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背起行囊走四方》作文指导【习作要求】1.我国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背起行囊,你都去过哪里,见到过怎样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呢?请你拿起手中的笔,写一篇游记。
2.要求:表达你自己对各种旅游景观的看法,综合运用写景、记事、抒情的写作手法,题目字拟,字数在500字以上。
【写作指导】苏辙曾说:“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并以司马迁游览四海的名山大川为证,由此可见,背起行囊走四方,对于作文大有益处。
同学们在游山玩水之后,倘若能放大心中的美景,即与众不同地绘出心中之景,便可以“养气”了。
长此以往,也许会如太史公一样产生“奇气”。
我们如何来描绘所见的美景呢?以下方法供同学们借鉴:一、细察深思现特点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风景,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
我们游览时,要多角度、多层次地去观察景物。
只有准确观察,才能发现景物的独特之美。
如《三峡》一文中,仅以“清荣峻茂”四个字便写出了三峡水清、树荣、山高、草茂的特点。
除此之外,还要认真听取导游或当地人的介绍,研读有关文字材料,对景区作全方位了解,并仔细观察,进行深入思考,因为景区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别具一格的特色,还需我们理性来概括,只有这样,才能把景区的特征鲜明地提取出来,为我们作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借景抒情言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把自我情感主动介入于山水之中,融情于景,就会达到“景中有我”之境,绘出独特之景来。
同学们在写景时,要学会借景抒情。
比如《醉翁亭记》,作者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让自我那种抑郁的心情,借一个“醉”字表达得酣畅淋漓。
又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用简练传神、富有情韵的笔触,描写奇形异态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正是融入自我的孤寂,内心的落寞,而使得文章情景交融。
由此可见,游记之文妙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三、妙用修辞显个性借助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能突出景物的个性特点,使读者“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如《岳阳楼记》中,“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了洞庭湖的大气磅礴。
再如《满井游记》中“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一句,巧用比喻,生动展现了水的清澈,山的妩媚。
这些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语言个性化,让景具有了独特的情韵美,更增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四、形式多样铸特色游记的形式应灵活多样,可以写成日记、书信、散文等形式;可采用移步换景法,也可以时间为线;可先整体后局部,也可先四周后中央等,同学们在写法上尽量灵活多变,使文章灵动多姿。
只有巧妙构思,精心打造,才能把读者引入“美丽的风景”中。
