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凝固原理课件
•Kurz W, Ficker D J. Foundamentals of
Solidification. Switzweland: Trans Pub.
Ltd,1998 汉译本 《凝固原理》库尔兹和费希尔
•大野笃美著, 邢建东译, 金属的凝固—理论、
实践与应用。
第一章 概 论
中国制造2025 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
第一章 概 论
怎样具有跨界能力?中西教育的差距?不出国 能不能赶上?怎样赶上?
为什么读研?职业规划?人生规划?如何实现? →为什么活着?怎样活得的更好?我应该在有限的 时间内培养哪些技能?
第一章 概 论
基本思路:人文修养的提升—整体思维、逻辑 思维能力、文字处理能力、搜索能力(搜商)、批 判性的思维。
物理化学、金属学、传热学、传质学、动量传输 学等,在此基础上,阐述液态金属的结构和性质, 晶体的生核及长大,宏观组织及其控制等内容。
研究手段: 实验
数学解析 数值模拟 物理模拟
研究
相变热力学: 相平衡 界面
化学平衡 凝固动力学:
溶质再分配 形核 生长
化学反应 传输现象:
传热 传质 对流
指导
宏观组织(晶粒形态与
第一章 概 论
凝固原理(solidification principle): 凝固学,本课程以金属为主要研究对 象—金属凝固或液态金属凝固学。
第一节 液态金属凝固学的研究对象
一、研究对象和内容 研究对象:液态金属→固态的过程。 研究内容:是研究液态金属(合金)转变成固态
金属(合金)这一凝固过程的理论及技术,定性地 特别是定量地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发现新现象, 探求未知参数,开拓新的凝固技术和工艺。 二、液态金属凝固学的理论基础
大型铸件:10-3~10-2℃/S 普通铸件:10-3~102℃/S 普通雾化工艺生产金属粉末:103 ℃/S 快速雾化工艺生产金属粉末:104 ℃/S 雾化沉积、单辊法、激光表面重熔(快速凝固RS)
106~109 ℃/S
六、凝固原理地位和作用
六、凝固原理地位和作用
宝马汽车发动机
载人飞船
嫦娥一号飞行云迹实拍图
第一章 概 论
中国制造2025 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
第一章 概 论
先进材料是关键支撑: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 材料、高分子材料。
凝固:局限于金属材料?
第一章 概 论
凝固(solidification):液态向固态的相变 过程。
凝固:凝聚、凝结、固结 一种极为普遍的物理现象,广泛存在于自 然界和工程技术领域。 例:水→冰 火山熔岩→固化 高分子材料成形过程中是否也存在? 水泥的凝固过程?粉末冶金过程? 与结晶的区别与联系?
3、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Chalmers及大野笃美等人 提出“激冷等轴晶游离”理论,Jackson、Southi等 人提出“枝晶熔断”及“结晶雨”理论,以此为指 导可有效控制结晶过程和凝固组织。在这些理论的 基础上,机械及超声波振动、机械及电磁液相搅拌、 孕育处理、变质处理等技术得以发展与推广并仍在 不断改进及完善。
4、最近20年 ①极端条件下SP的研究(如RS、超重力、微重力、超高
压)。
②计算机,凝固过程模拟和凝固过程控制。
我国铸造技术的发展
1.古代铸造技术成就 商周陶范铸造: 陶范制作在商周时期已非常精细,并皆有面
料、背料之分,可铸造剑和编钟。
战国《考式记》:记载六种锡青铜的配比,称为“六齐”, 说明该时期对锡青铜成分与组织、性能的关系已有规律性的 认识。
但是,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过分强调发 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而忽视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健 康发展重要性的作法,都将降低其制造业产品的国 际竞争力。
日本、德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崛起,美国制造业 世界霸主地位的丧失和美国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竞争 力的下降,使美国政府和专家充分认识到制造业的 重要性,从而提出了一系列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战 略,以提高其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的竞争力。
1
AR 2
A
DL 2
mls( )
3、Flemings等从工程的角度出发,进一步考 虑了SP两相区的液相流动效应,提出局部溶 质再分配方程等理论模型。
4、俄裔捷克铸造工程师Chvorinov通过对大量 冷却曲线的分析,巧妙地引入铸件模数的概 念,导出了著名的平方根定律,至今仍是铸 造工艺设计的理论依据2 之一。
→凝固层厚度
t k 2 →凝固系数
k 2b2 (Ti T )
1[L c1(T浇 Ts )]
(二)60年代后,研究工作重点放在经典凝固理论的 应用上
1、如钢锭的质量控制,连铸钢锭的电磁搅拌。
2、以提高质量,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为目标的优 质铸件理论与技术,快速凝固技术,定向 solidifation,半固态铸造在这一时期诞生。
