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人类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人类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联系人类群体来研究语言的特征和过程的一门学科。
2、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是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首先在美国兴起的一门学科,它是社会学和语言学的交叉学科,是研究语言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的,也可以说,是研究语言和社会结构的共变的一门学科,其任务是揭示这两个变数的相互关系,包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等。
3、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就是人类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
4、理性认识:是对感觉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和改造,是一种综合过程,属于概念、判断、推理阶段的认识。
5、一族多语:一个民族没有形成自己的共同语言,使用两种以上的语言,这种情况我们称作一族多语。
这些不同的语言有的相差较大,有分属不同语支的、也有分属不同语族的。
6、多族一语:几个民族的大多数成员丧失了自己的本族语,转而使用另外一个民族的语言作为自己的母语,这种现象我们称作多族一语现象。
这里的“大多数”是指占本民族总人口的 2 /3 以上。
根据这种界定,我国的多族一语现象,主要出现在回族、满族、畲族、土家族、仡佬族、赫哲族和锡伯族等民族当中。
7、连名制:就是将子女的本名跟父名、母名或父母名代代相连,借以表示个人身份和血缘关系的一种命名制度。
这种命名制度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台湾、新疆和内蒙古等地的少数民族当中。
8、语言接触:指讲不同语言的人群由于交往所引起的语言在结构上和交际功能上的变化。
9、洋泾浜语:是指母语不同的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使用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杂而成的一种交际工具;“是一种来自英、法、西班牙或葡萄牙语的、大量缩减的词汇,加上少量本族词汇,混杂构成的语言。
”10、言语规划:通常是某种语言政策的体现,是国家或社会团体为了对语言进行管理而进行的各种工作的统称,也可以说是对语言文字问题所作出的有组织的、主动的反应和调节。
11、总体调查:是在特定的地区和范围内搜集有关项目的全部资料,其优点是资料信息详备,对研究对象的真实性有绝对的代表性。
简答论述一、语言人类学的研究对象。
语言人类学着重研究的几方面内容:(1)从语言的起源看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最主要标志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语言产生以前的人类应称为“前人类” ,正所谓“人性” ,就是“语言性” ,所谓“人的世界”就是“语言符号的世界” 。
(2)从语言特点看人类的思维特点。
人类和动物界的又一重要区别是人能够进行抽象思维,那么人类是怎样思维的,语言和思维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不同的语言是否反映不同思维方式?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的特征。
(3)从语言看民族发展变化的特点。
人类是分为不同民族的,一般而言,每个民族、族群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而且语言在民族的诸特征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4)从语言研究人类的文化。
语言和文化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不同的语言是如何反映不同文化的?(5)从语言接触看民族接触和文化传播。
利用语言接触来讨论民族关系,推论民族接触和文化传播。
(6)从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看人类语言权利的现状和未来。
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不仅对现代人类语言及其发展格局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还必将影响到未来人类语言发展的趋势,也关涉着不同人类群体的语言权利等问题,因此,对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研究,也应纳人语言人类学的研究范围。
二、语言人类学的研究价值。
理论价值:其理论价值在于从特定的角度,即语言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的本质或特定人类群体的特征给予适当的解释。
应用价值:(1)由于语言文字体现着每个使用它的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和生产中需要表达和传递的绝大部分信息,因此在对其使用的语言分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群体的生存环境、家庭婚姻形态、经济文化背景、科技和生产力方面的发展水准、社会组织的复杂程度、抽象思维的发展水平以及各类知识的积累内容等。
(2)语言之间的借鉴反映着不同族群在各方面的交流与融合,随着使用不同语言的群体之间的互相接触与交流,他们各自的观念与文化也必然通过这些交流而彼此发生影响,所以从一个社会对于其他社会、其他群体语言文字的吸收情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态势与融合程度。
(3)可以利用语言材料弄清楚民族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说明该民族是如何形成的,是如何分化、融合、迁徙的。
(4)依据语言材料进行民族识别、应用语言材料研究民族历史、文化、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三、关于语言起源的主要假说。
1.手势说的弊端: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人类最初没有有声语言,使用的是手势语。
这是一种比较流行的语言起源理论,近几十年来,许多语言学家、心理学家都赞成这种观点。
如冯特等。
局限性:(1)手势只适用于视觉效果比较好的地方,在黑暗场合、距离较远或障碍物遮住视线的地方,使用手势就无法达到交际目的(2)手势语无法表达抽象、复杂的概念(3)劳动的时候也不能用手进行交际。
2.感叹说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有声语言是从抒发感情的各种声音演变而来的。
如德漠克利特。
他认为,人类语言起源于某些具有单纯情感性质的音节。
