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章 形象设计元素

第3章 形象设计元素


29
• 3、面在形象中的作用 • 面在形象中是主题,也是最强烈和最具量感的要素,面的 边缘线不同,决定了不同形状的面。 • 4、面在形象设计中的运用 • 形象设计中的面突出表现在改善体形,以及构成发型、服 型变化的外形线和服型、妆型的块面分割上。 • (1)改善体形,就需要针对体形进行选择。设计的目的 是要善于利用外形来表现美化人体。 • (2)构成发型、服型变化的外形线,发型、服型的外形 线是造型的基础,也是时代风貌的体现。 • (3)服型、妆型的块面经分割后,所构成的不同比例关 系,能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25
面的种类
(1)几何形的面是由方形、角形、圆形等 规则的几何图形组成的 • ①方形包括正方形和长方形,具有端庄、 严肃、简洁、大方、朴实的特点。 • ②角形包括正三角形和倒三角形,具有向 空间挑战的动态个性,表现出激烈扩张的 感觉。 • ③圆形包括正圆和椭圆,具有柔软性、数 理性、秩序性和明快、自由、整齐的审美 意味,给人以充实、圆满、活泼的感觉。
• 3、点在形象中的作用 • 点是非常小的东西,也是最单纯、最简单的 形态,它是靠周围的其他因素对比产生的。
6
7
• 4、点在形象设计中的应用 • 形象设计中的点是指外形较细小的形态,如纽扣、 项链、胸针、面饰、发饰耳饰以及服装面料图案 中涉及到点的形态。 • 一个点可以使视线集中,起到吸引的作用; • 两点时可产生方向感,或横列、竖列、斜列等点 与点之间暗示出线的流动; • 众多的点排列时可产生明显的方向性,垂直排列 有下坠的节奏感,散点排列有面积感和扩张感, 大小不同的点组合时,又可产生空间感和立体感; • 大型的点显得活跃有力,小型的点显得文弱无力。
体在形象设计中的体现
33
第二节 形象设计的色彩元素
• 一、色彩的概念 • 光源、彩色物体、眼睛和 大脑是人们色彩感觉形成的 四大要素。 • 光源的辐射能和物体的反 射是属于物理学范畴的,色 彩感觉总包含着色彩的心理 和生理作用的反映,使人产 生一系列的对比与联想。
白光分解后的光谱
34
美国光学学会的色度学委员会 曾经把颜色定义为:
50
• PCCS色彩体系用v、b、s、 dp、lt、sf、d、dk、p、 ltg、g、dkg十二种名称 来给各个色调命名。(即 鲜、亮、强、深、浅、 柔、浊、暗、淡、浅灰、 灰、暗灰)。 • 靠右外围的色调群都属 于高彩度的纯色系统, 它被色彩学家命名为 “活泼的色调”。分布 在上方的色调明度明显 增高,而在下方,则呈 现低暗的明度。
面在形象设计中的运用
30
四、体
• 1、体的意义 • 体由面与面的组合而构成,是 有长度、宽度和体积的多平面、 多角度的立体形,具有占据空 间的作用,最基本的立体形态 有球体、圆锥体、正六面体、 圆柱体、三棱锥体、棱柱体等。 不同形态的体具有不同的个性, 同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体也 会表现出不同的视觉形态。
14
15
16
17
18
19
20
• (2)曲线 曲线的种类很多, 可以形成圆、半圆、 弧线、波形线、螺旋 线等等,具有温和、 女性化、优美、温暖、 富有立体感等特性。
21
• 3、线在形象中的作用 • 线是表达能力最强、变化最丰富的一种要 素,人们看一样东西美不美,主要是看它 的外形线美不美,线条在形象中的作用, 关系到设计的整体效果,它可以改变形象 的风格,也直接影响形象美感的效果。
22
• 4、线在形象设计中的应用 •的各种变化, 追求展示现代形象的气息,如头饰、发型、 化妆、服饰、服装等都常应用线的形态。
线在形象设计 中的运用
23
24
三、面
• 1、面的意义 面是扩大的点,加宽 的线,线的运动轨迹等等, 是立体的界限,是有边的 上下左右有一定广度的二 次空间。 • 2、面的种类及表现效果 面的形态可以分为几 何形和有机形。
• 颜色是除了空间的 和时间的不均匀性以 外的光的一种特性, 即光的辐射能刺激视 网膜而引起观察者通 过视觉而获得的景象。
35
在我国国家标准GB5698-85中:
• 颜色的定义为:色是光 作用于人眼引起除形象 以外的视觉特性。 • 色彩是不同波长的可见 光引起人眼不同的颜色 感觉,是一种物理光学 现象。
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丛书
形象设计概论
周生力 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形象设计概论
PPT制作 周生力 李 迪
• • • • • •
第1 章 第2 章 第3 章 第4 章 第5 章 第6 章
形象设计概述 形象设计发展史 形象设计元素 形象设计的形式美法则 形象设计的构成 形象设计的程序
第3章 形象设计元素
39
1、色相