【游记的写法】1、要注意交代清楚游踪游览一个风景点,往往要经过许多地方,看到许多景物,其路线也可能忽东忽西,来回交叉,重叠反复。
但在记叙时,一定要有一个清楚明晰的顺序,让读者明了你先到了什么地方,后到了什么地方。
这样,一方面利于读者了解所写景物的地理位置及特征,另一方面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比较完整的整体印象。
2、要突出景物的鲜明特征不同的风景区,其风景具有不同的特征。
如华山的险峻、黄山的奇秀等。
在描写时,一定要抓住景物的鲜明特征,写出区别、写出神韵,使人能产生神往之情。
3、适当交代有关风景的知识游记还应适当对所游之地的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简要介绍,使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激发人们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与神往。
4、写出“观感”,融情于景游记作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自然风光、风景名胜的描绘,让人了解祖国山河的美丽多姿,进而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神往和赞叹之情。
所以写作时,要突出作者对景观的独特感受,融情于景,使外在的自然风光与作者内心的特殊感受水乳交融,从而更强烈地打动读者。
5、形式要自由灵活,语言要生动形象游记的形式应自由灵活,风格多样,可以写成日记、书信、散文等各种形式。
游记的语言要生动形象,轻松优美,富有魅力。
因为只有这样的语言才能吸引读者,把读者引入“美丽的风景”。
游张家界生于平原、长于平原的我,乍一来到这“半山怒石横春笋,一壑奔泉走夏雷”的张家界,只遗憾少长了几只眼睛。
起初,沿途本是些圆顶的小小山丘。
一到“水绕四门”,万山忽然拔地而起,宛如一道千姿万态的石屏风矗立在你的眼前。
第一眼就令人叹为观止。
在这五彩缤纷的画廊里,不用爬山,只需慢悠悠地走着走着,尽心欣赏眼前的一切。
金鞭溪远远地从山林中奔来,若隐若现,若有若无。
它时而直脱脱驰骋,汩汩潺潺;时而舔着崖壁静静地淌,羞羞涩涩;时而又急忙忙冲出一个漩涡,飞转几圈,然后向前伸去,显得那么大大方方,舒舒展展。
溪两旁的高山,或如攥拳击天,或如狂魔出世,或如斜塔劲削,或如古堡雄峙,吸天地之灵气,显宇宙之神奇。
层层叠叠,浓浓淡淡,深深浅浅,高大而险峻,需仰视才可及顶峰,叫人望“山”兴叹。
山峦之中,“猿啼声处处,古木叶丛丛。
”千丈绝壁上挂满了青松古藤,那铜壳般的糙皮,那龙爪样的虬枝,仿佛一件件天然奇巧的盆景。
几丛野竹在山脚下扭着轻巧的腰肢,款款而舞。
一枝枝蓝莹莹、黄灿灿的花儿开得正欢;一只只蓝色、黄色的蜻蜓在花丛里戏耍,分不清哪是蜻蜓,哪是野花,只是一片五彩斑斓。
艳阳从对峙的山缝中透过一丝一缕的霞光,于是峻峭的峰顶被镶上了金边。
走在峡谷之间的青石板路上,伴着鸟儿虫儿啾啾唧唧,采一枝山花插在帽檐,捉一只蜻蜓任它歇在肩上,不时低头听溪水潺潺,又抬头看山岚阵起,紫气氤氲。
好一份幽雅,好一份闲情,仿佛进入童话世界。
难怪说:“人游山峡里,宛在画图中。
”只听见傻瓜照相机、海鸥照相机、大大小小的照相机咯嚓——咯嚓响个不停,拍不完的美景,拍不尽的欢乐。
纵目望去,那峰峦忽而挤挤挨挨,忽而遥遥相望,分而又合,合而又分,分时豁然天地,合时一线天色。
走着走着。
便见“千里相会”的景观。
两座如人形而立的山峰偎依在一起。
一对朝思暮想,日盼夜望的人儿终于相会了,他们高兴得紧紧拥抱着相视而笑,如诗如梦如痴如醉,爱得如此痛痛快快。
看着这两座山,想着“千里相会”的故事,仿佛这山也凝聚了无限的生命。
再往前行,眼前,从平地里赫然抖起一座柱形的山峰,腰缠绿,头顶翠,青衣侠士般岿然傲立,横看如大纛,侧望似长鞭。
近处,又一座山峰像威风凛凛、栩栩如生的苍鹰一样,忠实守卫在长鞭旁,好个“神鹰护鞭”。
大自然的造化竟如此美妙绝伦。
一个眉清目秀,干练利索的苗族大嫂坐在山脚青石上。
她头盘一团五彩头巾,身着一件斑斓裙服,正在那儿高声叫卖。
那些古朴的拐杖,精巧的羊角号,鲜丽的石制小摆设,五彩的张家界明信片,奇奇巧巧凑在一起,向游客捧献出一个微缩了的张家界。
