工商服务由公司外的本区域提供;12)区内具有“坚韧资本”(patient capital);13)经济增长和就业有波动,但长期前景看好。

(二)意大利产业区及来自其它国家研究70年代,意大利西北部传统工业化地区遭受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开始出现衰退。

而其东北部经济却呈现增长势头①。

这些地区企业规模以中小企业为主;产业结构以新兴手工业为主,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企业之间基于互相信任和有稳定协作关系的网络联系十分发达。

由于这一地区具有数量众多的工业小区,每个工业小区均具有与马歇尔工业区类似的特征;又由于这些地区为新兴工业区,故又被称为新产业区。

与马歇尔式产业区相比,意大利新产业区还具有一些特殊性。

这些特殊性包括:①供货商和顾主之间经常进行人员交流;②为了分担风险、稳定市场和共同创新,竞争性公司之间的合作程度较高;③参与设计和创新活动的人员比例较高;④强大的贸易协会提供管理、培训、市场营销、技术或金融帮助等公共基础设施;⑤地方和区域政府在调节和激励主导产业上起中心作用,区内成员之间的信任在合作和集体行动中起中心作用。

意大利新产业区现象引起了经济地理学家的关注。

研究区域逐渐拓展。

在发达国家,研究涉及欧洲和北美的不少案例,如德国的巴登-符腾堡州等地,美国的硅谷、洛杉矶郊区、研究三角园区等。

发展中国家的案例包括韩国的龟尾等、中国的一些农村工业小区和高科技园区。

①为了与意大利西北部传统工业化三角区(米兰-都灵-热那亚)和南部工业化尚未普及的落区相区分,一些学者把东北部和中部地区称为“第三意大利”。

二、新产业区研究的主要问题(一)新产业区的判定基于意大利实际的研究,一些学者认为新产业区是马歇尔式产业区的延伸。

其判定准则主要基于以上讨论的新产业区概念特点。

其中最主要的是:①中小企业集聚且它们之间具有密集的联系网络。

生产安排为小批量定制产品的柔性生产方式,市场安排具明显非正式性,亲缘关系起重要作用。

②区域生产专门化突出。

区内各企业家都是区域一个大公司的成员,具有详细的分工。

每一个成员集中于一个专业化领域的生产,整体上形成一体化的生产系统。

③当地根植性(embeddedness)密切。

根植性指经济活动和结果受到行为者相互关系和这种关系网络的结构的影响。

当地根植性是区内最终市场形成过程中,为当地企业提供中间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而形成的。

④呈现一定程度的“机构密度”(institutional thickness),即区域内具有复杂的机构网络,这些机构网络主要以协调冲突和加强合作为特点。

“机构”包括范围很广,如商会、创新中心、金融机构、培训机构、贸易协会、工会、地方政府机构、市场营销机构等。

另一些学者根据世界各地产业区类型差异,认为马歇尔式产业区只是新产业区的一种,从而提出更为宽广的新产业区判别标准。

这个标准认为,新产业区是一定规模和空间范围的区域,区内集聚新兴贸易取向经济活动,这些活动(包括资源开发、制造业和服务业)具有明显专业化。

可以看出,这里并没有强调中小企业集聚、本地根植性等。

换句话说,新产业区可以是:①柔性生产系统和大宗生产系统并存;②地方网络与全球网络并存;③当地根植性与非当地根植性并存;④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并存。

这种广义的新产业区判别,尤其是不把本地网络和根植性作为判别准则,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

我国学者王缉慈等人认为,用本地网络和根植性两个主要标准识别新产业区,对于发展中国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西方新产业区的精髓是走自立型而不是依附型发展道路。

发展中国家的新产业区应具有发展意义,而不是依赖它区。

因此,与发达国家相似,发展中国家新产业区应重视区内企业的联系和合作网络,这样可保持该区的持续创新和发展。

(二)新产业区的类型与以上广义的新产业区判别相联系,不少学者认为存在着不同类型的产业区。

斯托波和斯科特曾谈及柔性生产方式起控制作用的三种类型的产业集聚:①高技术制造业及相关服务业;②商业和金融业;③工艺或设计密集型制造业。

朴杉沃和马库森将新产业区概念扩展,引入卫星型产业区。

马库森反对将马歇尔式或近期意大利区的新产业区作为起控制作用的主流,在原已提出的卫星型产业区基础上,又提出中心-辐射型产业区和政府支持型(state-an-chored)产业区。

