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湿地环境变化对鸟类的影响及保护策略

湿地环境变化对鸟类的影响及保护策略

湿地环境变化对鸟类的影响及保护策略郭华兵10级水生生物学(研)1 概述1.1 湿地的定义、分类、现状、及功能1.1.1 湿地的定义由于湿地具有许多特性,目前国际上关于湿地的定义有百余种之多。

目前最广为接受的是1994年Ramsar“国际公约”中对湿地的定义:“湿地是不论其为天然或者人工、长久或者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同时,还包括临近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位于湿地范围内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水体。

该定义具有明显的应用特征,侧重于勾绘湿地的范围和类型,将湿地扩大到陆地河、湖水体和浅水带。

正是由于其包含的范围广泛,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多数国家所接受。

1.1.2 湿地的分类湿地为水鸟提供停栖和觅食地,不同环境、不同类型的湿地,水鸟的种类、组成、结构和数量不一样[1]。

湿地主要有3种类型:1.1.2.1 近海与海岸湿地包括浅海水域,珊瑚礁,河口水域,红树林,海岸性咸水、淡水湖和盐水湖,三角洲等。

中国海域约有5000多个岛屿,其岸线长达14000km。

1.1.2.2 内陆湿地包括大小河流。

中国大小河流,其总长度达420000km,流域面积在10000公顷以上的河流就有50000多条;湖泊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有2848个, 面积达800 万公顷以上;沼泽主要类型有森林沼泽地、灌丛沼泽地、草丛沼泽地、藓类沼泽地及以泥炭为基本特征的泥炭沼泽等。

1.1.2.3人工湿地以稻田为主, 还包括水库、盐田、鱼虾池、运河等,分布极为广泛。

湿地公约中所列湿地名录中的27类天然湿地和8类人工湿地在中国均有分布[2]。

(1)草滩沼泽型如大连障、孔家湖、目平湖、窝河障、李白湖等。

(2)淡水河流浅水区域型如半边湖、大连障、龙王湖核心区等。

(3)内陆湖泊型如青山湖、百家嘴、龙池湖、马家铺、西畔山洲垸、红星垸、安乐湖等。

( 4)垸圩丘陵型如百家嘴、西畔山洲垸、龟山、柴湖嘴、红星垸等。

1.1.3 我国湿地的分布我国湿地面积约占全球湿地总面积的10%,是东半球水鸟的主要越冬地,也是世界水鸟的主要繁殖地,而且是亚太地区鸟类迁徙路径的重要组成部分[3]。

中国目前湿地面积约6300万公顷( 不包括江河、水库、池塘以及退潮时水深不及6m的浅海水域),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3752万公顷。

中国的地理环境中水鸟的栖息地和分布具明显的地带性特征。

在北方,主要以温带和寒温带鸟类为主,以夏候鸟和旅鸟占优势;南方主要以热带和亚热带鸟类为主,以留鸟和冬候鸟占优势。

很多湿地鸟类都是在北方繁殖,南方越冬。

主要分为6大区域[3]:1.13.1 东北湿地包括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的沼泽、湖泊、湿草甸及遍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的湿地。

1.1.3.2 西北部地区湿地多属于内陆、高原湿地类型。

该地区因其自然隐蔽条件和部分短途和横向迁徙的水禽自然习惯性因素的作用,每年4至5月有众多的水禽在此栖息繁殖。

1.1.3.3云贵高原湿地云贵高原的湿地生境颇具特色,既有高原湖泊,又有湿草甸,在冬季承载着相当数量的内陆迁徙鸟类越冬。

1.1.3.4 华中、华南和华东地区湿地主要是以长江中下游流域大型的淡水湖泊为主体。

1.1.3.5青藏高原湿地我国青藏高原包括西藏、青海及四川西部,气温低,干燥少雨,但日照充足,分布有众多湖泊、沼泽、湿草甸,成为水禽的栖息地。

1.1.3.6沿海湿地我国有漫长而曲折的海岸线, 由辽东湾至北部湾总长万余公里,有大量的滩涂型湿地生境。

与大陆迥异的气候条件、宽阔的潮间带滩涂、丰产的甲壳类动物和水生植物吸引了成群的海鸥、鹬类、鹭类、鸭类等在那里栖息、繁殖和越冬。

1.1.4 湿地的功能及特点1.1.4.1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湿地生态系统是自然界重要生态系统之一,其特点是由湿生、沼生和水生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与上述生命形成有关的非生命的水、光、热、无机盐等组成。