尺寸)
微观组织(亚晶界、枝
晶间距、次生相)
揭示
强化相尺寸、形态及分 布
获得
凝固
多相合金的相结构
过程
组织均匀性
理论 模型
完善
成分均匀性(宏观偏析 与微观偏析) 组织致密性
形状完整性 力学性能 物理性能
要求 化学性能
气孔、夹杂
应力、变形、开裂
晶体结构缺陷
非晶、微晶、纳米晶及
非平衡晶
控制手段: 温度场控制(冷却方式)
GL mlco (1 ko )
R
DLko (只有扩散,无对流)
产生“成分过冷”的判据
2、Jackson Hunt提出了枝晶和共晶合金凝固 过程扩散场的理论解,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枝 晶及共晶间距与凝固条件(G.R)的关系式, 得到许多实验的支持。
Jackson-Hunt模型下推出共晶片间距λ与凝 固速率R的平方根成反比。
第三节 液态金属(合金)凝固理论 研究的进展
一、古代凝固技术
5000年冶铸技术,前3000年主要是青铜器,后 2000年主要是铁器。
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的编钟,64件8组(2400 年前战国初期铸造的)
明永乐18年(公元1418~1422年)铸造北京大 钟寺的永乐大钟,4.6吨,5.84×3.3(内2.9)m
二、现代凝固技术
(一)上世纪50—60年代,经典凝固理论诞生时期
1、在一代大师B.Chalmers(多伦多大学)的指
导下,Tiller Jackson和Rutter于50年代初期在对 凝固界面附近溶质分布求解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 的成分过冷理论,首次将传质和传热因素耦合起 来分析凝固过程组织形态问题。
“王冠上的明珠” 航空发动机是航空航 天器的核心部件,其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 家科技水平、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 志之一。人类航空史上航空动力技术的每一 次重大革命性进展,无不与凝固技术的突破 和进步相关。
“金融经济”、“网络经济”、“知识经济”等 意识的强烈冲击→传统的金属材料成形加工工业被 看成了“老气横秋”的“夕阳工业”。
雾里看花----怎样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归纳总结,找相同找不同,为什么相同,为什 么不同?
第一章 概 论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 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 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 ” --《礼记.学记》
第一章 概 论
推荐相关的书籍:
•肖纪美 宏观材料导论 2014.12
•
材料学方法论 1994
•李庆春等 铸件形成理论 1982
•胡汉起 金属凝固原理
•关绍康 等术
第一章 概 论
•Fleming M G, Solidification Processing.
金属凝固原理
第一章 概 论
第四次工业革命→ 2014年德国汉诺威工业 博览会4月7日至11日举行。“工业4.0”概念受 到关注。
早 在 2006 年 , 联 邦 政 府 《 高 技 术 战 略 2020》 ,即《未来项目—“工业4.0”》。
中国制造2025---十三五规划----中国梦 高度智能化--信息化--对人才的要求--跨界能力
传统失蜡法:湖北、河南近年出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失蜡 铸件。明代《天工开物》上就有记载失蜡法的工艺过程。
生铁冶炼技术:周朝末年,开始有了铸铁。铁制农具发展很 快。秦汉以后,耕田的农具:锄、鎌、犁、锹等都是铁制品。 生铁的早期发展,为整个中国的钢铁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铸铁金属型:铁范:早在战国时期,已用铁范成批铸造农具、 手工工具。
凝固技术已从公认的常规条件下的凝固发展 到超常条件和特殊条件下的凝固(快速凝固、空间 凝固、超高压凝固、深过冷凝固、激光(高能束) 快速熔化凝固等)。
液态成形原材料的丰富、非常规凝固技术的研 发、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提高以及基础学科新成就在 凝固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使人们认识到经典理论的 局限性,并向经典理论提出了挑战。
机械力
物理场:电磁力、超重力、 控制(实践)
微重力 化学方法:晶粒细化、变
质、孕育处理
三、凝固理论与技术研究的重点
1、合金的化学成分是决定凝固组织、成分分布及相 结构形成倾向的首要因素。(单项凝固、多相凝 固)
2、合金成分确定后,凝固组织是由凝固过程的传热、 传质及液体流动决定的。因而,凝固过程的传热、 传质和对流成为凝固理论与技术研究的重点。
20世纪90年代,包括材料加工、成形新技术等 “先进制造技术”被列入美国“国家关键技术计 划”。
德国工业4.0,我国“中国制造2025”。
七、液态凝固理论发展
凝固理论研究核心为“凝固过程中的组织演 变及其控制”, 主要包括形核和生长两方面的内 容。科学、系统研究始于近代。文献记载,最早可 以追溯到1714年,但到20世纪40 年代,一般认 为国内外尚无公认的凝固理论,而只有铸冶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