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下水)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大纲

(地下水)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大纲

(地下水)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大纲-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大纲地下水部分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二〇一二年十二月目录一、总则 (4)(一)目标与任务 (4)(二)基本规定 (5)二、资料收集与现状调查 (6)(一)地下水资源状况 (6)(二)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6)(三)地下水水位 (6)(四)地下水超采状况 (7)(五)地下水超采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 (7)(六)地下水水质 (7)(七)地下水污染 (8)(八)集中式地下水供水水源地 (8)三、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划分 (9)(一)完善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划分 (9)(二)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基本情况 (9)四、地下水各规划单元现状及保护目标 (10)(一)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目标 (10)(二)深层承压水规划单元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目标 (11)五、地下水保护总体方案 (12)(一)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 (12)(二)地下水水质保护 (12)(三)地下水水位控制 (12)六、地下水超采治理与修复方案 (13)七、地下水资源保护方案 (14)(一)区域地下水生态系统保护 (14)(二)区域地下水水质保护 (14)(三)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14)八、地下水保护工程措施 (16)(一)地下水超采治理工程 (16)(二)地下水水质保护工程 (17)九、地下水保护非工程措施 (18)(一)地下水监控系统建设 (18)(二)建立健全地下水保护管理法规体系 (18)(三)完善地下水保护管理制度 (18)(四)提出地下水保护的政策建议 (19)十、规划实施意见与效果分析 (20)(一)投资估算 (20)(二)项目实施效果分析 (20)附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制图要求 (50)一、总则(一)目标与任务规划近期(2020年)目标:到2020年,地下水超采和区域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的态势基本得到遏制,地下水资源储备能力显著提高;受损的重要地下水生态系统得到初步修复,水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

规划远期(2030年)目标:到2030年,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重点地区地下水水质显著改善;地下水超采得到全面遏制;受损的重要地下水生态系统基本得到修复。

根据规划目标要求,本次规划的主要任务如下:1. 开展地下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现状调查评价,分析地下水不合理开发利用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复核地下水超采区和超采量;开展地下水水质现状调查评价,进行地下水污染分析。

2. 开展区域浅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工作,根据评价成果,分析地下水功能属性和流域及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需要,完善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划体系。

3. 确定各规划分区地下水水量、水位控制目标、水质保护目标,合理制定地下水水量、水位控制方案、水质保护方案。

4. 提出地下水超采治理和水质保护工程及非工程措施,完善地下水资源保护管理制度框架。

5. 分析规划实施效果,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二)基本规定1.规划范围。

地下水资源保护规划范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含台湾省、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将平原区、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或有开发利用和保护意义的山丘区作为地下水资源保护规划的重点区域。

2. 本次规划水平年:现状(基准)年为2010年,近期水平年为2020年,远期水平年为2030年;规划重点为2020年。

3.基本规划分区。

浅层地下水基本规划分区为地下水二级功能区;深层承压水基本规划单元为水资源二级区套地级行政区。

全国层面上要求按照基本规划单元进行协调汇总,各流域机构及省区可根据区域地下水特点和实际工作需要,对基本规划单元进一步细化。

4.相关规划协调。

本次地下水资源保护规划成果要与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全国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等已有规划成果相协调、衔接。

5.浅层地下水是指与当地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有直接水力联系的潜水以及与潜水有密切水力联系的承压水。

深层承压水是指埋藏相对较深,与当地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没有密切水力联系且难以补给的承压水。

二、资料收集与现状调查(一)地下水资源状况本次规划采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中地下水资源量评价成果。

对于2000年以来水资源量变化较大的地区,以《中国水资源公报》为基础,结合现有规划成果及相关资料,收集2001~2010年期间的地下水资源状况最新数据,分析地下水资源数量最新变化情况,整理出地下水资源评价类型区分布图,地下水总补给量、资源量、可开采量及其模数分区图,将浅层地下水年均可开采量填入附表2-4-1,并绘制平原区地下水可开采量模数分区图。

(二)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调查统计各水资源三级区套地级行政区2010年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及分别用于城镇生活、农村生活、工业和农业的开采量,绘制2010年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模数分区图。

将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调查统计数据填入附表2-4-1,深层承压水开发利用状况调查统计分析数据填入附表2-4-2。

(三)地下水水位收集整理2010年浅层地下水水位监测资料,绘制2010年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水位等值线图。

调查分析近期深层承压水水头动态变化特征,包括地下水水头持续下降区域的空间分布面积,最低水头及其发生的地理位置等。

分析重点地区2001年至2010年地下水水位变化情况。

(四)地下水超采状况在原有地下水超采区划分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分析2001年至2010年地下水开采量和水位变化情况,选取2001年至2010年多年平均或典型年地下水开采量作为基准年开采量,进行地下水超采区复核。