• 色彩的相貌,是有彩色 系颜色的首要特征,是 一种色彩区别于另一种 色彩的最主要的因素。 色相环的作用在于表达 多种色彩组合关系及其 应用规律,从而寻找到 最理想的色彩转换方式, 以使色彩和谐配置,实 现科学化与直观化。
色相环
40
2、明度
• 色彩的明暗或深浅程度,又称亮度,它是 一切色彩现象的共同属性。任何色彩都可 以还原为明暗性质来理解,并以此作为色 彩构成的层次与空间依托。
点在形象设计中的运用
8
9
10
11
12
二、线
• 1、线的意义 线和点一样,是不可视的 形态,是没有面积,一次元的 存在。 • 2、线的种类及表现效果 线可分为简洁轻快的直线 和流畅迂回的曲线。 • (1)直线 具有硬直、单纯、男性的形象。
13
直线可分为垂直线、水平线、斜线三种状态:
• ①垂直线能给人单纯、清晰、线条、刚直、向上 感,显得严肃理性。有强调高度的作用,在形象 设计中常借助垂直线分割弥补矮胖体形的缺陷。 • ②水平线能给人静的、限制的、被动的感觉,具 有广阔的性格。 • ③斜线能给人活动的、不安定的、刺激性的感觉, 具有垂直线和水平线所没有的自由和活动的性格, 用斜线来装饰,形象造型可显的生动、活泼、苗 条、潇洒。
PCCS明度标准和彩度基准
2、PCCS色彩体系的表示方法
• PCCS色彩体系在表示彩度时用的是S。比如用8:Y8.O-8s来表示黄的色块。在无彩色中,都要在明 度前加入n来表示,比如n-4.5。另外从1:pR到 24:RP的24种色相中的最高彩度都记为9s。
48
3、PCCS色彩体系的色调
• 色调是色彩的调子, 即色彩群外观色的基 本倾向。色调如同音 乐里的调子一样;有 抑扬,有顿挫,有长 音,有短音;有高低, 也有轻重。但单音不 能成曲,如同色彩呈 现单色时,因为没有 呼应对照,所以不能 成调。
49
PCCS色彩体系的色调
• 在这种情况下,PCCS色彩体系就将黑、白、 灰等无彩色作为背景出现,让单色与其调 和出现色调。 • 在同一色相之中,色彩的明、暗、强、弱、 浓、淡、深、浅的调子是不一样的。颜色 最饱和,纯度最高的色调叫纯色调。在纯 色调中加入不同比例的白色,会出现亮色 调、浅色调和淡色调。加入不同比例的黑 会出现深色调、暗色调和暗黑色调。
46
PCCS色相环
• PCCS的明度标准是白色和 黑色之间的色彩感觉。在 白和黑这两个色阶中,等 距离的划分为3个色阶, 并在3个色阶中继续划分 成5个色阶,接着是9个, 最终划分为l 7个色阶。 • PCCS的彩度基准是从实际 得到的色料中,收集了在 高彩度的色领域中鲜艳程 度的差别,根据每个色相 作出不同的基准。在各色 相的基准色与其同明度的 彩度最低的有彩色中,等 距离地划分出9个阶段。 47
41
3、纯度
• 色彩的饱和程度,又称彩度,纯度高的色彩纯, 鲜亮。纯度底的色彩暗淡,含灰色。在具体艺术 实践中,纯度的变化更多的是通过补色相混的形 式来实现。
42
三、色彩体系
• 以无彩轴为中心轴, 在这个无彩轴为中心 的圆筒断面上放上色 相环,用色相环到中 心轴的距离来表示彩 度,这样就可以形成 色相、明度、彩度三 个坐标的立体空间, 这种立体模型叫做色 立体或色树。
• • • •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形象设计的形态元素 形象设计的色彩元素 形象设计的光线元素 形象设计的肌理元素
第一节 形象设计的形态元素
• 形态要素是进行形象设计的基本元素,它 主要包括点、线、面、体。设计师在形象 设计中运用点、线、面来进行构思、设计, 形成整体想像力,应了解点、线、面、体 的要素特征。
PCCS色立体
43
• 常用的国际标准色彩体 系分别是美国的蒙塞尔 色彩体系、德国的奥斯 瓦尔德色彩体系以及日 本的PCCS色彩体系。日 本的PCCS色彩体系是日 本色彩研究所研制,于 1965年在日本正式发行, 是以色彩调和为目的色 彩体系,明度和彩度在 PCCS色彩体系里结合成 为色调,PCCS就是用色 调和色相这两个系统来 表示色彩调和的基本色 PCCS色彩三要素变化图 彩体系。 44
1、PCCS色彩体系的色彩三属性
• PCCS的主要色相有红、黄、绿、蓝四种色 相(又称心理四原色),它们是色彩领域的 中心。在色相环上,这四种色相的相对方 向确立出四种色彩,被称为心理补色。心 理补色是根据人类眼睛的补色诱发现象而 产生的,又称为反对色。
45
• 在上述的8个色相中,等 距离的插入4种色彩,成 为12种色彩的划分,再将 这12种色彩进一步分割, 成为24个色相。在这24个 色相中包含了色光三原色 R(红)、G(绿)、B(蓝)和 色料三原色M(紫红)、 Y(黄)、C(蓝绿)这些色相。 色相的记号,采用了色相 名的英文开头字母,将对 色彩的形容以小写的形式 加在前面,如:l:PR、 2:R、3:Yr、4:R0、22:P、 23:rP、24:RP。
4
一、点
• 1、点的意义 • 点是没有长短、宽度和深度的、零次元、 非物质的存在,具有最小极限的性格,虽 然有位置,但没有大小,产生于线的界限、 端点和交叉处。
点的心理感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