这些要素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形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显示了一系列的功能(即生态价值)。

湿地是蓄水调洪的巨大储存库。

每年汛期洪水到来,众多的湿地以其自身的庞大容积、深厚疏松的底层土壤(沉积物)蓄存洪水,从而起到分洪削峰、调节水位、缓解堤坝压力的重要作用。

全国天然湖泊和各类水库调洪能力不下2000亿立方米。

长江22个通江湖泊尽管面积锐减,目前容水量仍达600多亿立方米,洞庭、鄱阳两湖蓄洪能力不少于200亿立方米,对调节长江洪水、削减洪灾依然起着关键作用。

同时,湿地汛期蓄存的洪水,汛后又缓慢排出多余水量,可以调节河川径流,有利于保持流域水量平衡。

1.1.4.2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湿地通常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如森林和草地)和水生生态系统(如湖泊和海洋)之间的过渡区域,它一般由湿生、沼生和水生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因子以及与其紧密相关的阳光、水分、土壤等非生物因子所构成。

其生物和非生物成分之间以及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都是通过营养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1.1.4.2.1多样性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及生物物种是极其丰富多样的。

湿地生态系统主要可分为沼泽、河口、河流、湖泊、海洋滩涂等几大类型,然后再根据其地理分布状况、地形、水分补给来源与性质、植被类型、土壤特征等将每大类分为很多亚类。

湿地的多样性特点不仅体现在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上,也体现在湿地生境类型的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

湿地生态系统所处的独特的水文、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所形成的生态位为丰富多彩动植物群落提供了复杂而完备的特殊生境。

湿地特殊生境的重要性特别体现在它是许多濒危野生动物(如丹顶鹤、天鹅、扬子鳄等)的独特生境,因而,湿地是天然的基因库,在保护物种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1.4.2.2高生产力湿地是最富有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

湿地多样的植物群落是其高生产力的基础。

通常,水的流动程度是决定湿地潜在初级生产力的最重要因素,其基本规律为:流动水湿地>缓流水湿地>静水湿地的生产力。

湿地的生产力很高,据美国生态学家E.Mahhy报道,每立方米湿地平均每年生产9g蛋白质,是陆地生态系统的3.5倍,有的湿地植物生产量比小麦地的平均产量还高8倍。

同时,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及生物物种亦是丰富多样的。

这是由湿地类型的多样性和过渡性所决定的。

湿地植物群落中包含了乔木、灌木、多年生禾本科、莎草科、其它多年生草本植物及苔醉和地衣等。

动物群落中包括哺乳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鱼类及其它无脊椎动物等。

1.1.4.2.3过渡性湿地是介于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型生态系统,它既具有陆地生态系统的地带性分布特点,又具有水生生态系统的地带内分布特点,表现出水陆相兼的过渡型分布规律。

位于水陆界面的交错群落分布使湿地具有显著的边缘效应,这是湿地具有很高的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因。

湿地生态系统的过渡性特点不仅表现在其地理分布上,也表现在其生态系统结构上,无论其无机环境还是生物群落都有明显的过渡性质。

1.1.4.2.4脆弱性湿地生态系统易受自然及人为活动的干扰,生态平衡极易受到破坏,且受破坏后难以恢复。

这主要由湿地所具有的特殊水文条件所决定。

湿地水文状况的稳定性(或节律)决定着湿地的稳定性。

1.1.4.2.5两重性湿地生态系统处于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不成熟向成熟演替的过度阶段,因而它既具成熟生态系统的性质,又具不成熟生态系统的性质。