朴杉沃根据地方性或非地方性产业联系的强弱,提出9种类型产业区:马歇尔式产业区、中心辐射型产业区(2类)、卫星型产业区、高级中心辐射型产业区(2类)、高级卫星型产业区(2类)和首创高技术产业区。

1.马歇尔式产业区(Marshallian industrial districts)。

区内小企业占主要地位,它们或做为顾主、或做为供应商而互相发生联系。

柔性生产和转包活动等是企业间劳动分工的主要形式。

区内小企业中井不存在主导企业,它们之间并无等级规模。

企业主要根植于当地,与当地社区相融合(图14-1中类型1)。

2.中心和辐射型产业区(hub and spoke industrial districts)。

该类型产业区包括地方性供应者联系密切的供应者中心辐射型产业区(图14-1中类型2)和地方型顾主联系密切的顾主中心辐射型产业区(图14-1中类型3)。

类型2中,中心(或主导)企业是供应者;而类型3中最终产品生产企业则起主导作用。

这些中心企业控制着地方经济,与此相关联的顾主或供应者均主要为小企业。

韩国的浦项属类型2,其中浦项钢铁公司在该区起控制作用;韩国的蔚山以汽车公司作为最终产品生产企业,则为类型3的例子。

3.卫星型产业区(satellite industrial districts)。

以外部(非地方性)供应者和顾主联系均十分密切,但当地联系十分有限为特征(图14-1中类型4)。

该类型产业区内的企业主要是大型多区位公司或跨国公司的分支工厂,长距离网络联系和大宗生产方式起控制作用。

国家政府在该类型区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地方政府或机构则起次要作用。

同时,大多数企业家和管理人员来自区外,故本类型区中外地根植性作用较为重要。

该类型产业区多在工业化国家的外围(如日本的熊本、美国的科罗拉多)和发展中国家(如韩国的昌原和龟尾)发展起来。

4.高级中心和辐射型产业区(advanced hub and spoke industrial districts)。

如图14-1所示,类型2随着转包和企业间关系进一步发展,地方性顾主联系变得密切起来,从而演化为类型5;同理,类型3发展了较强的地方性供应者联系,演变为类型6。

在该类型区内,新企业建立或大企业让产易股而分化出新企业,对地方性网络发展起重要作用。

生产的垂直分化也有利于地方性和非地方性网络的发展。

以化学工业企业为主导的产业区,通过下游生产活动的进一步分化,可发展为类型5;以汽车和飞机制造企业为主导的产业区,随着上游生产企业的增加,可发展为类型6(丰田市和西雅图可作为该类型的例子)。

5.高级卫星型产业区(advanced satellite industrial districts)。

该类型区(图14-1中类型7和8)是类型4当地网络和根植性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随着外围区工业的发展,技术和管理技巧在当地扩散,并带来新企业建立和原有企业的分化。

这些新的小型企业与本区大型企业发生交易联系,从而促成当地网络的发展。

尽管大宗生产和非地方性根植性仍为该区的主要特点,但柔性生产和当地根植性已开始显现出来。

苏格兰的硅格伦(Siliaon Glen)、美国德克萨斯的奥斯汀便是典型的高级卫星型产业区。

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的一些卫星型产业区也出现向高级卫星型产业区发展的征兆。

6.探索型高技术产业区(pioneering high-technology industrial districts)。

该类型具有完整的网络体系(图14-1中类型9):供求两方面的地方性和非地方性网络均十分复杂;在生产、工商服务和技术开发上,还与全球网络相关联;柔性生产方式被大小企业广为采用。

当地根植性是该产业区形成的基础。

不管企业规模如何,企业之间在诸如联合研究与开发、联合投资等方面的合作网络相当复杂。

区内企业之间及区内与区外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十分重要。

这种类型的产业区可以是类型5或6地方网络和根植性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也可从类型7或8演变而来,但后种可能性很小。

需要指出,以上的新产业区类型分析,主要是基于理论推理。

其中,有一些类型在实践中得以验证;有的类型则需要在与实践的结合中,进一步修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