我们游一游,停一停,来到紫草潭边。
躬下身,掬一捧蓝莹莹紫幽幽的清水,任它从手指缝间欢畅地滚落,又看着它和潭水聚拢,顺着紫赤色的石板,一冲一扑,溅散开去。
眼前的山粗犷而冷峻,令人感到一种刚正不阿、力争上游的质朴美,似一幅凝重的画,如一首深邃的诗,若一个清新的故事。
周围一切的一切都悄无声息,静立不语。
我不由肃然起敬,心里似乎一阵颤动,那可是为大山广博的情怀所陶醉?我禁不住轻轻吐出徐志摩的诗句来:“此时可以忘却无数落蕊之残红,忘却我的意与愿,忘却我的恩泽与惠感,忘却我的过去与现在……”面对着这高山深潭,我不复存在,我是一粒土,一滴水,融进这山水之间,去寻觅永恒。
如今,我已归来,却仍时时咀嚼它的韵味。
令我梦魂萦绕的张家界哟,美哉!壮哉!雨中游漓江以前也曾在电视里和画幅上见过漓江。
那样惊人的美丽毕竟是天边一样的事物,感觉是既亲切又遥远。
今年暑假我有幸一游漓江,那是亲切了又亲切。
我从桂林出发,乘船去阳朔。
偏偏天上飘着小雨,淅淅沥沥的,好可爱的样子。
抬头望天,灰灰的,沉沉的。
我却是探宝一样的兴奋。
漓江的水真多呀,满满地填充着河床,天上还不时有小雨点跳入水中;漓江水好清呀,虽然没有太阳光的直接照射,却也可看清河底的小卵石,水中还不时地有几尾调皮的小鱼游来窜去;漓江的水好静呀,静得仿佛能听见她在你耳边低语,偶尔微风飘过,清脆的水声就像一个小姑娘在轻歌;漓江水好柔呀,柔得使人忍不住要去抚摸她,却又不忍碰皱她。
微风掠起的波浪,好像亭亭的舞女拖着裙幅。
她是那样软,那样嫩。
船在开着,它把整整的漓江水裁开了,又缝上;推皱了,又熨平。
碧绿的漓江水载着我,我仿佛醉了一般,有些神思恍惚起了……漓江两岸的山石是奇特的,与众不同而小巧玲珑。
它是由白色、浅灰色的色块铺洒,浅灰色、深灰色和黑色的线条勾勒,再由浓浓的、厚厚的绿泼洒渲染而成,仿佛并非人间的产物。
我的视线在漓江两岸的山石上逡巡,以略带惊异而欣喜的心情发现了飞快地跳蹿的可爱的“小老鼠”、四脚朝天的笨拙的“大狗熊”,还有传说中的“八位仙人”在隔“海”眺望,似乎跃跃欲试地想展示神通。
噢,那边山壁上还有几匹“骏马”的身影,时隐时现的。
据说这山壁中一共藏有9匹骏马,如果能够找到它们就可以中状元。
我不想中状元,只想化作这山、这水、这天空的一部分,永汲漓江山水之精华,永取漓江水之灵秀。
也许这种要求过于苛刻,那么就让我做一会儿云吧。
那如烟似梦的轻云虽然短暂,却缠绕在远远近近的峰恋间,全身心地投入到山山水水当中,把蒙蒙的天和灰灰的山衬托得更加楚楚动人。
漓江沿岸是一排染了漓江水般的浓浓的、厚积着的绿色梅树。
它们展现出一股积蓄着的强大的生命力,这大概是汲取了漓江水精华的缘故吧。
在它们随风微摆的轻歌曼舞中,又仿佛源源不断地为漓江输送着青春活力。
啊,大自然神奇的韵味!我站在甲板上,头顶上是苍白色的天,远处是浅灰色的山,透明的白色的云,旁边是灰色的山石和山石下厚厚的绿色的树,脚下是透明的绿色的水。
整个江面上弥漫着细雨的清香,使人不由得深深吸了一口气。
此时此刻,此景此情,我仿佛已融入了大自然之中,真的成为这山、这水、这雨的一分子,也早已不是“人在画中游”了,而是诗意、画意、歌意尽在水中流荡。
船终于开到阳朔了,上了岸。
那种恍惚飘荡翩然欲仙的感觉却久久不散。
没有看到阳光普照下的漓江风光,然而细雨中的漓江更加清秀、朦胧,那是我这笨拙的笔怎样也描绘不出的。
再望一眼这又秀又美、如诗如画的漓江吧。
忽然觉得她真是好亲切好亲切。
敦煌之行今年暑假,我有幸到我国的西部做了一次旅游。
敦煌古城在今敦煌市城西的党河西侧,它曾是丝绸之路上的名城。
公元前111年在此设郡,公元400年西凉国在此建都。
敦煌最有名的景点是莫高窟、鸣沙山和月牙泉。
在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长达一千多千米的河西走廊的西端,在三危山和鸣沙山之间,有一片丰美的绿洲和一个布满石窟的悬崖,这个圣地就是敦煌莫高窟。
我们去参观莫高窟时,只看了约十个窟。
当地文物管理部门出于对珍贵文物保护的考虑,关闭了很多石窟。
第96窟里的坐佛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室内佛,它由石胎泥塑法制成,是将大石头初步凿好后再在上面涂泥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