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5课 中外文化交流(学案)

第15课 中外文化交流(学案)

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学案
一、学习目标
识记:①知道丝绸之路;
②遣唐使;
理解:理解丝绸之路在唐朝全盛的意义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1、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
三、学习过程:
(一)、阅读教材59-63页,完成下列问题(知识整理)
一、丝绸之路的全盛★:
探究1:想一想,丝绸之路的开通最早应始于何时?是谁又是因何原因而开通的?
客观上起到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探究2:参考并阅读相应地图册,想一想,隋唐时期的丝绸之路与秦汉时期的丝绸之路相比,进入全盛阶段,那么你认为此时的全盛阶段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思考1:请结合教材60—61页的插图及材料,说说唐朝时期中外交往的盛况。

思考2:参考教材第59页的【读图学史】,观察相应的丝绸之路走向示意图,描述这条道路的大郅走向,并分析唐朝丝绸之路臻于全盛的原因、作用以及意义。

探究3:拓展思维,你认为丝绸之路仅仅是一种地域之间的联系和物品上的交流吗?
如果不是,那么你认为它从本质上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历史实质现象?而这种历
史现象又是基于什么原因而出现的?这种现象对于丰富中华文化将会起到怎样
的历史影响?
二、东亚文化圈
1、东亚:指的是亚洲东部的中国、朝鲜和日本。

2、东亚文化圈:形成于唐朝、延续至19世纪西方影响进入之前。

由于大唐盛世,国力强
大,中国文化辐射与整个东亚地区,使东亚各国形成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
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也称汉字文化圈或是儒家文化圈。

思考3:请阅读教材第62—63页,分析思考大唐中国文化的辐射途径、辐射内容、以及如何看待这种辐射?
辐射途径:
主要是通过日本和朝鲜的使者预计留学生积极传播和仿效。

朝鲜到中国学习者先
后多达2000多人;日本先后派出十多次遣唐使,随行的还有留学生和学问僧,
多时一次达五六百人。

辐射内容:
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特唐朝法律)、儒学(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
汉字(以汉字为蓝本分别创造了朝鲜和日本文字)、中国化佛教(佛教以中国为
母教)、建筑(日本的奈良仿照长安)、生活习性(唐服影响下的日本和服、茶道
等)、天文历法(唐历);
辐射特点:
在东亚文化圈内,居于优势地位的唐文化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因此,广
泛摄取唐文化是其他东亚国家的主流倾向。

不过,日本、朝鲜在吸纳唐文化时,
非常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通过或咀嚼、消化,进而创新,以实现本土化,并
且反过来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由此可见,在这一基础上构造起来的东亚文化圈实际上是一个多样统一、交相互动的文化有机体。

关于遣唐使★
探究4:想一想,遣唐使指的是什么?遣唐使这种历史现象的出现,从中国和日本的角度而言,各反映了什么样的实质性问题?从本质上它反映了大唐文化的什
么特点?同时,这种文化对日本大和民族的同化性又将对日本的近现代文化
发展产生了怎么样的厚重影响?
3、唐文化的地位:宽容开放、博大恢弘的世界深远影响
4、唐文化的特色:吸收、融会外域文化,辐射传播儒家文化。

探究5:联系对比,丝绸之路与东亚文化圈的出现从本质上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文化现象?同时,这种现象的出现对其相应的受益者各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思考4:通过本课所学,想一想,对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我们硬挨付诸怎样的行动?
【收获与反思】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成为当今世界人们的共识。

在个民族的交流交流交融过程
中,一是应学习和引进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与长处,二是应将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与长处融合到自身的文化中去,从而既保持传统文化,又形成适合自身发展以及能够持续发展的先进文化。

【拓展与阅读】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

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遣唐使路线:遣唐使在难波(今日本大阪)登舟﹐通过濑户内海﹐从博多(今日本福冈)出发。

从 7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约四十年间﹐航线采取北路﹐即沿朝鲜半岛西岸北行﹐再
沿辽东半岛南岸西行﹐跨过渤海﹐在山东半岛登陆﹐再由陆路西赴洛阳﹑长安。


条航线大部分是沿海岸航行﹐比较安全﹐船只遇难情况较少。

遣唐使目的:遣唐使的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因而很重视使团人员的选拔﹐特别是大使﹑副使﹑判官﹑录事等官员。

遣唐使大量输入中国经史子集各类典籍﹐中国文化
风靡日本封建社会上层﹐渗透到思想﹑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正仓院所
藏大量唐代文物﹐是遣唐使输入的中国物质文化。

遣唐使对唐的赠品﹐和唐朝的答礼
﹐实际是两国之间互通有无的贸易。

遣唐使团规模:遣唐使团的规模初期约一、二百人,仅一、二艘船,到中、后期规模庞大,一般约五百余人,四艘船,最多是838年第十八次竟达651人。

使团成员包括大使、
副使及判官、录事等官员,还有文书、医生、翻译、画师、乐师等各类随员和工
匠水手。

此外,每次还带有若干名留学生和学问僧。

遣唐使的贡献:逍唐使的贡献首先是引进唐朝典章律令,推动日本社会制度的革新。

遣唐便在长安如饥似渴地考察学习,博览群书,回国后参与枢要,仿行唐制,如“大宝法令”
即以唐代律令为规范制定的。

还仿效唐朝教育制度,开设各类学校教授汉学,培番
人才。

818年,嵯峨天皇根据遣唐使菅啻原清公的建议,下诏改走礼仪,并命“男
女衣服皆依唐制”(《大日本史》卷123)连历法、节令、习俗也尽量仿效中国。

其次是汲取盛唐文化,提高日本文化艺术水平。

遣唐使每次携回大量汉籍佛经,朝野上下竞相赞写唐诗汉文,白居易等唐代著名诗人的诗集在日本广泛流传。

留唐
学生僧人还借用汉字偏旁或草体创造出日本的假名文字。

遣唐使还输入唐朝书法、
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经过消化改造,融为日本民族文化。

甚至围棋等技艺和相扑、马球等体育活动也是从唐朝传入的。

遣唐使团中常有日本画师、乐师以至围棋高手赴唐访师学艺、观摩比赛。

相关主题