湿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高;湿地稳定性差;有部分净生产力输出及矿物质循环开放等特点标志着它是一个不成熟生态系统。

另一方面,湿地保持的生物量高;总有机质较多;生物多样性高;湿地空间分异大,结构良好;食物网复杂;湿地是一个自维持系统等,这些特征标志着它是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的两重性既是湿地过渡性特点的体现,也是湿地生态系统特殊性的体现。

1.2湿地鸟类的定义作用及现状1.2.1 湿地鸟类的定义水禽也称为湿地鸟类,其概念和湿地一样,难以明确划分和定义。

与湿地有关的鸟类至少有三种情况,一是完全依赖湿地生活,取食、繁殖、栖息全部在湿地完成;二是主要在湿地生活,离开湿地也能生存;三是偶然到湿地活动。

前两种应看作是真正的湿地鸟类。

在实际工作中,湿地鸟类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游禽类,包括雁鸭类,潜鸟,鸬鹚,鹈鹕,鸥类等;涉禽类,包括鹤、鹭类、鹃类等;海鸟类,包括信天翁、鲤鸟等。

三者分别相当于英文中的Waterfowls,Waders,Seabirds。

当然,这只是众多划分方法中的一种,并不十分全面。

实际上在一片沼泽或其他湿地中,整个鸟类群落除了上述三类外,还包括湿地猛禽和湿地小型鸟类等。

根据不同研究者的侧重点,湿地鸟类的定义也随之发生变化。

1.2.2 湿地鸟类的作用鸟类是湿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组成部分,并且在湿地能量流动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湿地具有水产养殖、农业灌溉、水力发电、工业用水等极高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更重要的是具有调节水分循环和遗传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特殊生态价值,如何利用这项资源己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问题。

湿地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鸟类生态和种群发展,因而湿地鸟类可以作为监测湿地环境变化的一项客观生物指标[4]。

据现有资料初步统计,世界鸟类多达9000余种。

我国湿地鸟类占全国鸟类总数的24.1%。

我国政府重视对湿地鸟类的保护,并与日本、澳大利亚政府签署了候鸟保护协定。

中国湿地行动计划即将推出,有关湿地的科学研究正在加强,并且人类活动对湿地鸟类的影响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己有零星报道。

1.2.3 中国水鸟的组成及分布水鸟主要由雁鸭类、鹤类和鸥类等类群组成,全世界大约878种[5]。

其中,鹤类属于大型涉禽,包含多种珍稀濒危鸟类;雁鸭类属于游禽,其中雁类数量少,保护级别高;鹤鹏类和鸥类分别属小型涉禽和游禽,数量多。

我国湿地面积广大,水鸟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

北方地区主要以温带和寒温带鸟类为主,其中夏候鸟和旅鸟占据优势,南方地区主要以热带和亚热带鸟类为主,其中留鸟和冬候鸟占据优势。

学者们通过多年的研究,确定中国水鸟分布区主要有:(l)东北湿地,包括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区域,主要是鹤类和大型涉禽的繁殖地。

如扎龙国家自然保护区和莫莫格国家自然保护区都是以保护鹤类繁殖地所建设的。

(2)西北湿地,该区属内陆、高原湿地类型,包括巴音布鲁克、博斯腾湖、塔里木河流域以及毛乌素沙漠中的湖泊。

(3)云贵高原湿地,包括云南的那帕海、曲靖、昭通以及贵州草海等处的湿地。

(4)青藏高原湿地,包括西藏、青海、川西的湖泊、沼泽和湿草甸。

西北湿地、云贵高原湿地和青藏高原湿地拥有黑颈鹤、斑头雁等迁徙线路在中亚----印度一线上的鸟类。

(5)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湿地,主要包括洞庭湖、巢湖等淡水湖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