德国哲学家赫尔德认为:“(在最早的语言里)还不存在词,而是只有一些表达情感的音;进化论的始祖达尔文完全接受这一学说的合理陛,他在《情感的表达》中提出,最初的语言是感情表达,一种口腔姿势,是从口腔或鼻腔发出的噗(pooh)呸(pish)的声音。
孔狄亚在《人类知识起源论》(1746) 中提出:是感觉的喊叫使心灵的力量发展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把观念与任意符号联系起来的习惯。
王安石曾写道:“物生而有情,情发而为声……人声为言,述以为字。
”3.什么是社会契约说。
持这种看法的人认为,原始人起初没有语言,后来大家彼此相约,规定了一些事物的名称,久而久之便产生了语言。
法国哲学家孔狄亚克在《人类知识起源论》中假定,有两个新生儿孤立地生活在沙漠中,他们会很自然地开始相互交往。
法国哲学家卢梭也主张语言起源的约定俗成或社会契约说。
卢梭先后在他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论语言的起源》中提出“契约说” ,法国数学家、天文学家莫白迪的论文《论人类表达思想的不同手段》就推崇这一假说,在当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在我国,持约定俗成说的代表人物是荀子,他在《正名篇》中指出:“名无固宜,约之以命。
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6.劳动说的主要观点:在语言起源问题被哲学家、语言学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家等广泛关注的过程中,恩格斯的名著《自然辩证法》一书于 1876 年面世,其中涉及语言的起源问题。
恩格斯指出:语言乃是人类形成时,在集体劳动过程中,为适应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并且跟抽象思维同时产生。
“首先,劳动决定了产生语言的需要。
其次,劳动决定了产生语言的可能。
(1)劳动创造了产生语言的发音条件。
(2)劳动创造了人们的听觉能力,锻炼和完善了人的听觉器官。
(3)劳动还锻炼了类人猿的思维能力,促进了抽象思维的产生。
四、论述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1.语言决定思维:这种观点认为,在种系发展中,劳动及其所产生的语言是思维和意识产生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各种活动(包括动作)和语言是个体思维产生的基础。
如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萨丕尔和沃尔夫认为,人的认知和世界图式受制于语言的支配,他们提出了语言相对性和语言绝对性假设。
语言相对性假设认为,由于语言不同,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不同。
语言绝对陛假设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必须通过语言,思维是由语言来决定的。
2.思维决定语言: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
皮亚杰认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思维先于语言,思维决定语言。
他认为语言是由逻辑构成的,无论从语言和思维的种系发生起源史看、还是语言与思维在儿童的个体身上的发生形成过程看、逻辑运算都要早于语言或言语的发生;逻辑思维不仅早于语言。
而且比语言更为深刻,因此思维对语言有决定作用。
3.语言和思维互相独立,又互相作用。
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前苏联的著名心理学家维戈茨基。
他对思维和语言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和研究,提出了颇具特色的理论。
这主要体现在他的《思维与语言》、《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等著作中。
他认为,思维和语言具有不同的发生根源。
但他们的发展也不总是平行的,其发展曲线有时会有交叉或合并。
总之、维戈茨基一方面承认思维的发展受制于语言,另一方面又觉得不能把语言和思维等同起来。
他认为语言和思维好比两个圆圈,它们有重叠的,那是语言和思维一致的地方,可称为有语言的思维,但这并不是包括所有形式的思维和所有形式的有声语言。
4.自己的观点。
五、论述语言在民族诸特征中的地位。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
这说明语言是民族的特征之一。
(一)语言能够比较全面而深型地体现民族的特点,这一点是民族的其他特征所不能比拟的。
因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活动范围十分广阔,几乎同人类的各种活动都密切相关;而且语言又同人类的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要借助语言来进行,还要通过语言来巩固。
(二)一般地说,语言在民族诸特征中比较稳固,变化最慢。
这是因为语言是交际工具,是全民约定俗成的,因而不能变化太快,更不能随时改变,而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历史的继承性,否则,人们之间的交际就会遇到障碍。
语言虽然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但一般说来变化比较缓慢,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比较显著的变化。
(三)语言既是民族的特征之一,又是民族发展所必须依赖的工具,没有同一民族所共同了解的语言,民族便无法发展。
每一种民族语言,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民族的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水平,凝结着人们经过长期实践所积累的知识。
人们学习和使用自己民族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继承和交流自己民族文化的过程。
(四)语言功能的升降与民族特征的强弱成正比。
语言作为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和在本民族范围内传递信息的工具,是标示民族存在和保存其属性的重要因素。
语言功能的强弱,主要是指本语言的使用人数的多寡,分布范围的大小,在本民族范围内外所能起到的社会交际作用的大小。
如果一种语言在本民族范围内外所起到的社会交际作用在不断扩大,或使用的人数在不断增多,分布范围在不断扩大,这说明这种语言的功能在上升;反之则是下降。
六、语言与民族的区别。
1.二者各有自己的特征。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由语音、语法、词汇三个要素组成,与人类的思维有密切的关系;而民族,则是人类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共同体,它在语言、居住区域、经济生活、心理状态等方面表现出共同的特征。
2.语言和民族各有自己的发展规律。
语言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语言内部诸要素的变化上,而民族的发展主要反映在民族特征的变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