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金属凝固原理—1-3章 (2)
金属凝固原理—1-3章 (2)
熔化潜热只有汽化潜热的3~7%。 液态与固态结构相似,尤在金属过热度不 太高(熔点以上100~300℃)的铸造条件下 更是如此。 2.直接法 X射线或中子线的结构分析研究液态金属的 原子排列情况。图1-4
二、金属液态结构(理想液态/纯金属)
1. (熔化-熔点以上不高的温度范围内)液体状 态的结构特点 (1)原子间结合能较强、平均原子间距增加不大、 原子排列在较小距离内具有规律性; (2)原子间结合部分破坏,原子集团,近程有序 (原子在十几~几百个原子组成的集团内规则排 列); (3)由于能量起伏,原子集团处于瞬息万变状态; (4)原子集团内,公有电子,金属导电;空穴间, 自由电子跟随正离子运动,离子导电;most金属 熔化时电阻率能突然增加约1~2倍(半导体金属 则减小)。 (5)温度高——原子集团平均尺寸小、“游动”速 度快。
Jackson和Hunt: (1)提出枝晶和共晶合金凝固过程扩散场的理 论解; (2)枝晶、共晶间距与凝固条件之间的关系; (3)试验验证。 Flemings: 考虑凝固过程两相区内的液相流动效应, 提出: 局部溶质再分配方程等理论模型
BEHHHK: 凝固过程的传热问题; 为铸造过程控制的科学化提供理论依据。 Chvorinov: 凝固冷却曲线分析, (1)引入铸件模数概念; (2)建立平方根定律:铸件凝固层厚度— 铸件凝固时间的数学模型。
2. 根据上述特点,提出关于金属液态结构 的理论 (1)空穴理论: 由原子集团(规则排列、近程有序)、 空穴组成,能量起伏大、热运动激烈。 (2)紊乱排列的密集球堆理论(贝纳尔) 液体金属是均质、密集、紊乱排列的原 子集合体。
三、实际金属的液态结构
(1)微观上: 游动原子集团(成分和结构不同)、 空穴和许多固态、气态或液态的化合物组 成,是一种“混浊”的液体;
二、金属的加热膨胀
膨胀原因:
(1)原子间距增大: 势能曲线不对称性,图1-2
(2)空穴产生: 能量起伏
三、金属的熔化
1. 熔点附近:离位原子多
熔化始于晶界,晶界原子排列相对不规则,势能 高,离位原子多,空穴数目可达到原子总数10%。
2. 熔点:固态——液态状态突变
(1)外界能量足够大时——熔化潜热,原子间距 离大于R1,原子结合键破坏,固态——液态 (2)性质突变:体积突变;电阻、粘性突变。
绪论
金属的液态成形与凝固的关系
凝固过程研究的对象 凝固理论的研究进展
金属的液态成形与凝固的关系
液态成形定义: 又称铸造,是将金属熔化——充满型腔(良 好流动性的液态,重力场或其它力(压力、离心 力、电磁力等))——凝固和冷却——铸件(铸 型型腔形状的制品) 液态成形技术(铸造)特点: (1)使用范围广,可生产各种形状和大小的铸件; (2)较高的尺寸精度; (3)成本低廉。
3. 熔化实质:规则的原子排列突变为紊乱的非晶 质结构的过程。
§1-2 液态金属的结构
一、液态金属结构的研究方法 1. 间接法
S-l,S-g转变后物理性质变化,判断原子结合情况; (1)体积和熵值变化 S-l:体积增加3~5%,原子平均间距增加1~ 1.5%; S-g:体积无限膨胀; (2)熔化潜热与汽化潜热 S-l(熔化潜热):原子结合键破坏百分之几; S-g(汽化潜热):原子间结合键全部破坏;
凝固学 研究从液态 ——固态转变过程的基本理论一门学科
(1)定性/定量揭示液—固转变规律、内在联系; (2)影响因素(金属性能、质量)
液态成形与凝固关系
液态成形过程就是凝固过程
凝固过程的研究对象
液-固相变过程 宏观:液态——固态转变的相变过程; 微观:激烈运动的液相原子——规则排列固相 化学成分——相图——凝固特性 合金成分确定后,凝固理论与技术研究重点: (1)液体流动; (2)传热; (3)传质。
次点名)=100%
作业要求:认真回答、方法思路
第一章 液态金属的结构和性质
§1-1 金属的膨胀及熔化
一、晶体中的原子结合 1. 在一定条件下,金属中的原子具有一定排列, Why? (1)引力:异性电荷间的库仑引力; (2)斥力:同性电荷间的库仑斥力与泡利原理引 起的斥力之和。 2. 图1-1 3. 公式推导证明 特殊点:平衡点(合力为零,势能最小)、引 力最大点。
(2)化学键: 金属键、其它多种类型的化学键。
§1-3 液态金属的性质
一、液态金属的粘滞性
1. 粘滞性本质:质点间(原子间)结合力的大小。 (1)动力粘度 a. 液体粘滞流动定律(牛顿)
b. 液态结构理论(弗兰克尔)
(2)运动粘度:
大——惯性大——紊流倾向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影响粘度的因素
(1)温度 T0, 反比,T高,小;
本课程内容安排
32学时=28h(讲课)+4h(实验一、二)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理解 理解 理解、掌握 重点掌握 凝固 液态
第五章 第六章
重点 了解、掌握
固态 凝固新技术
本课程主要任务: 液态金属结晶基本规律; 铸件结晶组织的形成及控制途径
成绩评定:考试80%+平时20%(作业、5
日本大野笃美: (1)提出晶粒游离和晶粒增殖理论; (2)用动态观点研究和分析凝固过程。 中国西北工业大学: (1)发现凝固组织形态选择的时间相关性和历史相 关性现象; (2)一定条件下,枝晶生长间距不唯一,而是根据 生长历史不同而变化,凝固形态选择具有非平衡 自组织花样特征。 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 (1)超高压凝固的非晶形成规律; (2)电磁力、离心力、重力叠加作用下的凝固行 为; (3)发现一些新的亚稳定相和具有分形结构的自 组织。
熔体冷却速度——反映凝固条件的重要物
理量
普通凝固——=10-3~102 ℃/s
快速凝固——= 106~109 ℃/s
凝固理论的研究进展
20世纪50年代初,Chalmers; Tiller, Jackson, Rutter 液-固界面形态研究,提出: (1)界面稳定性概念; (2)成分过冷理论: 成分过冷判据,传热、传质因素耦合分析 凝固过程的组织形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