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科研现状与出路
一、我国科研的现状
目前在我国,科研力量的组成存在着很大的不合理性,科研的目标也存在着很大的误区。
在国外,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公司和企业里,在中国则主要集中在以中科院为代表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所里。
国内大部分公司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上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公司,国内的科研的投入还主要来自政府,整个社会对科研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发展科学技术的最终目的是发展生产力,只有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才是有价值的,换句话说,只有能够产生生产力的科研活动才是有意义的。
衡量一项科研成果的价值的标准应该是它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多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中国目前衡量一项科研成果的价值标准却是相关论文的发表数量,这未免有些可笑。
目前在中国,科研活动的周期大体是:拉项目——根据项目要求安排科研活动——结题答辩。
由此,很多人在科研的过程中关心的不是如何更好的搞科研,而更多地去关心如何才能满足项目答辩小组的要求。
这样最终产生的结果是,科研人员科研的宗旨被歪曲了,不是为了科研而科研,而是为了应付而科研。
另外,在科研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方面也存在着不合理性。
为了推进科学科技的发展,壮大科研力量,我国高校扩招现象越来越严重,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无一例外。
科研人数迅速增加,可是科研资源却是有限的,这样培养出来的科研人员的质量未免令人产生怀疑。
而在科研人才的考核方面,制度也不够完善,目前比较流行的评价一个科研人员能力的指标就是发表论文的数量以及申请的经费数量。
在经费管理方面,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经费分配不合理现象严重。
政府在科研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每年科研经费增长幅度超过20%[1]。
但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改进速度却还远远跟不上。
政府部门分管科技的大部分官员在科学界都有着很复杂的人脉关系,有的官员甚至是从科研行业转行来的。
而经费大部分情况大都是由这些人掌管和分配的,所以在科研经费分配的工程中难免会有所倾斜。
甚至有人断言,在“863”、“973”等大额科研经费项目申请时就是在拼人脉,暗箱操作情况严重,不找关系很难申请到。
除了管理方面的原因外,科研经费分
配不公的问题与我国的科研文化也有着很大关系。
我国有科研人员分级制度,如院士、长江学者等。
中科院、工程院的院士制度都规定,院士资格是一种终身荣誉,职责是给国家的科技发展提供咨询,反对给予院士特权、特殊待遇与过多兼职。
但是在现实中,政府、科研单位、学术组织都不自觉地把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和项目审批的权威,甚至团体利益的代表。
作为终身荣誉享有者,很多老院士早已脱离科研一线,对于本领域世界前沿已不敏感,但仍然在科研基金分配中拥有较强的话语权;那些仍在一线参与科研工作的院士,则直接参与分配方案的制定,难免有违公平。
推举“长江学者”、选拔科技“杰出青年”的初衷是要遴选出一些优秀青年学者,通过提高其待遇以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但到了后来,这些荣誉、资格的含义被无限放大,获得者成为学科带头人、学术组织成员、提拔对象的不二人选,资源、机会、各种兼职接踵而来。
二、我国科研的出路
首先应该优化科研力量的组成,完善科研人员的管理制度,改变科研观念,更新科研文化。
科研不只是政府和高校等科研单位的事情,应该是整个社会的事情,科技的进步靠的是整个社会的力量。
政府应该将科研的中心往公司、企业推移,鼓励公司、企业加大科研投入,这样既可以减小国家的负担,又可以让科研成果与生产相结合,并可以尽快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科研项目以及科研人才的考核方面,应该更多地考虑项目本身的实用性,建立全面的项目及人才考核制度。
培育崭新的科研文化要从教育开始。
大学教育要突出培养未来合格科技专家的责任。
在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当中要提倡独立思考,敢于向导师甚至领导、权威提出质疑。
凡涉及学术的讨论,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
有志于科技事业先要确立科学精神,忠于真理,讲求诚信,乐于奉献。
这样坚持下去,科技事业的发展才有希望,国家、社会的进步才有可能。
另外应尽快建立一个更加透明、公平、规范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在经费的申请过程中,应加强审查力度,对项目的预算进行严格的评估,避免不必要的支出。
在项目结题时,对经费的使用情况也要进行严格的核查,看看有没有经费的浪费现象,如有浪费,对责任人应进行相关处罚。
我国目前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也有可借鉴之处,如我国的自然科学基金实行的“基金”制度,是目前大家基本
都还认可的制度,可以把这种制度引进到其他科研管理中去。
科研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好的科研环境需要整个社会一起努力来营造。
改进科研环境,要从人才、经费等多个方面入手,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科研理念,建立了公平公正的经费管理制度,科研长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施一公,饶毅. 中国的科研环境[J]. 《科学》杂志社论. 201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