内容包括地下水超采区分布情况、超采区面积、超采量、超采程度等。

绘制平原区浅层地下水现状超采区分布图和平原区深层承压水超采区分布图,并填写附表2-4-3。

(五)地下水超采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根据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复核近期因开发利用地下水引发的海水入侵、咸水入侵、土地沙化、水质恶化、地面塌陷、地裂缝、湿地退化等生态与环境恶化状况(包括描述相应的灾害程度要素及空间分布)。

调查因超采地下水引发的地面沉降状况,包括:收集整理累计地面沉降量等值线图,分析地面沉降区的面积及空间分布,最大累计地面沉降量及其发生的地理位置,近期年均地面沉降速率,以及因地面沉降造成的建筑物毁坏等灾害情况。

填写附表2-4-3。

(六)地下水水质收集2010年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对地下水水质状况进行分析。

在无2010年水质监测资料的地区,可以选取近1~2年的水质监测资料代替,或进行补测。

绘制浅层地下水矿化度分区图、2010年浅层地下水水质类别分布图和2010年深层承压水水质类别分布图,并将浅层地下水水质状况填入附表2-4-1,深层承压水水质状况填入附表2-4-2。

要求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分类。

(七)地下水污染收集整理有关地下水污染源调查资料,分析污染源种类、物质组成和地理分布特征,结合地下水水质状况分析成果,综合分析地下水污染状况,圈定地下水污染范围。

地下水污染分析的重点区域是污染源附近,尤其是位于污染源附近的地下水水源地。

调查海水、地下咸水入侵淡水含水层的情况,并分析其变化趋势。

(八)集中式地下水供水水源地收集整理集中式地下水供水水源地的地下水类型、现状实际开采量、供水能力、水质类别、供水行业、供水人口以及管理情况等。

填写附表2-4-4。

三、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划分(一)完善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划分开展区域浅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绘制浅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分区图。

在已有地下水功能分区成果和区域浅层地下水污染脆弱性评价成果(本次规划专题研究成果)以及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调查评价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划分成果,绘制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划图。

(二)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基本情况根据基础资料,确定各地下水功能区的地下水年均总补给量、年均地下水资源量和年均可开采量。

将浅层地下水年均总补给量模数分区图和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分区图相互切割,量算切割后各区域的面积和总补给量模数;各功能区内被切割的面积乘以相应的总补给量模数,再求加和,即得该地下水功能区近期地下水年均总补给量。

年均地下水资源量和年均可开采量和地下水资源量确定方法与年均总补给量的确定方法相似。

填写地下水功能区基本情况表(附表9-1)四、地下水各规划单元现状及保护目标根据基础资料,评价各基本规划单元的地下水开发利用、水质和与地下水相关的生态与环境状况等,合理确定地下水规划单元保护目标。

(一)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目标1.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各地下水功能区2010年实际开采量、超采区面积及现状超采量。

其确定方法与年均总补给量的确定方法相似。

填报附表9-2。

2. 地下水平均水位埋深。

应用2010年浅层地下水水位埋深等值线图,采用面积加权法计算各单元的地下水平均水位埋深。

填入附表9-2。

3. 地下水水质和污染状况。

包括水质类别、水质超标项目及其超标率、矿化度、污染区面积、污染项目及其监测值、污染指数等。

当同一个单元内有多个超标项目时,应将这些超标项目的名称和超标率全部列出。

填入附表9-3。

4. 与地下水相关的生态与环境问题。

包括海水入侵、咸水入侵、土地沙化、地面塌陷、地裂缝、湿地萎缩等。

当同一个单元内有多项生态与环境恶化项目时,应将这些生态与环境恶化项目的名称及其灾情描述全部列出,并列出定量成果。

填入附表9-4。

在分析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确定浅层地下水功能区水量、水位控制目标和水质保护目标,填入附表9-1。

(二)深层承压水规划单元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目标深层承压水规划单元开发利用现状见附表2-4-2。

鉴于深层承压水不宜作为常规供水水源,并规划到2030年全面禁采。

因此,水量控制目标为禁止开采。

在禁采的同时,水位控制目标也就达到了。

由于深层承压水埋藏深,与外界极难进行物质交换,因此,其水质保护目标为维持现状。

五、地下水保护总体方案(一)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针对我国不同类型地区地下水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根据地下水功能定位,以《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的强化节水措施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条件下的水资源配置成果为基础,按照地下水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要求,统筹考虑、综合平衡各规划单元地下水可开采量和天然水质状况、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地下水开发与保护的需求、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等,以实现分区地下水采补平衡和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以流域、区域以及地下水规划单元为控制单元,合理确定地下水开采控制总量控制方案。

填写附表9-5和9-6。

(二)地下水水质保护结合目前各区域地下水的水质现状及其功能要求,提出地下水水质保护的总体方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